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真的不會有第二個馬雲馬化騰嗎?粵港澳大灣區機遇在哪

2020-12-19 澎湃新聞

「為什麼香港年輕人沒有創建一個像阿里巴巴、像騰訊這樣的公司?香港也不太可能誕生第二個馬雲、馬化騰?」

6月23日,距離香港回歸21周年紀念日還有一周,香港,大雨。

香港,維多利亞港高樓籠罩在雨霧中 視覺中國 圖

新深圳人王俊離開家中還在發燒的兒子,匆匆來到位於香港灣仔的跑馬地,參加在這裡舉行的一場關係香港未來的大討論,他說他很少參加需要穿西裝的社會活動,今天特意來了,「因為梁主席這樣的大佬都來了。」

這一天,太平山腳下的香港賽馬會跑馬地馬場聚集了很多人,香港前特首、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副主席梁振英來了,中國銀行業監督委員會前主席劉明康來了,香港交易及結算所有限公司集團行政總裁李小加也來了,當然還包括王俊這樣的青年創業者,他們此行目的只有一個——尋找香港新機遇。

這一天,距離跑馬地不到5公裡的四季酒店,一個抓住時代機遇的公司即將創造新的財富神話,小米創始人雷軍舉行小米全球發售股份的新聞發布會,宣布將於7月9日在港交所主板掛牌交易。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雲出現在小米全球發售會所在的香港四季酒店,引來外界猜測聲一片。

香港,一塊機遇此起彼伏的土地,又潛伏著一個新的更大的機遇,位於灣仔的香港賽馬會跑馬場,一塊藍色的戶外招貼畫指出香港的下一個方向——粵港澳大灣區。

這場由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主辦的「2018亞布力青年論壇第四屆創新年會」焦點議題就是粵港澳大灣區的新機遇,選擇香港回歸21周年的前一個周末,200多位不同領域、不同文化背景的嘉賓匯集於此,一邊反思,為什麼阿里巴巴、騰訊這樣的網際網路巨頭誕生在中國內地,而非資本市場更成熟的香港?一邊探討,如何增進粵港澳青年合作創新創業,讓這塊土地的年輕人可以書寫自己的創富故事。

顯然,粵港澳大灣區,是香港青年的下一站。

粵港澳大灣區的深圳和香港,山水相連 東方IC圖

【一】

粵港澳大灣區的機遇在哪?

「我孩子看病一定到香港,為什麼不能在深圳看病呢?就是不行。」

「我要融錢一定在香港,為什麼不能在深圳做一些好的投資機構、金融機構,就是不行。」

「我要談和科技服務合作相關的東西,就是在深圳,我從來沒有在香港跟一個生物技術企業聊得很開心過。」

和很多深圳人一樣,王俊也是典型的「兩棲人」,深圳、香港兩棲,他直言他的這種兩棲生活其實「蠻分裂」的。

碳雲智能創始人王俊(左)和論壇主持人互動

王俊10年前來到深圳,2015年創辦「碳雲智能」,致力於利用網際網路、生命大數據和人工智慧引擎進行數位化生命健康的管理。笑言參加當天的亞布力青年論壇是因為「梁主席這樣的大佬都來了」的他,一個月前接待了另一位大佬——德國總理默克爾,5月25日,默克爾訪華期間特意飛到深圳登門拜訪王俊和他的生命健康獨角獸「碳雲智能」,也引發全世界對於中國新興生物科技業的關注。

「我香港來得很多,沒事到這兒吃個飯,會個朋友。」王俊說,這是一個全世界最有意思的地方,這麼近,一個小時來回,說起來就是一個城市,不是兩個城市,但就這麼小一個地方,整個科技的發展、金融的發展、教育、醫療、兩邊的社會體系都不一樣,在這個體系裡我挺分裂的。」

「深圳跟香港未來一定會融合,兩種不一樣的元素在完全統一的土壤裡,如果迸發出一個火花,我相信會是非常非常振奮人心的東西。」

王俊期待的這種「融合」正在到來。

「香港和內地的合作現在有了一個新的而有遠大戰略意義的平臺,這就是粵港澳大灣區。」香港前特首梁振英在亞布力青年論壇致辭時表示,「國家發改委、廣東省和港澳兩個特區政府正在做基礎期對政府的規劃工作。」

香港前特首梁振英

粵港澳大灣區是怎樣一個概念?

