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課程思政育人大格局 高校打造「金課」有高招

2020-12-18 新華網客戶端

新華網北京12月16日電 2020年,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對「高校課程思政建設幹什麼、怎麼幹、誰來幹」進行全面部署。在日前舉辦的「2020·CIP教育創新大會」高等教育專場的圓桌論壇環節中,中國人民大學黨委副書記鄭水泉、中央民族大學副校長宋敏、大連理工大學副校長朱泓、浙江大學黨委副書記鄔小撐圍繞《共建課程思政育人大格局》主題展開了討論。新華網教育事業中心內容總監商亮主持本場圓桌對話。

教師要主動把教書和育人

把知識傳授和價值觀培養結合起來

課程思政不是「課程」加「思政」的混合,而是有機融合。如何「融」、怎麼樣「融」,才能真正融合為一、融出成效?鄭水泉認為,「要依託專業課程來開展思政教育」,他認為,教師要把教書和育人,把知識的傳授和價值觀念的培養結合起來,去思考怎麼用更好的方式、手段和理念去塑造學生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

「課程思政如何建設,需要學校進行頂層設計。」宋敏在發言中介紹了中央民族大學依據自身文化和歷史對課程思政進行的設計思路。「中央民族大學是黨和國家為解決中國民族問題、培養少數民族幹部和高級專門人才而創建的一所具有鮮明特色的高等學校。學校以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進行系統設計,打造了思政鑄魂工程、文化育人工程、實踐育人工程,希望通過這三個工程能夠使我們的思政鑄魂工程有人文情懷、有生動實踐。」

在朱泓看來,不同的專業和課程,自身的思政教育資源不同,不能簡單進行思政和課程的「疊加」,而應重視對案例及思政元素的挖掘。「我們要充分調動老師的積極性,讓他們深入挖掘。在課程思政設計的過程中,思政的元素要像做菜放調料一樣,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只能嘗到、聞到,但是看不到,這樣才能達到我們想要的效果。」

如何理解「課程」「思政」這兩個詞?鄔小撐認為,「課程」是主渠道,「思政」既是世界觀又是方法論,要通過講好故事的方法把兩大功能有機結合起來。講故事容易、講好故事不容易,他建議教師從自身經歷入手來講好故事,「教師把自己親身經歷的故事講好,從一定層面上就能比較好地在課程中融入思政元素。」

多渠道多方式打造合格的課程思政建設「主力軍」

《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中明確提出,課程思政的建設,教師隊伍是「主力軍」。高校也要為專業課教師開展思政教育創造條件。對話中,幾位嘉賓分別介紹了各自學校的做法。

「學校重視為教師開展課程思政創造條件。」鄭水泉介紹說,中國人民大學開展了「讀懂中國社會實踐」活動,為青年教師提供了解中國國情、了解中國實踐的機會。「通過親身體驗,教師們可以用自己的所見所聞,用親身經歷的故事去教育學生。」學校還實施了「吳玉章課程思政名師工作室計劃」,評選設立多個「吳玉章課程思政名師工作室」,通過深度挖掘專業課程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針對性和教書育人實效。此外,學校還選派教師參加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比賽,比拼教學能力,提升教學水平,相互促進。

宋敏介紹了中央人民大學的多項舉措,中央民族大學設立了課程思政的教學改革專項,通過專家「傳幫帶」,提高教師課程思政教育水平和思想政治理論水平。「學校還實現了專業教育和思政教育的有機結合,通過讓馬克思主義學院與其他專業學院結對共建,讓馬克思主義學院的老師參與到專業學院老師的教研活動中,形成了從點到線、到面的課程思政體系。」不只是在教學層面結對共建,學校也把課堂教學延伸到實踐中,「通過學院與民族自治州的結對共建,打造了生動的實踐課堂。」

