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高質量發展是時代最強音。山東省教育廳與大眾日報社聯合發起「高質量發展看山東·高校行」大型宣傳推介活動,同步徵集評選山東高校高質量發展典型案例,展示亮點成果和創新探索,形成叫得響、可複製的發展經驗。目前,「山東高校高質量發展典型案例」陸續在大眾日報全媒體矩陣全網發布,敬請關注!
濰坊醫學院強化德醫相融特色 推進課程思政改革
德醫相融 課程思政打造新「配方」
9月新學期,第一堂解剖課的教室裡,師生們面向「大體老師」(醫學界對遺體捐贈者的尊稱)鞠躬致敬。這是每個學期人體解剖第一課前,師生們都會舉行的感恩「無語良師」祭奠儀式。實驗課老師將醫學專業課蘊涵的德育元素融入專業課教學之中,提升課程思政育人實效。
這是濰坊醫學院的一堂「德醫相融」教學課。學校堅持價值引領、能力培養、知識傳授有機融合,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打造了凸顯「德醫相融、雙向貫通」特色、入情入味的課程思政教學。
德醫相融 這樣的味道很「濰醫」
德醫相融,源遠流長。建校70年來,學校「厚德載醫、塑心樹人」的育人理念,「自強不息,銳意進取」的濰醫精神,滋養了一代又一代的濰醫人。學校創造了多個「全國第一」:早在1982年,學校在全國最早提出醫學院校畢業生誓詞,率先制訂《實習醫師醫德規範》,承辦首屆全國醫學院校醫學倫理學教學研討會,並被編入第一部《中國醫德史》。
德術雙馨,人才輩出。學校始終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把醫德培養和人文教育貫穿到整個教育教學全過程,培養了一大批有愛心、有情懷、有溫度的德術雙馨的醫療衛生人才,從學校先後走出了中國工程院院士謝立信、於金明和加拿大醫學科學院王睿三位院士。畢業生「沉得下、用得上、幹得好」「基礎厚實、工作踏實、作風樸實、實踐能力強」,已成為學校的人才培養特色和標誌性品牌。
面對危難,從未缺席。從消滅麻風病和血吸蟲病到援非醫療隊,從唐山地震救災到抗擊「非典」,從支援汶川到新冠肺炎疫情救援,一代又一代濰醫人始終發揚「自強不息,銳意進取」的濰醫精神,始終堅守「樂道濟世」的校訓,譜寫了一曲曲感人的英雄讚歌。庚子年初,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大考」,濰醫人湧現出了與死神賽跑的「插管敢死隊」,在抗疫一線發明傳染科用聽診器的援湖北護師,把病房做戰場、待病人如親人、用生命守護生命的醫療隊隊員,他們用實際行動踐行了「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於奉獻、大愛無疆」的崇高精神。
薪火傳承,尊醫重德。在濰醫,德醫相融的大樹根深葉茂。「十佳師德標兵」,「十佳師德先進集體」,自發成立救助基金會的學院,默默資助貧困學生的普通教師,無償捐獻遺體的職工,感人的濰醫故事俯拾皆是。大學生們積極參與紅色紐帶無償獻血、南丁格爾護理急救、關注腦癱兒童「明天計劃」等志願服務活動。他們有的在村莊設立「移動檢驗站」,為村民免費體檢;有的協同醫務專家開展義診、健康諮詢等;有的為村中患有阿爾茨海默症的老人發放黃手環……
學校把醫德培育、人文素養養成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構建了「演、講、做」 三部曲的思政育人體系,形成了「小細節、大教育、重醫德」育人特色,得到教育部本科審核評估和臨床醫學專業認證專家組的高度評價。
雙向貫通 課程的「配方」用心
在總結辦學基礎和育人特色的基礎上,緊密圍繞醫學生人才培養特色,學校凝練出了凸顯「德醫相融、雙向貫通」特色,構建「分類別、多層次、全過程」課程思政建設模式,使各類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把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落到實處。
「分類別」,即按照通識教育課、專業基礎課、專業核心課等不同類型課程的教學內容和特點,挖掘思政元素,確定思政育人路徑,通識教育課主要深化理想信念、公民道德等方面的素質培養;專業基礎課程主要側重學生科學素養和創新精神的培養;專業核心課主要培育職業精神、職業道德等,形成各門課程「同向同行、協同育人」合力。
「多層次」,即根據各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課程內容,分別確定專業課程思政主線、各課程思政教育主題、每個章節思政教育內容等不同層次思政教育環節,編寫包含課程思政內容的教案,將思政教育有機融入專業教學過程。