廣東省9個城市加香港和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5600平方公裡,人口超過6800萬,3萬多家國家級高新科技產業,16家世界500強企業,GDP是1.4萬億美元。「這個數字是很龐大的,在世界排名來說是13位,跟韓國差不多。」論壇一開場,香港發展貿易局主席、瑞安集團主席羅康瑞就講了這個議題,「5年之內粵港澳大灣區的產值會超越舊金山大灣區、紐約大灣區、東京灣大灣區這三個大灣區,依照目前這個增長率我們產值會有2.1萬億美元,比東京灣、紐約都要大。」

粵港澳大灣區 製圖來源 世邦魏理仕

羅康瑞介紹說,「我們大灣區條件很強,香港是一個國際金融中心,科技在深圳非常發達,智慧財產權香港保護非常好,智能製造業在珠三角非常發達,創意與設計在深圳和香港都很強,珠三角和香港貿易、物流做得很好,專業服務方面香港做得很好,澳門、珠海旅遊休閒很突出,這些都是充滿機會,上升的空間非常非常大。」

「粵港澳大灣區融入世界幾個灣區的特別,紐約灣區的金融在香港體現出來,日本灣區的製造在深圳和東莞也體現出來,矽谷的創新能力將來也可以在深圳體現出來。」香港菁英會主席莊家彬說,「所以我覺得這對香港年輕人是一個非常非常好的政策,香港人走出去求職就業的機會更多了。

正如羅康瑞所言——現在全世界看起來是亂糟糟的,但是充滿機會。

【二】

大灣區可以改變香港什麼?

一個「一國兩制」,三個不同的關稅區,這是粵港澳大灣區相比紐約、東京和舊金山大灣區最大的不同。「一國兩制」可能是大灣區面臨的一個最大挑戰,也可能是一個最明顯的優勢。

怡和控股有限公司執行董事、怡和(中國)有限公司主席許立慶說,「中央還沒有公布這個計劃,從3月到5月到7月,現在可能是下半年,為什麼拖這麼久?因為中央認為這個很重要,這個裡面,大灣區跟『一國兩制』本身就是創新,如果能弄好,是一個全世界的創新。」

尚乘集團董事長兼總裁蔡志堅

尚乘集團董事長兼總裁蔡志堅表示,大灣區確實給到企業家或一些年輕創業者無限的可能,「因為我們的場景已經不是香港一個地方,是整個灣區、整個中國,你這麼發展事業,也會走到更遠的地方。」

現年40歲的蔡志堅帶領尚乘集團在外資、中資機構競爭激烈的香港金融市場裡脫穎而出,成長為亞洲領先的全功能證券服務平臺和跨境投資銀行,而他本人更在2017年被世界經濟論壇評選為「全球青年領袖」。對於香港市場,蔡志堅很有發言權,「差異化才能讓整個灣區同步發展,舉個例子,在中國香港,在粵港澳大灣區,其實拿第三產業來說,粵港澳大灣區相比於其他灣區佔比比較小,如果你只看香港,香港服務業領先,相比起來,現在深圳在科研、技術方面走得很前,互相之間是有學習、共同發展成長的空間的。」

蔡志堅強調道,作為國家最國際化的城市,香港一直擔任「超級聯繫人」的角色,要把內地和香港市場聯繫起來,把內地的企業與國際投資者企業連接起來。「我有幾點比較關注,第一點有沒有一個溝通機制、平臺的打通,第二有沒有一個空間大家聯手做點事,所謂抱團取暖,第三是人才。」

「粵港澳大灣區其實就是一個融合和互補。」和王俊一樣,廣東長青(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何啟強也是內地、香港「兩棲」,他說,「我有時間特別願意來香港居住,因為香港總給我一種很平和、很舒適的感覺,香港的法治環境,人性化的配套,這點內地要向香港學習。」