朱泓表示,大連理工大學抓制度建設,形成了學科專業、課程、教師、教材+思政五位一體的課程建設體系;抓課程建設,在課程建設中採取教改立項做引領,帶動全校所有課程進行思政建設。此外,朱泓表示,學校還注重對教師能力的提升,「學校每年組織教師培訓,此外學校也注重資源建設,在環境營造上形成了氛圍。」「學校在所有課程中都設置了課程思政的監測點,把課程思政作為課程建設的重要指標,通過專家評價、學生評價等方式,約束和激勵老師更好地做好這項工作。」

「打鐵必須自身硬」,鄔小撐認為,對於教師來說,教學是第一工作,授課是第一責任,「育人是第一要務」。他介紹了浙江大學課程思政的特色。「浙江大學實行「開門辦思政」——學校堅持院內與院外、校內與校外、網上與網下相結合,課堂日益鮮活精彩。此外,鄔小撐還介紹了雙創對教育教學改革帶來的引領作用,同時他也在思考課程思政下一階段的發展方向。

如何打造思政「金課」?高校都有「看家本領」

課程思政建設的基礎是「課程」,高校的思政教師育人自然是有各自的「看家本領」,說起課程思政的「金課」,幾位嘉賓也講出來了各自的見解。

鄭水泉認為,建設「金課」需要優化課程體系,對課程優勝劣汰。「要講好課程,很重要的一個基礎就是教材,教材建設是課程思政『金課』建設的重要基礎。有好的教材才能為老師講好課提供好的基礎。」除了教材,他認為,建設「金課」還需要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教學能力的提高不僅體現在授課上,也體現在對待教學的態度上,「教師的第一責任就是教學,教師對教學嚴肅認真的態度本身就是一種思政教育。教師要真正教好書,需要了解學生、研究學生,要和學生交朋友。」

宋敏認為,建設「金課」最終的目標是要將「立德樹人」的任務落到實處,要建設「金課」需要學校進行系統的頂層設計,「通過系統性的建設,能夠提高高校人才培養的質量和人才培養的能力。」據介紹,中央民族大學通過頂層設計,打造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通識教育系列思政課程,共分為「中華民族疆域」「中華民族歷史」「中華民族文化」和「中華民族精神」四個部分。

「大連理工大學把『金課』建設的要求覆蓋了全校所有課程,在所有的評優、評獎各項工作中都把這個作為一個核心指標要求。」朱泓認為,要打造「金課」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堅定「四個自信」,在教學設計環節中根據課程目標和專業知識進行合理選擇,同時也需要教師提高自身教學水平。「建設『金課』的過程對教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教師知識淵博、掌握教學的藝術。」

何為「金課」?在鄔小撐看來,它有表現形式和背後的邏輯,從矛盾論角度看,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仍在於教師,他認為,教師要有理想信念,明確教書育人是為了培養社會發展所需要的人,是為了培養社會發展、知識積累、文化傳承、國家存續、制度運行所需要的人。「教師要有愛國情懷,要讀懂國家戰略發展需求,能夠從這個角度看待自己的職業。」除此之外,他認為教師還要具備學識見識、重視育人的方式方法問題、要嚴肅活潑。

長期以來,新華網也持續發揮自身優勢,持續服務於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推出了一系列相關舉措。商亮介紹,「今年,新華網已經與大連理工大學、暨南大學、華東師範大學等多所高校籤訂了共建課程思政教學研究中心的協議,共同打造思政教育教學綜合服務平臺。」她表示,新華網將通過自身的努力,助力高校課程思政優質落地,更好地落實「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為院校教師提升思政教育教學意識與能力賦能。