「全過程」,即根據思想政治工作規律、教書育人規律和學生成長規律,針對學生在校不同階段,確定相應的思政教育重點,對全過程育人進行整體設計。大一新生階段,加強通識教育;大二至大四階段,充分挖掘專業基礎課程和專業核心課程中所蘊藏的思政元素;畢業實習階段,實施醫德教育導師制。
學院落實課程思政,守好一段渠。基礎醫學院將鍾南山院士和李蘭娟院士的事跡等融入專業教學,實現醫學教育、思想教育、人文教育和專業教育的高度融合。麻醉學院邀請四位曾戰鬥在湖北抗疫一線的教師進行理論和實驗授課,他們的事跡為《危重病醫學》課程賦予了特殊的時代背景。藥學院建立課程QQ群,學生實名加入,與開放實驗、階段評價反饋、思政元素講授等方式共同融入教學過程。
教師落實課程思政,種好責任田。任課教師紛紛立足專業,「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打造了DIY式的課程思政教學。王箐老師在《視器》章節授課中,引入沙眼衣原體之父湯飛凡、希望工程大眼睛女孩蘇明娟的事例。在專業知識中有機融入愛國主義、社會責任、醫患溝通、衛生保健、職業道德等育人元素,實現知識傳授和價值塑造的統一。邢潔老師運用「4F提問」法和「六頂思考帽」法進行授課,她以六個顏色的帽子標識出不同的思考維度,學生對這樣的教學方法很感興趣:「老師在問題情境中一步步提升學生思考、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由此我們也領悟到,本領不是天生的,是要通過學習和實踐來獲得的。」
同頻共振 下好三全育人「一盤棋」
為紮實推進「課程思政」建設與思政課改革同向同行,共同做好「三全育人」這篇大文章,學校黨委扛牢主體責任,加強頂層設計。學校成立課程思政工作領導小組,制定《課程思政建設實施方案》,設立課程思政項目,深入實施「課程思政教學改革計劃」「課程思政示範課程建設計劃」等四大措施,推動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同頻共振。
實施思政課程質量提升計劃,彰顯醫學教育特色,發揮主渠道主陣地作用。充分發揮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政育人示範和引領作用,總結提煉思政課程醫德元素,讓思政課有專業味。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中注入醫者仁心和大愛無疆的醫學職業理想,在《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課中注入救死扶傷和服務健康的醫學職業要求,在《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中注入醫學史上眾多醫師時代楷模的先進事跡,在《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中注入愛崗敬業和恪盡職守的職業態度等醫學元素,構建了具有醫學專業特色的思政課程體系。
實施教師課程思政教育能力提升計劃,完善教師培訓與發展體系。學校構建全方位、多層次教師培訓與發展體系,強化師德師風教育,完善教學評價,提升教師課程思政教育能力。通過理論學習、黨性教育、社會調研、專題培訓等,建立專業課教師與思政課教師的定期溝通交流機制,組建課程思政教學共建團隊,進行集體備課、同上一堂課等活動,提升專業課教師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學全過程的能力,進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
學校打造先進文化引領工程、黨建工作創新工程,建立健全課程思政教學體系、實踐體系、評價體系和保障體系。「院士講堂」「濰醫大講堂」「博士講壇」,開闊學生視野。樂道書院、濟世書院、中國肢體畸形殘障醫學展覽館,成為大學生素質教育和人格養成的特色社區。學習型校園、平安校園、書香校園的建設,為大學生素質教育和人格養成營造了濃厚氛圍。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智慧樹網絡課堂等平臺建設,為課程思政建設提供了廣闊的施展舞臺。(譚德紅 王雅會)
「高質量發展看山東·高校行」活動來了,典型案例持續徵集中!
徵集郵箱:dzrbxmt@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