大灣區之於香港,更大的利好是,可以讓香港這潭水流動起來。

「香港社會階層的流動性很低,你看內地財富排行榜,三五年一變,三年前、五年前、十年前,排行榜上完全是不同的人,你再看香港財富排行榜,過去二十年就這些人,同樣一批人上上下下。」怡和控股有限公司執行董事、怡和(中國)有限公司主席許立慶說,「香港現在碰到一個最大的問題,如果我不是做金融的,我不是做專業服務的,那我幹嗎呢?這是香港最深層的矛盾,我不想做金融,或者我不夠資格做怎麼辦?這個就卡住了。」

「初步儘可能讓生產要素能快速流動,這個馬上可以把生產力提高,可以馬上把人均所得提高。」許立慶強調說,「如果生產要素能夠自由流動的話,為什麼融資我只能在香港融,不能在深圳融,如果體制打通都可以融,如果你想看病可以在深圳看,也可以在香港看,這樣一下子香港年輕人出路就廣了,我出來不想做金融,又買不起房,我出來幹嗎呢?」

所以,大灣區可以給香港年輕人一個很好的出路。

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

【三】

香港年輕人為什麼這些年走慢了?

「香港就像手扶電梯,現在走得越來越慢,越來越平。」在亞布力青年論壇上,翁以登對香港的現狀做了一個生動比喻,「這個發展是不是可以利用大灣區,是可以的。」曾任香港科技大學副校長的翁以登,現任邵氏基金會特別顧問、亞洲理工學院準校長,一直關注教育,關注香港青年的未來。

如果將香港比作平緩的手扶電梯,那麼深圳無疑是一部急速上升的升降電梯,論壇主持人於盈報出了一組數據——香港和深圳的經濟實力和國內經濟實力發生了很大變化,改革開放之初,香港GDP佔到內地GDP15%左右,去年已經下降到了2.6%,和深圳的GDP是持平,深圳還略微超出。

顯然,香港,尤其是香港的年輕人,需要抓住粵港澳大灣區這個機會,加速度。

「香港市場本身就小,確實沒什麼創業的土壤,創業氛圍和環境遠不及內地,」從內地移居香港7年的朱小姐對此深有感觸,「香港年輕人對失敗的承受度也很低,對內地的環境不了解,所以也不敢走出去。」

6月23日,儘管當天氣溫已到30度,香港街頭的年輕人依然穿著得體的西裝外套,他們手拎公文包行色匆匆,但路遇貌似內地人,他們會用普通話主動上前問「你去哪裡」,並為對方指出最合理的路線。他們禮貌適度,絕不問對方來自哪裡,就匆匆含笑離開。這可能是中西文化培育出的香港青年的標準形象,友善而克制,連嘴角微笑的弧度都模式化般剛剛好。

「香港的年輕人現在面臨的最大問題,他們太安穩於現在。」香港菁英會主席莊家彬說,"他們應該把眼光放大,不要把自己的發展只看到在香港,應該看遠一點,整個灣區,整個中國。」

【四】

香港創客如何打開內地大市場

「一個香港的普通年輕人,不是一個富二代,也沒有很多社會關係,香港政府整天跟他講大灣區有很好的機會,有很多機會可以掌握,他們該怎麼做?」翁以登說,「我談談對普通年輕人的看法。 」

邵氏基金會特別顧問、亞洲理工學院準校長翁以登

曾任香港科技大學副校長的翁以登,在內地和香港都有很多學生,他說他們的思維方法很不同,「香港的社會和內地的社會是很不同的,香港年輕人的成長,思維方法和內地年輕人也不同,歷史也不同,香港150年的歷史和內地近代150年的歷史完全不同。所以,你叫一個香港年輕人融入進去,創建像阿里巴巴、像騰訊這樣一個公司是不太可能的。」翁以登這麼說。

當然,香港不是沒有成功打開內地市場的案例,比如順豐,順豐的創始人王衛是唯一擠進香港富豪版的新人,打破香港富豪榜最近十幾年被地產商或傳統製造業壟斷的局面,也重新定義了中國物流業的江湖。

2017年3月發布的《2017胡潤全球富豪榜》上,王衛的排名就超越了李嘉誠,彼時46歲的王衛以1860億元人民幣的財富位列大中華區第三,全球第25位;89歲的李嘉誠財富1750億位列大中華區第四,全球第32位。

翁以登也提到了這一點,「唯一我想到的,香港年輕人做成功的是商業模式的創新,不是技術的創新,就是順豐,順豐是完全利用中國老百姓的習慣打進中國內地市場。當然,順豐的王衛小時候是從上海來的,所以他可以算大半個香港人。」

王衛(右一)是唯一擠進香港富豪榜的新人

那麼,香港年輕人創業如何精準切入內地大市場?