相關焦點

  • 高校課程思政建設工作調研推進會發言摘登
    高度重視「金課」建設,從精品視頻公開課、資源共享課到在線開放課,再到國家一流課程,產生了一批課程思政的優秀案例。如南京中醫藥大學在疫情防控期間,創建了課程思政「空中課堂」,結合疫情防控和中醫藥學科專業特色,打造立德樹人、課程思政育人高地。四、積極組織交流培訓,不斷增強教師課程思政能力。
  • 教育部高校課程思政建設工作調研推進會召開
    12月15日,教育部在江蘇南京召開高校課程思政建設工作調研推進會,交流研討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落實情況,深入推進高校課程思政高質量建設。教育部黨組成員、副部長鍾登華出席會議並講話。鍾登華強調,課程思政體現了高校專業課程與思政元素的有機融合,是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要條件。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的重要論述的重要舉措,也是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重要任務。
  • 「大思政」格局下,文理工科專業課教師如何落地課程思政建設
    「大思政」格局下,如何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專業課教學是每位任課教師的重要職責。,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將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形成協同效應,構建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
  • 鄔小撐:從「易」著手,結合個人實際生動講好思政故事
    新華網北京12月17日電 2020年,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對「高校課程思政建設幹什麼、怎麼幹、誰來幹」進行全面部署。在日前舉辦的「2020·CIP教育創新大會」高等教育專場的圓桌論壇環節中,浙江大學黨委副書記鄔小撐圍繞《共建課程思政育人大格局》這一主題闡述了自己的看法。
  • 抓好心理教師的「六個度」 推動心理健康課的課程思政建設
    2020年6月,教育部印發了《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綱要》明確將心理健康教育作為課程思政建設內容的一個重要方面。全面推動高校心理健康課的課程思政建設,既是對《綱要》的落實,也是形成全課程育人格局的必需之舉。
  • 山東高校高質量發展典型案例:濰坊醫學院德醫相融,課程思政打造新...
    山東省教育廳與大眾日報社聯合發起「高質量發展看山東·高校行」大型宣傳推介活動,同步徵集評選山東高校高質量發展典型案例,展示亮點成果和創新探索,形成叫得響、可複製的發展經驗。濰坊醫學院《德醫相融,課程思政打造新「配方」》入選「山東高校高質量發展典型案例」。
  • 新華網與陝西師範大學籤約共建課程思政教學研究中心
    新華網北京12月24日電 24日,陝西師範大學與新華網共建的課程思政教學研究中心正式在陝西師範大學揭牌。  徐晶在致辭中表示,陝西師範大學作為教育部直屬六所師範院校之一,擔負著高校以及中學教師的培養任務,也承擔著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教育的任務,因此,陝師大落實課程思政建設意義重大而深遠,希望通過雙方合作讓「紮根西部、甘於奉獻、追求卓越、教育報國」的西部紅燭精神在新時代綻放異彩。
  • 讓「三個抓住」成為全面推進課程思政的鎖鑰
    課程思政既不是思政課,也不是在課程中簡單地尋找思政元素,而是一種課程觀。它既是方法論,也是一種手段,也就是說,課程思政是要引導教師能夠自覺地以馬克思主義哲學方法論指導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活動,指導具體的課程中內含思政元素有機融入目標的設計,做到水乳交融、渾然一體,春風化雨、潤物無聲,而不是在課程中硬植入馬克思主義理論、思政元素,簡單貼上標籤。
  • 千方百計推進「課程思政」建設
    一方面,強調要從每一門課程建設出發,明確課堂授課內容的思想指向性,「所有課程疊加起來構成育人主渠道」,讓課程目標從根本上符合「培養建設者與接班人」的核心要求;另一方面,著力構建「三全育人」總體格局,要求充分發揮專業課與思政課的育人合力,探究將課程作為高校體系化開展立德樹人的中心環節。
  • 微視頻|「接地氣」的思政課什麼樣?
    為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9月23日,河北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王東峰帶頭來到河北醫科大學,隨堂聽取思想政治理論課,並為該校師生授課、共同交流。這是王東峰連續第二年到高校聽思政課、講思政課。
  • 課程思政雲上實現,蘭大教師有高招丨學在蘭大
    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如何在線教學的同時融入課程思政元素?蘭大的老師們有高招!其實課程思政不等同於思政教育,實質是一種課程觀,是指以構建全員、全程、全課程育人格局的形式而將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課程思政也絕非是簡單的給予學生心靈雞湯,它是將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融入課程教學的各個環節、各個方面,實現「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教與學的互相適宜。
