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最古老化石森林——北京大學王德明教授研究團隊科研成果入選...

2020-12-12 北京大學

近日,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王德明教授研究團隊的科研成果「亞洲最古老、泥盆紀面積最大的化石森林及其最早的根座型根系」入選「2019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

森林最早出現在泥盆紀,之後遍布陸地並極大地改變了地球環境。然而,泥盆紀森林的記錄極其罕見,直到最近幾年,研究人員才從歐美發現了個別化石產地。相比而言,石炭紀晚期的熱帶沼澤森林全球廣布,有數百個產地,主體植物是石松類的高大喬木。根座型(stigmarian)根系(或稱為根狀體)是這些樹木的典型特徵,但在泥盆紀還未得到證實,導致它的早期演化情況長期以來都不清楚。另外,泥盆紀森林與環境的關係還需要得到更多認識。

通過20多次的野外工作,王德明教授研究團隊從安徽省廣德市新杭鎮的上泥盆統法門階(距今3.72—3.59億年)五通組地層發現並研究了一個出露面積至少250,000m2的原位森林。新杭森林由多個世代的小型石松類樹木Guangdedendron(廣德木)的單一物種組成,局部密集排列,密度達38株/m2;樹木主幹細長而無側枝,頂端二分叉後形成一個簡單樹冠,懸掛成對或者單獨的大孢子葉球。廣德木具有根座型根系,即:樹幹基部四等分,每一部分均延伸形成二分枝的根狀體,著生螺旋排列的小根。

泥盆紀新杭森林景觀復原圖。森林由小型石松樹木——廣德木(Guangdedendron)組成,分布在晚泥盆世熱帶的濱海岸邊(鄧珍珍等繪製)

新杭森林中的廣德木的營養和繁殖器官表明它很可能是雌雄異株和單次結實的植物,它的簡單柱狀結構和小型樹冠有助於接收光線和緩解擁擠。根系體積小,且小根向周邊淺層展布,反映所處生境水源充足。埋藏學和沉積學的初步證據表明,新杭森林生活在熱帶碎屑巖基底的濱岸溼地並受到波浪的影響。

廣德木的根座型根系(王德明供圖)

新杭森林是我國乃至亞洲最早、泥盆紀出露面積最大的森林,它的發現拓展了早期森林的地理分布範圍,證明stigmarian根系首現於泥盆紀,增進了人們對早期石松植物生活習性的認識。新杭森林的研究說明,泥盆紀森林具有巨大的生物量,通過光合作用和後續的泥炭埋藏,促進了晚古生代大氣CO2濃度的明顯下降。廣德木的高分布密度、氣生莖的構型、密集的根系表明它適應動蕩的濱海環境,像現代的紅樹林那樣有利於海岸地帶的水土保持。

該項研究相關研究結果以article形式於2019年8月19日發表在Cell集團期刊《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該刊同期的評論文章(C.M. Berry)認為:我們研究的森林「令人驚嘆、異常廣闊,闡明了關鍵根系的演化」(spectacular, remarkably extensive, sheds light on the evolution of key rooting systems),「極其罕見」(incredibly rare),「揭秘森林生態系統的全球分布、生態特徵和溼地植物的發育」(sheds light on the global spread of forest ecosystems, their ecolog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wetland plants),「無疑具有最早的根座型根系」(has the earliest known attached unequivocal stigmarian rooting system)。美國國家地理National Geographic認為我們研究的植物「根系異常發達,為石炭紀沼澤森林的形成奠定了基礎,並逐漸演化成為今天開採的大部分煤炭」,這些煤炭「就是引發工業革命的原因」,「是我們現代文明的基礎; 我們第一次在這片森林中看到的這樣的根狀結構」。

王德明在新杭化石森林產地工作(王德明供圖)

該項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1672007, 41802015)資助。

論文信息:Wang De-Ming*, Qin Min, Liu Le*, Liu Lu, Zhou Yi, Zhang Ying-Ying, Huang Pu, Xue Jin-Zhuang, Zhang Shi-Hui, Meng Mei-Cen. 2019. The most extensive Devonian fossil forest with small lycopsidtreesbearing the earliest stigmarian roots. Current Biology, 29: 2604-2615. DOI: https://doi.org/10.1016/j.cub.2019.06.053. (*corresponding authors)