翁以登給出兩個建議,一是科技創新,二是找個內地的創業夥伴,「阿里巴巴的第二把手是誰?騰訊的第二把手是誰?都是從外面引進的。」

「我的第一個建議,香港如果想要年輕人打進內地市場,科技創新是最好的方法。科技創新也不是為中國市場,現在全世界無人機80%都是大疆的市場,像以色列的創新公司都有科技的成分,如果有科技打進全世界都可以,包括中國內地。如果科技成分很低,只是想利用每個人消費、每個人都吃一個漢堡包、每個人都買一雙襪子,就想進內地市場,我認為可能性不大。」

如果不是念科技的,是不是就不能利用內地市場呢?不是。

翁以登拋出第二個建議,「如果你在香港科技大學念書,旁邊是內地來的學生為什麼不一起合作,他對內地市場了解比你多,可是你在香港,香港社會整天說我們有自己的核心價值,我們的國際視野,我們的法制,這些都是非常重視的,所以你帶來一個拍檔也帶來一些新的貢獻。你看阿里巴巴的第二把手(蔡崇信)是外面來的;騰訊的第二把手(劉熾平)是香港來的,所以香港年輕人如果科技方面不那麼有優勢,如果想進入內地市場,建議找一個內地的夥伴。」

香港科技大學

教授李澤湘(右)和學生

汪滔

內地和香港,兩種基因融合一起,確實會起某種化學反應,比如全球無人機「霸主」大疆,雖然成長在深圳,但確是香港科技大學孵化而出,算得上是內地和香港共同培養出的模範生。

「2011年,汪滔帶著他的無人機項目參加香港科技大學百萬獎金創業大賽,發展至今,大疆的估值已達150億美元。」現如今,港科大校園裡,關於大疆創始人、當年那位執著的少年的發家故事一直在流傳。

有的人不在江湖,江湖卻一直有他的傳說。這句話換在科技界套用在汪滔身上再合適不過了,這位全球無人機領袖級企業的創始人甚少參加社會活動,甚少接受媒體採訪,幾乎絕緣於公眾視線,這可能也是為什麼此次論壇擬定的嘉賓名單有他,卻沒有出席的原因。

但這並不妨礙他的故事在江湖上飄啊飄。

【五】下一個風口在哪?

大時代的香港需要更多王衛、汪滔式創富故事,可是屬於年輕人的機會在哪?

「最近20年香港人喜歡賺快錢,但這也給年輕人埋下新的機會。」香港菁英會主席莊家彬強調說。

莊家彬舉例,「我最近去臺灣參觀一些企業,以前香港跟臺灣同是亞洲四小龍,曾經香港在製造業、在科研方面在亞洲算是比較好的,但現在跟其他國家以及地區比,已經比較在後面了。我覺得這可能是香港人用廣東話叫賺快錢,因為香港這20年在股票市場、地產上面,利潤太好了,所以很多傳統的製造業或者是工業家,都變相去做投資,或者說做地產商,這個是很可惜的。當然這也給我們這代人一個基礎,地產等投資方面的利潤讓香港很多家族企業已經有他們的資源,他們也不能現在再把這些錢投進創新科技產業,整個細分市場現在不一樣了。」

香港社會在改變,被地產商壟斷20年的富豪榜擠進了新人,企業家們聚在一起再談圈地就OUT了。

「以前每個企業家也是講我去哪裡圈地,去哪裡投資什麼地產項目、住宅項目。」莊家彬說,「但現在大家都是講有什麼創投公司,哪裡生物科技比較好,哪裡的雲數據比較好,所以現在整個香港,尤其是這一幫跟我年紀差不多的年輕人都是往這方面去走。」