  • 河南理工大學:以「課程思政」培養時代新人 書寫滿意答卷
    「思政彩」,形成各類課程與思政課同向同行、協同育人「大格局」,實現了課程思政和知識傳授、價值引領和能力培養、教書育人和素質提升的有機統一。強化頂層設計 讓所有教師都挑起「思政擔」為構建有高度、有深度、有溫度的思政育人體系,河南理工大學積極做好課程思政的頂層設計,以德智體美勞五育並舉統領課程思政建設目標,以項目化為抓手,深化「三全育人」綜合改革,構建「十大」育人體系;建立由課程思政領導小組、學院、基層教學單位、教師四級縱向聯動機制,
  • 「思政課程」引領「課程思政」
    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面構建高校思政工作體系,緊緊抓住高校立德樹人、鑄魂育人根本任務,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新舉措。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
  • 高校法學「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路徑與對策
    一、高校法學「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的基本模式 「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會議上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
  • 從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拓展的內在意涵與實踐路徑
    從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拓展是實現「三全育人」的重要而有效的舉措 立德樹人是高校工作的根本任務和中心環節,所有工作都必須圍繞「育人」這一核心工作,所有教育者都必須參與到「育人」這一核心工作。「三全育人」的根本出發點是培養人——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中心在於育——構建育人的新模式新生態,重心在於全——全員、全程、全方位。
  • 高質量發展典型案例|濰坊醫學院:德醫相融,課程思政打造新
    濰坊醫學院強化德醫相融特色 推進課程思政改革德醫相融 課程思政打造新「配方」9月新學期,第一堂解剖課的教室裡,師生們面向「大體老師」(醫學界對遺體捐贈者的尊稱)鞠躬致敬。這是每個學期人體解剖第一課前,師生們都會舉行的感恩「無語良師」祭奠儀式。實驗課老師將醫學專業課蘊涵的德育元素融入專業課教學之中,提升課程思政育人實效。這是濰坊醫學院的一堂「德醫相融」教學課。學校堅持價值引領、能力培養、知識傳授有機融合,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打造了凸顯「德醫相融、雙向貫通」特色、入情入味的課程思政教學。
  • 雙線同行:推進思政課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
    中國江蘇網訊 徐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重視用發揮思政教師和專業教師在教學中主導作用,多措並舉推進思政課和課程思政建設,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一)切實發揮思政課主渠道作用。一是實施「三聯繫三融入」工程,形成協同效應。
  • 課程思政,高校功夫下在哪?廣東這場研討會碰撞出新火花
    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高校如何擔當發力? 12月5日,廣東新時代高校課程思政建設與改革研討會在惠州舉行,來自省內高校的專家學者解析思政教育案例,凝練方法思辨方向,解讀如鹽在水的育人道理,探討協同育人的方略。此次研討會由廣東省教育廳高等教育處指導,廣東省高等學校教學管理學會主辦,惠州學院承辦。
  • 【地評線】荔枝網評:讓思政之「鹽」成高校課程必要標配
    清華大學副校長彭剛的此番比喻既形象又貼切,既道出了思政建設之於高校學生如鹽之於人的生命健康不可或缺這個淺顯道理,又闡明了要像日常飲食烹飪、調理那樣將思政之「鹽」融入常態課程建設的操作要領。把課程思政融入課堂教學建設全過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就不言而喻。堅持「四統一」,讓思政之「鹽」成高校課程建設必要標配。習近平總書記指出, 高校立身之本在於立德樹人。
  • 辦教師樂教學生樂學的新時代思政課
    「『思政大課』讓我們更真實地感受到了疫情中『逆行者』的奉獻精神,老師們變著法兒地讓我們不落課、辛苦錄製手語的行為,本身就是思政教育的好故事,這樣的思政教育不生硬、不空洞,更有感染力、說服力。」綏化學院環境設計專業的聽障學生小何用手語表達自己的心聲。「推進思政課實踐教學,把思政課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積極探索多種形式實踐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