(恭聖仁烈楊太后畫像,圖片來源於網絡)
她,是古往今來最成功的姐弟戀,大丈夫七歲,卻鎖定男人心,成功進階皇后;
她,是古往今來最有影響力的女詩人,玉手一揮腥風血雨,點滴卻作名畫上的儂情;
她,是古往今來最成功的女政治家,以太后之身改立太子,卻功成身退保往滿門富貴……
她,就是楊桂枝,少年入宮,33歲正式成為寧宗妃,41歲封后,62歲成為皇太后,71歲駕崩,諡南宋恭聖仁烈皇太后。
她的故宅恭聖仁烈皇后宅(下文簡稱皇后宅)一經發現,引起考古界的轟動,大量的出土遺物向世人展示了這位登上人生之巔的女人真實的生活一面,尤其是其中屬於南宋時期的瓷器殘片,更是用無聲的語言向我們傳遞著諸多信息。
作為龍泉窯的鐵粉,青姬最關注的還是跟龍泉有關的部分,請看這張表格,大家能解讀出什麼來呢?
一、高峰期高級龍泉產品長啥樣
請看下圖
(南宋龍泉窯蓮瓣盤修復件)
這就是南宋龍泉窯高峰期時的高級產品。
別小看這隻蓮瓣盤(發掘報告稱蓮瓣碗),淺斜曲腹,內底壓圈,矮圈足,挖足過肩,修胎精細,粉青厚釉,典型官式,足底刮釉處呈鐵黑色,明顯是在胎中加了紫金土。從挖掘報告上看,這樣的產品也僅出土了兩隻(修復器)。
所以,千萬別隨便拿只南宋龍泉的蓮瓣碗就說跟太后同款。
二、龍泉窯的使用者身份問題
龍泉窯的身份一直就是個尷尬的存在,究竟是否存在龍泉官窯,或者說該叫龍泉官窯還是龍泉窯供官產品,一直好糾結。
打個不恰當的比方,就像是事實婚姻,明明兩人在一起多年,可拿不出那紙婚約,你奈誰何?
龍泉窯青瓷殘片在杭州南宋皇城遺址多處出土,可偏偏有人說那皇宮裡也有三六九等,也可以是給宮女太監用的;好吧,那在紹興六陵裡出土的,難不成只是給皇帝老兒殯天后才用的?
看這楊太后宅裡出的龍泉窯青瓷殘片,雖然沒有如坤寧殿、德壽宮一般打個LOGO,但鑑於遺址主人的身份清晰,也算從側面回應了某些人的質疑,即,龍泉窯產品,身份最尊貴的皇后、太后也在用。
三、南官與龍泉窯的功能
從上面那張表中可看出,在皇后宅裡,南官共發掘出90片,龍泉有545片。這裡有一個問題需要說明,龍泉窯的545片並非都是南宋時期,而是從北宋到明代都有,從發掘報告所附的圖錄上看,真正屬於南宋的龍泉產品並不多,當然,相比於南官,那也是以倍數計了。
南官產品,除了5隻碗、2隻盤殘片之外,主要的是瓶、爐、花盆等陳設器;而南宋龍泉窯瓷器則除了盤、碗、洗、盂之外,也有瓶、爐等陳設器。
(南官殘片)
由此,青姬得出幾點大膽的猜想:
其一,南官瓷器產量不大。否則,貴為皇太后,家中似乎也不多。90多片拼湊出來可能也就二十多件吧,當然,也可能整器都被拿去陪葬了,若果真如此,也說明了南官瓷器即使在當時也如同金銀器一樣挺珍貴。
其二,這位皇太后的飲食等日常用具,應當還是以龍泉窯為主。畢竟這些南宋瓷器殘片主要是從水池裡出土,說明是在使用過程中損壞丟棄的。瓷器是易碎品,破損數量與使用頻率成正比,而生活中用處最多的瓷器,當然就是吃飯喝茶的器具了,如此推,大量龍泉窯青瓷破損,說明了其在皇后宅裡尋常用。
四、龍泉供官產品的黑白之爭問題
從楊皇后宅出土的龍泉窯產品以灰白胎為主,只有極少量的灰黑胎,這也從另一個側面證實了兩個問題:
