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建文,嶽陽市政協委員、嶽陽縣總商會副會長、嶽陽縣黃秀農耕文化園董事長。先後榮獲嶽陽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十大新聞人物」、「全國孝親敬老之星」、嶽陽市「優秀共產黨員」、嶽陽縣精準扶貧公益慈善活動「愛心大使」等榮譽稱號。
優良的生態環境、秀美的田園風光、濃鬱的鄉土文化、多元的鄉村體驗……這是一個充滿魅力的園地,展示著中國鄉村振興的新模式。
鬥笠、蓑衣、鐮刀、鋤頭、石碾、火鉗、油燈……這是一個古老的世界,展示巴陵農耕文明及演變歷史,詮釋嶽陽豐富的農耕文化內涵。
位於嶽陽縣黃沙街鎮黃秀村的黃秀農耕文化園,是一個集觀光農業、鄉村旅遊、傳統農耕文化體驗、科普教育和新型農業科技研發於一體的綜合性農耕文化園,已獲得「湖南省五星級鄉村旅遊區點」及國家農業部辦公廳授予的「全國休閒漁業示範基地」稱號。
2017年3月園區對外試營業,遊客接待量就達到28萬人次,2018年遊客接待量預計將突破40萬人次。
4年投入近億元資金傾力打造
黃秀農耕文化園項目於2014年3月啟動建設,是在中共嶽陽市委統戰部的號召與指導下籌建的同心工程項目。項目共租用農民閒置土地2000餘畝,計劃投資2億元,目前已投入資金近億元。
項目集「生態種養、商務接待、遊樂體驗、研學旅行、農業貿易」五大功能於一體,已成為嶽陽縣共建共享項目,並納入縣民俗民居綜合旅遊小鎮計劃,該計劃將黃秀農耕文化園、黃沙街茶廠、三和村、黃沙街集鎮、臺創園整合成為一個五點一線的綜合性鄉村旅遊度假區。
4年的建設,園區已初具規模,可對外開展學生科普教育、夏令營、大小型會務、各類培訓拓展活動以及餐飲接待等,還建有觀光農業景點9處,休閒小吊樓、仿古亭、文化長廊等旅遊建築7處,餐飲會務接待中心、夏令營中心等功能性綜合建築4棟,總建築面積達到13500㎡。
2018年1月,啟動民俗館、黃秀館、農耕文化陳列館等項目建設,總規劃建築面積4000平米。
擇一地停泊,遇一縷書香,時光深處,心暖花開。漫步園區,小橋亭臺,木船溪河,心情頓時豁然開朗。
在這裡,不僅有熱情似火的玫瑰園,清新典雅的梔子花園,還有充滿歡樂的水上樂園、燒烤、沙灘;遊客除了可感受到濃鬱的農耕文化外,還可以參加田野採摘、淺水捕魚等親子互動趣味活動。這裡還有能容納300多人的多功能會議廳,也有充滿藝術魅力的黃秀書屋。你可以在藝術區揮毫潑墨,也可以在黨建活動室感受先輩們的革命情懷。
目前,園區已獲得「湖南省五星級鄉村旅遊區點」及國家農業部辦公廳授予的「全國休閒漁業示範基地」稱號,並與中南大學建立戰略合作夥伴關係,將農耕文化園作為中南大學校外實踐教學基地。
下一步,園區除了加大力度完善內部基礎設施外,還將集中精力開展招商引資工作,針對園區一些遊樂體驗項目進行招商。公司正就「空中田園」與「太空種子」等現代農業項目的引進與合作商進行磋商,同時就共同開發特色農業項目與臺灣企業初步達成合作意向。
遊客集散中心
一個有夢想的人
研學旅行活動之淺水捕魚
玫瑰花園裡的漢服文化展示
黃沙街首屆農民歌手大賽在農耕園隆重舉行
首屆篝火藝術節
多功能會議廳
實踐來源於理想。黃秀農耕文化園的操盤者黃建文,就是黃沙街鎮黃秀村人。
1973年出生的他,生於斯長於斯,曾經在外打拼多年。2003年,在建築界小有成就的他,積極響應政府號召,將企業發展的重心轉移至鄉村,這也是他一直以來的夢想,因為他深愛著這片土地。
黃建文先是回鄉投資200萬元開發農村集貿市場,該項目徹底改變了黃秀村的落後面貌,被評為「嶽陽市新農村建設示範村」的重點項目。他還利用名下的實業安置農村剩餘勞動力300餘人,年創稅收300萬元以上,為家鄉群眾搭建了一個創業致富的平臺。
2008年5月他以個人名義捐資100萬元在黃秀村修建黃沙街鎮敬老院,2011年、2012年為敬老院擴建再捐款200萬元,目前該敬老院實際佔地面積35畝,能供養100位以上老人,為當地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創造了優越的條件。
經過多年探索,為了進一步帶動家鄉經濟發展,推進鄉村振興發展,2014年,黃建文開始籌劃更大的夢想藍圖。他決定流轉農民閒置土地,開發黃秀農耕文化園鄉村旅遊項目。
這個項目一經啟動,擔負著太多的期待,也傾注了黃建文全部的心血。
從來沒有一帆風順的事,尤其要在鄉村畫下一張大規劃圖,這其中需要探索的內容太多。4年來,黃秀農耕文化園經歷重重波折,遭遇過資金及招商的瓶頸,一路走來,一路披荊斬棘。