相關焦點

  • 亞洲最古老化石森林——北京大學王德明教授研究團隊科研成果入選...
    近日,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王德明教授研究團隊的科研成果「亞洲最古老、泥盆紀面積最大的化石森林及其最早的根座型根系」入選「2019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森林最早出現在泥盆紀,之後遍布陸地並極大地改變了地球環境。然而,泥盆紀森林的記錄極其罕見,直到最近幾年,研究人員才從歐美發現了個別化石產地。相比而言,石炭紀晚期的熱帶沼澤森林全球廣布,有數百個產地,主體植物是石松類的高大喬木。
  • 亞洲最古老化石森林現身
    北京大學、中國礦業大學、臨沂大學等機構研究人員在《當代生物學》上發表論文,描述了迄今為止發現的亞洲泥盆紀最大森林。
  • 快訊:在廣德市發現亞洲最古老化石森林!
    北京大學、中國礦業大學、臨沂大學等機構研究人員8月8日在《當代生物學》上發表論文,描述了迄今為止發現的亞洲泥盆紀最大森林。該泥盆紀森林由25萬平方米的石松樹化石組成,發現於中國安徽省廣德市新杭鎮附近。化石林比紐約中央車站還大,也是亞洲最早的森林。
  • 科學網—亞洲最古老化石森林現身
    新杭森林重建圖 圖片來源:Zhenzhen Deng   本報訊(記者唐鳳)北京大學、中國礦業大學、臨沂大學等機構研究人員8月8日在《當代生物學》上發表論文,描述了迄今為止發現的亞洲泥盆紀最大森林。該泥盆紀森林由25萬平方米的石松樹化石組成,發現於中國安徽省新杭鎮附近。化石林比紐約中央車站還大,也是亞洲最早的森林。 泥盆紀是4.19億年前至3.59億年前地質時代古生代中的第四個紀,以提塔利克魚最為人所知。提塔利克魚是生活在3.75億年前的淡水生物,被認為是水生動物和陸生動物之間的過渡動物,目前已滅絕。雖然泥盆紀被稱為「魚的時代」,但也見證了植物的進化進程。
  • 奇異化石揭開亞洲最古老森林之謎
    圖片提供: DEMING WANG 從粘土礦牆上探出頭來的小樹化石最初看起來並不惹眼。但隨著更多細長化石的出現,古植物學家王德明和秦敏(音譯)漸漸意識到,他們身處一片古老的森林之中。
  • 藥學院王堅成教授團隊研究成果在《自然·通訊》發表
    6月20日,權威國際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IF="11.965)在線發表了北京大學中國天然藥物及仿生藥物國家重點實驗室王堅成教授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博士研究生邱崇為第一作者,王堅成教授為責任作者。該研究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基金(81473158、81773650)和重點項目(81690264),以及新藥創製重大專項課題(2018ZX09721003-004)的支持。
  • 山大青島校區李佔揚教授團隊成果入選年度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
    半島全媒體記者 劉金震近日,美國《考古》雜誌評選出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山東大學李佔揚教授團隊在河南靈井發現的鳥雕像化石入選獲評。12月8日,記者從山東大學青島校區了解到,李佔揚曾主導靈井許昌人遺址的挖掘,2018年加入青島校區的文化遺產研究院任職教授。今年6月份,一則以「中國河南靈井遺址發現的舊石器時代鳥雕像」為題的考古成果發布,公布一項在中國河南的重大發現——微型鳥雕像(簡稱「靈井鳥雕」),這是迄今已知最古老的中國雕塑品,將中國雕塑藝術歷史向前推進8000多年。
  • 陝西基礎研究成果豐碩 多個研究項目引發國際廣泛關注
    化石裡探尋出微型人類遠祖至親西北大學地質學系舒德幹院士領軍的早期生命研究團隊中,幾乎每一位專家教授都有著令人驚嘆的研究成果。西北大學地質學系韓健教授等在陝西南部寬川鋪生物群中微型動物化石的研究中,發現了最古老的原始後口動物——冠狀皺囊動物。這種成體僅1毫米的微型動物,被認為代表著顯生宙最早期的微型人類遠祖至親。
  • 北京大學麥戈文腦科學研究所研究成果入選2020年度「中國神經科學...
    為了推動神經科學領域的創新發展,充分展示和宣傳神經科學領域的重大科研成果,中國神經科學學會於2020年度首次開展「中國神經科學重大進展」推薦工作。  北京大學麥戈文腦科學研究所方方課題組和羅歡課題組在人類注意機制方面的研究成果、唐世明課題組在認知顏色空間形成的神經機制方面的合作研究成果入選2020年度「中國神經科學重大進展」。
  • 兩項中國研究成果為人類起源研究填補「缺環」
    北京時間2020年12月30日,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吉學平和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教授Nina G.Jablongski共同主持的項目昭通新近紀中猴化石研究的成果,蘭州大學教授張冬菊和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付巧妹共同主導合作的在距今6萬年至10萬年前青藏高原東北部白石崖溶洞沉積物中發現丹尼索瓦人古DNA成果,共同入選國際權威研究機構美國史密森研究院雜誌和網站評選的
  • 2019年度古生物學研究哪家強?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在寧發布