事實上,越來越多的香港青年正如莊家彬所說的「在往這方面走」,當天論壇來了一批青年創業菁英,行動支付及消費大數據公司「錢方·好近」QFPay創始人兼CEO李英豪就是香港青年北上創業的典型。

「錢方·好近」QFPay創始人李英豪

李英豪是香港人,2009年去北京創業,2011年創立錢方,經過7年時間,從3名員工開始,到如今接近300人的團隊,幫助全國百萬線下商戶電商化,進入「網際網路+」新經濟形態和以AI大數據為核心的新零售時代。

如果你去香港,發現越來越多的場合可以用微信、支付寶支付了,你可能需要感謝這個年輕人。

「我們經歷了整個行動支付從0到1的發展,我們跟微信、支付寶合作,成了他們全國首批的線下合作夥伴。」李英豪說,「我們優先把行動支付技術帶到香港,在推出早期,頭6個月交易金額加起來100萬港幣,這是什麼概念?這是北京一個小時或一個小區的交易額。但在2017年1月,這個金額在香港突破了一個月1000萬港幣,現在最新的數字是在香港一個月將近10億港幣,行動支付增長得非常快。」

「中國科技之所以發展這麼快,原因是一開始架構在一個什麼都沒有的基礎上。」林彥君是當天出席論壇的唯一女性青年創業者代表,她去年1月在香港創立金融科技公司FinEX Asia,「阿里為什麼會有支付寶?因為當一個新生態的服務需要提供的時候,有一個東西要克服。在美國有很完善的支付,也有很完善的物流,在中國沒有,它需要使用它服務的人有一套完整的程序去付款,這是必須要花心思去建立的,支付寶是在一個什麼都沒有的基礎上建立的,在一個什麼都沒有的市場當中,它的個體就可以很大。」

FinEX Asia聯合創始人兼總裁林彥君

留著齊耳短髮的林彥君,瘦小而文弱,說話聲音也是細細柔柔,很難看出她在金融產品交易及投資顧問行業徵戰了十多年,她說,「亞洲這個地方資金是非常非常多的,亞洲坐擁巨大的未開發的金融商機,中國、日本、澳洲、中國臺灣、印度大概就佔據了全亞洲這麼大的投資量,這些資金都追求一個有效率的投資地,這就是為什麼我們FinEX Asia可以成長的原因。」

AI、雲數據、區塊鏈、生物技術……當天青年創業者代表的畫風,讓有著「中國創投教父」之稱的賽富亞洲投資基金創始管理合伙人閻焱開玩笑說,你們這些年輕人說的,我基本沒聽懂。

賽富亞洲投資基金創始管理合伙人閻焱(左二)

閻焱早年在軟銀亞洲期間曾參與阿里巴巴的投資,「那時的阿里是一個很小的公司,發不起工資,但馬雲在做演講的時候慷慨激昂。馬雲就是這樣,他是真的相信自己在做偉大的事情,相信自己能夠改變人類。」

現如今「老幹部」閻焱穿梭各地,投資過盛大網絡投資過阿里巴巴的他,需要用常人沒有的觀察力在資本市場找到第二個、第三個……「能夠改變人類未來」的馬雲、馬化騰抑或其他。所以6月23日,他也來到香港,來到此次亞布力論壇現場,為青年創業者指點下一個風口可能的方向。

【六】

誰來創造下一個造富神話?

「生物科技領域的公司將來在香港會有巨大的突破。」

6月23日的亞布力青年論壇上,香港交易及結算所有限公司集團行政總裁李小加又為創業青年打了一針興奮劑。

「這不是青年論壇嗎,怎麼你們還是穿西裝打領帶?」李小加是當天論壇唯一身穿POLO衫上臺的嘉賓。他的出現帶來了一陣陣掌聲和笑聲,也帶來了一大筐乾貨。

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

為什麼看好生物科技?李小加的這句話是有根據的,今年4月的港交所改革改了三件事:第一是同股不同權;第二,允許生物科技公司在沒有收入的情況下上市;第三是已經在英美上市的大中華,可來香港作第二上市。

生物科技公司沒收入憑什麼可以上市?

