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林是久負盛名的魚米之鄉,農耕文化源遠流長。北回歸線從縣境內穿過,大明山蜿蜒盤踞於西部,為上林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地理氣候條件。從南方吹來的暖溼氣流,沿著大明山山脈成雲布雨,匯成汩汩泉水,澆灌著山下的上林原野。
自古以來,上林人民或擊壤以自娛,或耦耕而盡興,精心耕耘著這一方沃土。《智城碑》碑文中記載了唐朝時上林人民種植「鳳粟」和「蟬稻」。千年之後,上林大米被評為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農耕時代的記憶始終縈繞在上林人民心頭。
出縣城往南走不遠,明澄大道旁有一個以「世代農耕,禾田文化」為主題的莊園,坐落在大明山山腳的原野之上。人們來此觀荷賞花,穿林摘果,餵雞養鴨,下地耕田,品嘗農家美食,和土地親密接觸,體味簡單明快的農耕生活。
這裡就是上林農耕文化園。
七彩荷塘:四季歡樂常在
走近農耕文化園,給人印象最深的是大門那座重簷五開間的木質門樓,它形式古樸,極具廣西民族特色。門樓正面有楷書園名、方形窗格、壯錦圖案、雕花裝飾,顯得古色古香。
農耕文化園大門/周志許 攝
門樓內是一個傳統器具陳列館,陳列著秧架子、手搖式風車、腳踏式水車等農具,以及菜託、簸箕、魚簍、石磨、刨子、竹筒水壺等用具,五花八門,不一而足。這些都是農耕時代的點滴記憶。
莊園最靚麗的景色,要數門樓之後的數畝荷塘了。塘中,呈「中」字形排列著四座涼亭,互相用木質迴廊連接。迴廊的兩頭,一頭連著門樓,一頭連著對岸的生態別墅。
到了五六月間,一池碧水消失在荷葉組成的綠傘中。一頂頂寬大的荷傘,互相推擠著在風中搖曳,有的竟然透過迴廊的孔隙,鋪滿了廊上的通道,猶如翠綠的地毯,令人不忍下足。荷葉間,一個個蓮蓬直挺挺地探出頭來,一朵朵荷花迎著陽光張開了粉紅的花瓣。
四座亭子猶如這片綠海花香中的孤島。斜倚圍欄,沐浴綠葉晴光,陶醉十裡芬芳,不禁心旌蕩漾。
俯瞰荷塘,綠色翠荷醉遊人/周 健 攝
荷塘是整座莊園歡樂的中心。每年元旦新春遊園會上,湖畔門樓、別墅、兒童樂園都裝飾一新,路旁掛滿了喜慶的紅燈籠。人們帶著孩子一起猜燈謎,做遊戲,吃棉花糖,品嘗園中美食。遊人如織,匯成一片歡樂的海洋。
名木佳果:木秀於林,果香四溢
沿著生態別墅旁的小逕往前走,會看到成排茂密的樹林。這裡是珍稀樹木遊覽區,栽種著 300 多畝(20 多公頃)珍貴樹種。
走進遊覽區,首先看到的是上百棵不甚粗壯的小葉紫檀。小葉紫檀長得枝繁葉茂,鬱鬱蔥蔥,密密麻麻的枝葉形成了一堵綠色的屏風。自古以來,紫檀木與黃花梨木、雞翅木、鐵力木等被認為是最珍貴的木材。紫檀質地堅硬,紋理細密,明清兩代幾乎成為皇家專用的木料,民間很少留存。小葉紫檀生長非常緩慢,需數百年才能成材。
再往裡走,拐個彎,就會看到數百棵黃花梨,一排排綿延到遠方。黃花梨,學名降香檀,屬於黃檀的一種,原產海南,為國家二級重點保護植物。黃花梨與紫檀一樣同為中國名木,其成材時間雖不及紫檀漫長,但也要上百年。黃花梨木性極為穩定,韌性強,不易變形、開裂、彎曲,花紋美麗,適宜製作各種形狀的家具。黃花梨的樹幹和根部的心材得名「降香」,其一經焚燒,便芳香四溢,可為香料;同時,它還有良好的藥用功效,可鎮痛止血、助睡安眠、降壓寧神。