    來自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西北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等科研院所和高校領銜完成的一批具有國際水平的科研成果入選。  「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評選工作自2017年開展以來已經進行了四次。」中國古生物學會理事長詹仁斌說,「2019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的成果,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北京大學、西北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等科研團隊完成,內容涉及動物早期演化與寒武紀大爆發、脊椎動物演化(恐龍類、古鳥類、哺乳類等)、白堊紀琥珀生物群、古植物與古生態、古人類學、分子古生物學等多個研究領域。
  • 中山大學管理學院秦昕教授交叉學科團隊最新研究在國際頂級醫學...
    近日,中山大學管院秦昕教授交叉學科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Association of high profile football matches in Europe with traffic accidents in Asia: archival study」在國際頂級醫學刊物《英國醫學雜誌》(British Medical Journal
  • 我校顏雲輝教授團隊的研究成果入選國際知名期刊的Popular Articles
    近日,東北大學機械工程與自動化學院顏雲輝教授團隊的研究成果「An End-to-end Steel Surface Defect Detection Approach via Fusing Multiple Hierarchical Features」入選國際儀器儀表類知名期刊《
  • 西北大學「清江生物群」成果領銜2019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
    4月7日,中國古生物學會在南京發布2019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西北大學早期生命與環境研究團隊科研成果「華南早寒武世布爾吉斯頁巖型化石庫——清江生物群」入選,並在十大進展中排名首位。「清江生物群」復原圖「清江生物群」為西北大學地質學系早期生命與環境研究團隊張興亮、傅東靜等科研人員在湖北長陽地區發現並命名的一個距今5.18億年的布爾吉斯頁巖型特異埋藏軟軀體化石寶庫
  • 喜訊丨我院秦昕教授交叉學科團隊最新研究在國際頂級醫學刊物...
    近日,中山大學管院秦昕教授交叉學科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Association of high profile football matches in Europe with traffic accidents in Asia: archival study」在國際頂級醫學刊物《英國醫學雜誌》(British Medical Journal
  • 南京大學社會學院教授梁瑩學歷研究領域及主要科研成果
    南京大學社會學院教授梁瑩學歷研究領域及主要科研成果  針對南京大學社會學院教授梁瑩涉嫌學術不端問題,南京大學社會學院24日下午向記者證實,南京大學校方已正式介入調查,責成有關部門依照程序和規定,一定會有一個結果。對學術不正之風,南京大學不會護短。(中國青年網)  梁瑩,女,1979年生,江蘇省南京市人。
  • 洞穴石筍預測未來氣候變化 陝西基礎研究成果引關注
    然而這就是西安交通大學全球環境變化研究院程海教授帶領他的團隊所做的科研項目,該項目的論文《過去64萬年的亞洲季風記錄和冰期終止》在2016年發表於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Nature)上,引起了國際的關注。  據程海教授介紹,亞洲季風的變化規律、趨勢及其與全球氣候變化的聯繫一直是備受關注的科學問題和研究熱點。
  • 山大李佔揚教授團隊一考古成果入選
    近日,Archaeology(《考古》)雜誌評選出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李佔揚教授團隊在河南靈井發現的鳥雕像化石獲評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該考古成果於今年6月份以「A Paleolithic bird figurine from the Lingjing site, Henan, China(中國河南靈井遺址發現的舊石器時代鳥雕像)」為題發表,李佔揚教授為論文第一作者,歷史文化學院方輝教授和法國波爾多大學弗郎西斯科(Francesco d'Errico)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
  • 【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外國語學院蔣躍教授團隊在科研成果國際...
    外國語學院蔣躍教授研究團隊的主要研究方向為語料庫翻譯學和計量語言學視域下的翻譯研究。團隊成立6年來,在蔣躍教授的帶領下,團隊立足於國內外語料庫翻譯學研究的現狀,積極探索語料庫翻譯學和翻譯研究與計量語言學的學科交叉與融合,謀求翻譯學多元交叉的跨學科研究,在持續推進語料庫翻譯學和翻譯研究多元交叉、客觀化、科學化和國際化發展的道路上取得了豐碩成果。
  • 2019北京大學藥學院張強教授研究團隊博士後招聘公告
    張強,北京大學博雅教授,973首席科學家,北京市重點實驗室主任,教育部創新團隊負責人,兼任中國藥學會常務理事。中國藥學會藥劑專業委員會名譽主任委員,納米藥物專業委員會副主委,國家藥典會委員製劑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以及中國藥學雜誌(中英文版)、藥學學報(中英文版)、J Controlled Release等多個國際雜誌的編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