「今天由於天時、地利、人和,我們迎來了生物科技的革命,大量的新藥、生物藥開始湧現,同時中國即將迎來老齡化社會,中產階層崛起,人們都能付得起較高質量的健康服務。這種情況下,我們的改革實際上就是給這個行業雪中送炭。」

論壇現場,李小加第一次解密港交所大變革。他解釋說,生物科技在產品獲批之前不可能賣一分錢,但需要大量的錢做前期臨床試驗及一系列研發認定,因此我們在這個時候要給它錢,雪中送炭。但投資者風險非常大,怎麼辦?我們最後設定了一個已經通過第一期臨床試驗、即將進入第二期臨床實驗的門檻,市值要達到15億,公司在這種情況下就可以上市。

2018年的上半年,生物科技獨角獸企業「碳雲智能」創始人王俊心情應該都不錯,4月,港交所改革,為生物科技公司鋪就上市綠色通道,5月,他創立不到三年的企業引起德國總理默克爾的注意並特意前往企業所在的深圳登門造訪,6月的這天,港交所掌門人李小加佐證了他的創業理念——「未來最大的商業機會,或者叫創新的機會,一定是人本身,我們的健康、我們的生命本身。」

因為惦記著家中反覆發燒不止的兒子,王俊在發言後開著他的深港兩地牌照車,匆匆離開,但他留下一句振奮香港的話——因為香港的新規,不僅是我個人投資的,還是我自己創辦的企業,還是我朋友的企業,我們都要到香港來上市。我相信,未來10年,20年,這裡是一個全世界最熱的地方。

如李小加所言,香港是一個小身體頂著個大帽子,把中國大量缺錢的公司帶到香港。「今天,香港上市公司整體市值有30多萬億港幣,但香港GDP只有2萬多億,這個數字很重要,一般國家或地區的GDP與它的資本市場總市值比例為1:1,而香港是1:12至1:14。」

「港交所為什麼要改革,阿里巴巴去美國上市了,我們再不改,小米也要去美國了。」李小加說出這句話的當天,6月23日,同樣在香港,小米創始人雷軍宣布7月9日將在港交所主板掛牌交易,小米也因此將是第一家在香港新政下「同股不同權」上市的公司;緊接著,6月25日早上,另一家網際網路新秀——美團創始人王興正式向港交所遞交IPO申請和招股書。

「改革以後,香港開始迎來資本市場發展的新的春天。」李小加說,「我相信在暑假之前會有一個小高潮。」

6月23日傍晚,香港雨止,不遠處的太平山頂,風吹雲散。香江潮湧,蟄伏著下一波高潮。

大時代之下,每個人都是自己命運的建築師。所以,誰來創造下一個造富神話?香港真的不會有第二個馬雲、馬化騰嗎?還是把答案留給未來吧。

6月23日晚,從太平山頂俯瞰香港 亞布力青年論壇 供圖

(本文論壇現場圖片均由亞布力青年論壇提供,特別鳴謝)