其一,龍泉窯供官產品有黑胎亦有白胎;
其二,龍泉窯黑胎產品數量很少,就像南官產品一樣,即使是太后家也不可能全用這一類產品。
其三,太后家中,還有大量等級不一的僕役,他們使用的器具當然也得分個等級。從出土遺物看,數量巨大的不明窯口青瓷,胎質粗厚,做工粗糙,想來,這些就是普通雜役的日用品;至於高等級的管理人員,也許能用上龍泉窯生產的作為大宗商品的餐具。真正由太后使用的,估計就是黑胎產品(包括南官和龍官)等非常精細的瓷器了,以顯示尊貴。
五、龍泉窯陳器問題
楊太后博學多才,音樂書畫造詣皆高,她的宅中,除了臥室、會客室、餐廳,還少不了宴會廳、書房、琴房、佛堂等,這些場所也少不了擺設之器。
從該遺址南官和龍泉窯的殘片來看,都有陳設器的殘存,其中就有精美的龍泉窯鬲爐。南官用品大家都不會有疑義,認定是太后專用,值得探究的是龍泉窯的陳設器,會不會是太后本人使用?
這就得探究下楊太后的朋友圈,這位楊太后的成長路徑雖然很勵志,但作為一名女人,其身世也令人唏噓(關於她從哪裡來的問題,青姬稍後會作一點延伸探究,有興趣的朋友可看看)。她曾經生過一位兒子,卻在月子裡就夭折了,此後再無生育,雖然貴為太后,也是膝下空虛,家中兄長侄兒雖有往來,畢竟不住一處,也沒有任何記載說她認養過子女,所以可以想見,在她的府第裡,除了她之外,並沒有身份顯赫的貴族成員。
那近侍的女官有沒有可能使用龍泉青瓷的陳設器呢?
別的青姬不敢妄言,至少作為禮器的龍泉窯鬲爐是不大可能。
(南宋鬲爐殘片)
皇家對禮儀規範是非常講究的,允許家裡祭祀時使用禮器,那可是一個重大的恩賞,一般人哪能輕易得到,至少也得到韓世忠這級別,為朝廷立下重大功勞的,才允許你在家廟中使用。
(說到這,大家可能馬上想到四川金魚村的鬲爐,青姬以為,那是宋末戰亂時期的特殊情況。)
目前沒有任何文字資料提到過楊太后身邊哪位女官,想來也是正常的主僕之誼,沒有什麼特別交集。按常理推測,即使有所賞賜,也不可能賞給僭越身份的禮器。
從南官的出土看,其中只有一片弦紋爐的殘片,並沒有鬲爐,而龍泉窯的鬲爐也只出土了兩片。想來,作為禮器的鬲爐,應當就是楊太后自用的。
綜上所述,青姬設想了一個場景:
一個雨後天青的春日,年過六旬的楊太后終於出宮,住進自己精心挑選的別墅,這時,一名女官過來請示:「太后,幾日後賓客來賀喬遷之時,用何瓷器?」
「這等小事,也來煩哀家?」
楊太后嘆一口氣,想想這不是宮裡,沒有掌事太監幫著打理,也沒有尚宮局、內務府可供調度,既然搬出來了,那就一切從簡吧。
鳳眼輕揚,但見一摞摞龍泉青瓷隱隱透著著玉一般的瑩潤,她玉手一揮:
用龍泉。
(本場景純屬於虛構,如有雷同,概不負責。)
延伸探討:
這個遺址究竟是否楊太后宅
根據宋史記載,寶慶元年(1225)四月七日,楊太后手書「多病,自今免垂簾聽政」,主動向百官宣布撤簾,還政理宗。
還政後,楊太后住在哪?宋史中沒有交待,只講到她70大壽時,宋理宗率文武百官在慈明殿為其祝壽,一年後,駕崩於慈明殿。
這個宅子在大內之外,不可能是慈明殿。
那《皇城圖》上所繪的皇后宅會不會是子虛烏有呢?