黃建文的決心和執著,終於為園區的發展迎來新的篇章。園區目前已初具規模,實現了從普通「農家樂」到「旅遊綜合體」的轉變,在嶽陽地區起到了很好的示範作用,帶動和影響了一批有實力有影響的返鄉人士回家鄉投資鄉村經濟建設項目。
黃建文深知,國家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對農村發展是一個巨大的機會,企業的介入會讓鄉村發展增加更多驅動力,發揮非常關鍵的推動作用。
打造「中國農莊」新模式
其實,在探索鄉村振興的徵途上,黃建文有著更為清晰的定位,那就是要為打造「中國農莊」的新模式而努力。
在黃秀農耕文化園,他提出要打造一個開放的「家」,即一個創業致富的企業之家、一個居民休閒的靜養之家、一個品味耕作的農民之家、一個傳遞愛心的善良之家、一個有著思想高地的文化之家。
因此,項目的功通定位,就緊緊圍繞這些元素而展開。在發展上,公司始終堅持以「服務三農、倡導新風、農企聯姻、實現雙贏」為宗旨,成立農民合作社,建立放心食品基地,創立地方品牌,有效地推動地方循環經濟發展。隨著園區的發展,其在鄉村振興戰略中發揮的作用也越來越明顯、越來越高效。
一方面,園區的運營發展不斷吸引著外來資金的注入,這些資金通過招商引資形式參與到農耕園項目合作經營中,推動了園區建設;另一方面,帶動了周邊的項目建設,推動了周邊配套基礎設施的完備。
園區在發展過程中,將農村的各種資源整合到一起統籌經營,群眾把土地租給園區,自己還能參與到經營中去。同時,園區所發展的分項目均可以合作形式提供給群眾,讓農民搭上園區發展的順風車,在鄉也能創業。
農耕園主要從事以農耕文化為主體的鄉村旅遊活動,主要以綠色、生態、休閒、健康為市場切入點。所有來園區遊玩的客人都能嘗到最新鮮、最健康的生態美食、享受最傳統的農耕體驗。這些項目帶動近50餘戶當地農民創業增收,公司+農戶的模式成效顯著。公司與農戶籤訂合作協議,農夫提供自家的土產品,公司以高於市場的價格接收並銷售,形成了一條完成的產業鏈條。公司在合作農戶上特別注重挑選那些五保戶、特困戶家庭,用實際行動參與到精準扶貧工作中去,幫助農民脫貧脫困。目前,園區還為當地解決就業崗位90餘個,其中殘疾人3個、貧困群眾就業15個。
園區的發展,也為專業技術人才進駐鄉村打通道路。自2014年3月啟動建設以來,通過企業不斷運營發展,成功吸引各領域專業技術人才20餘名,服務於園區經營發展、服務於當地的集體經濟。這些專業技術人才在管理、農業種植、養殖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專家們定期為當地農業大戶提供業務培訓,目前已組織培訓11次,培訓人次達200餘人。
下一步,園區還將通過股權激勵、高薪酬、高福利等優勢條件吸引更多專業技術人才的加入,為當地經濟建設提速。園區在加強自身建設的同時,進一步培養了一批農民企業家和企業管理人員,這對於農民身份的轉變和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也大有裨益,進一步推動了當地鄉村治理模式的轉變。
為探索鄉村振興發展新路徑,打造「中國農莊」新模式,黃秀農耕文化園發揮鄉村旅遊的綜合帶動效應,走出了一條以旅遊帶動就業,以旅遊帶動精準扶貧,從而進一步推進農村經濟發展的路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出貢獻。
我們有理由相信,未來文化園將發展成為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和嶽陽農業發展的產業聯合發展基地,通過市場運作,將成為嶽陽的一張靚麗名片。
黃秀故事
黃秀(1657-1747),嶽陽縣黃沙街鎮黃秀村人,字實庵、號道山。他自幼聰穎好學,博通經史,多有建樹。64歲時,他考上進士,選為庶吉士,授翰林院檢討。後任山東道監察御史,協理山西道事。任職期間,憂國憂民,盡職盡責,經常輕車簡從,體恤民情,曾上《推廣皇仁疏》,條陳「賑恤、堤防」諸大政。
黃秀當了3年御史,退休回家,自號「洞庭漁人」,建屋於「河饒之畈」,稱為「怡頤堂」。他不顧年老體邁,應邀續修《巴陵縣誌》,後又應邀赴黔纂修《貴州通志》,寓居陽明書院,致力於王陽明學說的研究。卒年90,著有《道山堂文集》《讀史論略》《洞庭湖賦》《黃道山先生家訓》等。
本版圖片由嶽陽縣黃秀農耕文化園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