相關焦點

  • 香港新界代表:把握機遇加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
    新華社香港8月15日電(記者王欣)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牽動香港各界人士的心弦,香港新界西北的元朗區位處大灣區中心地帶,該區代表日前在參觀大灣區發展研究院後紛紛表示,元朗區毗鄰內地,地理位置優越,要把握機遇,帶頭加深內地與香港的聯繫及推進粵港澳大灣區的積極互動發展,帶動該區青年北上尋求發展。
  • 把握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機遇 香港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香港特區政府正充分利用大灣區發展帶來的機遇,結合自身優勢,致力於將香港打造成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科技創新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佔有重要的位置。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一員,香港將如何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4月1日表示:「香港擁有雄厚的科研實力、世界級的大學、國際化和市場化的營商環境、健全的智慧財產權保護制度等各方面的優勢,可以擔當大灣區裡創新科技先鋒的角色。而大灣區擁有龐大的市場,以及轉化科研成果和先進位造的能力,能夠為香港的創新科技企業提供做大做強的空間。
  • 粵港澳大灣區要「煲一鍋創新驅動增長的濃湯」
    論壇現場(騰訊 供圖)因應大勢,再造發展時空「我們1998年在深圳創立,2004年在香港上市,歷經13年從一個低股價的股票成長到現在的香港龍頭股之一,騰訊的發展離不開粵港澳大灣區。」騰訊董事會主席兼執行長馬化騰感慨道。騰訊董事會主席兼執行長馬化騰(騰訊 供圖)「今年我在兩會期間提出打造『粵港澳科技灣區』的建議。
  • 香港各界青年參訪深圳 共話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機遇
    新華社深圳6月27日電(記者王豐、周雪婷)員工「刷臉」即可進入,可用手機召喚的智能電梯,回收IT機房熱量來維持恆溫的遊泳池……騰訊全球新總部濱海大廈的「黑科技」不僅讓香港青年讚嘆,也讓他們思考怎麼才能搭乘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快車,實現自己的夢想。
  • 香港傳真 | 粵港澳大灣區宣講會側記
    受關注的香港,被遺忘的香港。自由的香港,壓抑的香港。時值2019年春,空氣中還瀰漫著溼氣。這座耀眼的東方明珠,擁有了一個新的身份—大灣區裡的香港。2月21日上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宣講會在香港海洋公園萬豪酒店舉行。
  • 第二屆粵港澳大灣區衛生與健康合作大會在深圳召開
    ■昨日,第二屆粵港澳大灣區衛生與健康合作大會在深圳召開。圖為會議現場 主辦方供圖推動粵港澳大灣區衛生健康高質量發展昨日,第二屆粵港澳大灣區衛生與健康合作大會在深圳召開,大會主題為「推動粵港澳大灣區衛生健康高質量發展」。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副主任於學軍、廣東省副省長張光軍,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有關領導出席會議並致辭。
  • 專訪林鄭月娥:大灣區對香港是一個很大的機遇(上)
    遭遇重創的香港亟待走出困局,本期《建言大灣區》嘉賓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暢談香港如何全面加強與大灣區其他城市合作,尋求新的發展機遇。香港經濟自由、開放,繁榮的對外貿易讓香港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與發展中承擔著重要的角色。近年來,特區政府緊抓大灣區機遇,將香港優勢產業引入大灣區市場,全方位加強與粵澳兩地多個領域的深度合作。
  • 蔡冠深:粵港澳大灣區為中日經貿合作創造新機遇
    香港中華總商會與九州經濟論壇合辦的「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與九州發展的契機」研討會19日在日本福岡召開。全國政協常委、粵港澳大灣區企業家聯盟創會主席、香港中華總商會會長、新華集團主席蔡冠深,九州經濟論壇會長石原進,福岡縣知事小川洋,九州經濟同友會代表委員貫正義出席大會並致辭,香港中華總商會訪問團、九州經貿界代表等百名嘉賓出席。
  • 兩岸暨港澳青年企業家臺北暢談粵港澳大灣區機遇與合作
    新華社臺北6月12日電(記者石龍洪 何自力)「粵港澳臺青年企業家高峰論壇」12日在臺北舉辦,來自兩岸暨港澳的百餘位青年企業家、專業人士等就粵港澳大灣區的機遇與合作展開深入交流。與會者圍繞「粵港澳大灣區與臺灣的商機合作」這一主題,討論青年如何優勢互補共同抓住大灣區發展機遇。來自深圳的青年企業家吳文韜說,此次通過深入走訪臺灣,與當地青年企業家交流,了解到臺灣在智慧農業、軟體開發、人工智慧等領域積累了豐富經驗,發現很多合作機會。粵港澳大灣區打造世界級城市群,機遇和前景廣闊。