過了珍稀樹木遊覽區,來到果樹示範區。園區中主要種有火龍果、桑葚、青棗、沃柑、檸檬等多種果樹。1 月到 3 月,金黃的沃柑綴滿樹梢;4 月到 6 月,紫色的桑葚引人垂涎欲滴;7 月到 12 月,紅燈籠似的火龍果壓彎了莖幹;11 月、12 月,臺灣香水檸檬結出了顆顆碩果;年底到次年 3 月,甜甜的青棗等著你來採摘。一年四季,園區中花果飄香,一棵採完,一棵又熟了,幾乎全年不間斷。
小農耕園:在希望的田野上
穿過果林,來到一個交叉路口,一條路直直通往生態種養場,另一條路折向廣袤的農田。這一片農田即是小農耕園,是整個莊園的主體。
種養場內放養著成百上千隻土雞水鴨,它們如同一支浩浩蕩蕩的大軍,在柑橘樹下追逐著昆蟲。這裡的雞鴨都是自由放養、自由覓食、自由飲水,只隻身強體壯。
通往農田的道路要經過一條名為「羅勘」的小河。小河發源於大明山中,流到小農耕園時,形成了一個淺淺的河灣。一隻只水鴨仿佛是水中的精靈,或在河中鳧水,或潛入水下捕捉魚蝦,或在沙洲上梳理羽毛,給這個清幽的小河灣帶來了許多生趣。
農耕荷香/周 健 攝
跨過河上的小橋,一片廣闊的田野一直延伸到公路和小鎮邊。田中種滿了富硒水稻和油菜。每當陽春三月,成片的油菜花盛開,仿佛給大地鋪上了一張金燦燦的地毯。人們徜徉於其中,自由呼吸著陣陣清香,用相機抓拍最美的瞬間。孩子們舉著五顏六色的風箏在花叢中跑過,遍布田野的彩色紙風車,其葉片隨著清風呼啦啦轉個不停,驚飛了花枝上的蝴蝶和蜜蜂。這是一個夢幻般的季節。
等到秋天,無數沉甸甸的稻穗拼成了另一張金色的地毯,反射出耀眼的金光,令人目眩神迷。農民們揮汗如雨,收穫著一年的希望。這是園中最繁忙的季節。
一品農莊:和美食相約
逛累了,玩累了,肚子餓了,一品農莊有眾多美食在等著你。
一品農莊位於農耕文化園入口處,是「上林縣旅遊特色餐飲店」。其養生美食極具上林特色,食材都來源於園中綠色種植的糧食、瓜果、蔬菜,以及養殖的禽畜。荷葉茶、蓮子羹、至尊八珍面、一品臘腸、一品豆珍、釀魚,絕對讓你回味無窮。
至尊八珍面是食客進店必點的主打美食,採用以上等麵粉為原料、純手工製作的麵條,加入西紅柿、酸筍、魷魚、牛肉、豬肉、鵪鶉蛋等 8 種食材,精心烹煮而成。八珍麵湯汁濃厚、味道鮮美,曾獲評 2016 年上林美食大賽「十大養生特色菜」、2018 年上林生態旅遊養生節特色美食大賽「金牌特色美食獎」。
釀魚是一品農莊的招牌硬菜,一道靠運氣才能品嘗到的美食。其主要食材為生長於大明山溪流中的野生鯪魚。相比較人工養殖的鯪魚,野生鯪魚瘦長精幹,而且離開生活環境後不久就會死掉,所以不是每天都能吃到。
釀魚的祖傳手藝則是這道菜成名的秘訣。農莊以「一品」為名,源於農莊主人的祖上是清末上林籍武將黃忠立,曾被朝廷封為建威將軍,位列一品。黃忠立曾向軍中廣東將士學習傳統粵菜釀魚的技藝,改良後傳授給家人。人稱「四哥」的農莊大廚黃一良就是黃忠立將軍的後人。黃一良從小跟父親學習釀魚廚藝,釀魚是他的拿手菜。
製作釀魚的一個關鍵要求是,將魚皮和魚肉分離時不能把魚皮剝穿,因此非常講究刀工。把魚皮、魚肉分離後,將魚肉剔骨,和豬肉、牛肉、蓮藕、馬蹄等一起剁碎混合,放入魚皮內釀好。再經過清蒸、上汁等步驟,一道釀魚便做好了。
釀魚口感鮮嫩、爽脆清甜,確是一道不可多得的私房名菜,被評為 2016 年上林美食大賽「十大養生特色菜」。來農耕文化園遊玩,不可不嘗。
小貼士
地 址
農耕文化園位於上林縣明亮鎮明澄大道旁(明亮二中北500 米),距離縣城 5.5 千米。
路線參考
從縣城往南走明澄大道,至明亮鎮農耕文化園景區門口。
信息來源: 上林縣融媒體中心、上林發布
微信號:nnsly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