從楊桂枝的處事作風看,她歸政後在皇宮外置別宅的可能性是比較大的。
畢竟南宋一朝從高宗開始,就有退隱後搬出皇宮樂得消遙的傳統;而楊桂枝歸政,也是聽從了她侄兒的勸說,激流勇退。既是退,當然得遠離皇宮,更顯徹底放權的心志。
至於在慈明殿祝壽,畢竟是正經的皇太后,怎麼著在宮裡還得留著一套住房吧。
從此遺址出土器物看,除了南官青瓷,有一件汝窯殘片,還有點高麗青瓷,說明此處的主人不是一般官宦之家,至少也是皇室貴胄。
(《皇城圖》局部)
(遺址所在區域遙感影像圖)
杭州市文物考古所認定此處為南宋恭聖仁烈楊皇后宅,除了流傳的這張《皇城圖》外,定是參詳了出土遺址園林風格和遺物特徵,想來是有充足證據的。
不過青姬更傾向於認為此處是楊皇太后的別墅,是買了別人的宅子之後加以改造使用的。因為在大內之外,躲過了楊鏈真伽那把大火,得以倖存下來,元明清時期又住進了不同的高官或巨賈,所以出土器物從北宋到清代都有。
(南宋龍泉窯蓮瓣碗)
楊太后究竟是不是姓楊
關於楊桂枝的身世,《宋史》裡寫的簡直就是一出宮鬥劇:作為雜劇孩兒入宮在吳太后宮裡,連自己姓什麼都不知道,勾搭上宋寧宗之後,為了提高自已地位,認了大臣楊次山為兄……
作為正史,把一名影響歷史走向的太后身世記載的如此狗血,也真是醉了。想想宋史為元人所撰,對前朝皇族黑化也在情理之中。
對此,《南方文物》2003年第4期刊載的論文《南宋恭聖仁烈楊皇后籍貫考》(鮑藝敏著)進行了反駁,指出,1987年春,淳安縣進行了一次文物普查,從地方史料《浙江通志》和《淳安縣誌》中發現有關記載:「楊宇墓在潦源巧坑。宇本開封人,宋寧宗楊後太父也,徙家淳安因葬焉。子永陽郡王楊紀墓附。據作者介紹,他在淳安(屬杭州)縣裡商鄉楊家村村民楊懷忠家裡找到一部《宏農楊氏宗譜》(共12冊),在這個族譜裡註明了楊桂枝與楊次山是親兄妹。
僅憑一本民間族譜,固然不能完全推翻《宋史》上的記載,但正史也的確令人質疑:
一、史載,楊氏被立為皇后之後,楊次山從吉州刺史提升為福州觀察使。如果楊桂枝是個連自己姓什麼都不知的野丫頭,只是為了攀高枝才認楊次山為兄,為何不選個位高權重之人去攀附,而選個外放的中層官員區區一介刺史?
二、楊桂枝多才多藝,在馬遠的名作上留下多篇詩作,可知其文才飛揚,書法精湛,應該是從小接受過良好的教育。如按正史所說是雜劇孩兒,意味著沒機會讀書認字,這麼一個文盲女孩,即使再聰慧,全靠半路出家自學,粗通筆墨是有可能的,但要在盛產文豪的宋代成就當時世人側目的詩詞書法造詣,這種可能性有,難於上青天。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藏,圖片來源於網絡)
三、楊桂枝一生籌謀,除了她自己的榮寵,還可明顯看出為了楊家大業步步為營。如非至親骨肉,傳說中楊家子侄勸其歸政又如何能聽得進去?
這些疑問,恐怕也只有留在歷史的塵埃裡,在桂枝魚的美味和皇后坪的故事裡中任人評說了。
特別說明:本文圖片除註明出處外,均攝自《臨安城遺址考古發掘報告--南宋恭聖仁烈皇后宅遺址》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