  • 粵港澳大灣區論壇探討香港發展新道路
    「香港需要改變了。」在18日於香港舉行的粵港澳大灣區論壇上,與會人士紛紛表示,在「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建議下,香港應積極轉變角色,尋求發展新道路。  本次論壇由中國日報社和絲綢之路經濟發展研究中心舉辦,主題是「大灣區:前行啟新程」。約400名嘉賓以線上和線下的形式參與討論,探索香港轉型之路。
  • 張建宗:粵港澳大灣區為香港青年事業發展提供更多路向
    中新社香港12月15日電 香港特區政府政務司司長張建宗15日表示,粵港澳大灣區是國家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為香港青年人的事業發展提供更多路向。張建宗當天主持以網上形式進行的第二屆人力資源規劃委員會第三次會議時作出上述表示。
  • 觀點速遞|葉嘉安:粵港澳大灣區新經濟中香港的挑戰
    論壇主題為邁向「十四五」的新發展格局與大灣區融合發展。中國科學院院士、香港大學教授葉嘉安回顧並總結了改革開放以來香港與珠三角的經濟合作。1970年,香港已經是世界工廠。改革開放初期,香港製衣等行業轉移到內地,香港通過「店」把珠三角生產的東西賣到海外,香港經濟從工業聚集發展逐漸轉變成生產性服務行業主導。這種經濟協作模式到2000年開始出現變化,香港的「店」的功能開始慢慢消失。
  • 環杭州灣大灣區與粵港澳灣區的對比分析
    而在中國,同樣有粵港澳和杭州灣兩大灣區且各具特點。具體來看,粵港澳大灣區則是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區域之一,經濟實力雄厚;而杭州灣大灣區,則是中國經濟最具有發展潛力的經濟板塊。 二、杭州灣對標粵港澳
  • 大灣區建設是日本企業的巨大機遇
    推介會旨在鼓勵日本企業把握好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獨特商機。當天共舉行三場論壇,分別就分析粵港澳大灣區機遇、科技創新及智慧健康展開討論。中國駐日大使程永華、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廣東省省長馬興瑞、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行政法務司司長陳海帆及日本經濟產業省副大臣關芳弘、日本貿易整形機構理事長佐佐木伸彥出席相關活動。
  • (港澳臺)粵港澳大灣區論壇探討香港發展新道路
    新華社香港11月18日電(記者朱宇軒)「香港需要改變了。」在18日於香港舉行的粵港澳大灣區論壇上,與會人士紛紛表示,在「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建議下,香港應積極轉變角色,尋求發展新道路。 本次論壇由中國日報社和絲綢之路經濟發展研究中心舉辦,主題是「大灣區:前行啟新程」。
  • 香港轉數快厲害了,支付寶和微信可互相轉帳,馬雲和馬化騰和好?
    可是,在香港,支付寶和微信就沒有這麼大的影響力了,那裡有很多的競爭產品,支付寶和微信也是剛剛才進入香港市場。為了拿下市場,馬雲和馬化騰在香港握手言和,支付寶和微信可以實現互相轉帳,中間商就叫做轉數快。不得不說這家名叫轉數快的廠商真的是很厲害,能使得兩家競爭對手實現轉帳,也就屬它實力比較強悍了。
  • 2020大灣區論壇聚焦醫療健康和新基建機遇 探索香港新角色
    在主旨演講中,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提出了指導香港參與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四個原則:堅持「一國兩制」、合作共贏、把創新和技術放在首位,以及加大對青年的支持和對人才的培養。她表示,中央已經給了香港毫不動搖的支持,我們需要做的是在《基本法》和「一國兩制」的指導下保證國家安全,儘可能抓住粵港澳大灣區機遇。這對香港發展、社會和年輕人都至關重要。
  • 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的「箱根」
    ■聲音佛岡是清遠面向大灣區的南大門,打造全域旅遊既是佛岡立足「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新格局的必然選擇,更是建設清遠入珠融灣「南大門」的重要抓手。面對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深圳建設先行示範區的重大機遇,佛岡正全力創建廣東省全域旅遊示範縣,打造全域旅遊的「清遠樣板」。
  • 大灣區之路①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框架下的「香港+深圳」
    香港和深圳的關係歷來是學界關注的問題。粵港澳大灣區概念提出以來,研究「粵港澳大灣區與香港」問題涉及深圳,研究深圳在大灣區的定位與發展問題離不開香港。如有學者提出「香港——深圳城市群」②概念,有學者提出「實現『香港創造、深圳試產、珠三角量產』的大灣區產業鏈」③構想,有學者提出「將香港研發優勢與深圳高科技製造能力結合起來,率先形成創新驅動模式」④目標。
  • 珠海真的有機會成為第二個澳門嗎?
    我幾天前看到一條新聞,說:希望珠海橫琴引入澳門制度,成為第二個澳門。 」 換句話說,珠海真的有機會成為第二個澳門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