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只能賣一兩元的葫蘆,搖身一變,可值一兩百元;原本無人觀賞只能任其凋零的鮮花,規模化發展後為當地農戶帶來每年約400萬元額外收入;傳統沒落的竹家具,加入創意技術,煥發生機,從偏遠鄉村走出來……
三明學院藝術與設計學院依託學校國家級「設計+」眾創空間等服務平臺,結合「三創」教育與實踐優勢,充分發揮「設計」這一金手指的作用,將設計理念帶到鄉村,服務當地發展,助推脫貧攻堅。
一個葫蘆巧打扮,設計賦能重塑農業價值
金秋十月,位於福建省三明市清流縣上官燦丁的葫蘆作坊裡,形態各異、五顏六色的小葫蘆懸掛在木架上。「以前種葫蘆都是拿來當菜吃,不值錢,現在這葫蘆成地裡結出的金疙瘩了!」上官燦丁說。
葫蘆大變身的秘密,在於設計賦能。因諧音「福祿」,作為蔬菜的葫蘆承載著人民對美好生活的祝願。經過採摘、修坯、打磨、刷漆、拋光等多道工序後,文創產品葫蘆誕生。
「將葫蘆與漆藝結合,把藝術+技術+文化三者融為一體,增加了產品附加值。」三明學院藝術與設計學院院長邱國鵬介紹。此外,學院還建立了集種植、加工和銷售於一體的葫蘆文創產品產業鏈,發展一批高附加值農產品商業項目,推動當地創新型「三農」經濟發展。
「原先農民種出來的葫蘆,每個只能賣一元多,現在一個能賣到一兩百元。」上官燦丁說,當地百姓不光可以種植葫蘆增加一份收入,還可以在作坊裡做漆藝葫蘆,就近務工再增加一份收入。作為學院設計服務「三農」實踐教學基地,他的葫蘆作坊提供了近百個崗位給附近村民。
「一個月可以賺四五千元,就在家附近,很方便。」村民鄧水香對自己的「作坊工人」新身份頗為滿意。「上官老師會手把手教我們上漆。」2018級產品設計專業學生羅靜怡說。上官燦丁還是三明學院藝術與設計學院客座教授,他將漆藝葫蘆生產技藝傳授給學生,讓學生學有所成。
一片花海遙駐足,持香有道助力美麗鄉村
從引進來到留下來再到發展起來,三明學院設計服務「三農」團隊依託清流縣賴坊鎮花卉產業做起了文章。
「老家的花海很漂亮,但花期短,很快就敗了。」加上村裡留守老人多,耕地嚴重荒廢,柏瑞司芳香產業園負責人吳火德對家鄉芳香產業有所期待,希望帶動家鄉發展,給鄉親們增收。
因緣際會,吳火德與三明學院團隊碰撞出了火花。從單一品種的櫻花發展到豐富品種、延長觀賞季,從精油加工廠、芳香產業園到精油製作體驗及花衍生產品,再到深化內涵、橫向合作,團隊在「花」的主題設計上給了吳火德很大的信心。
如今,柏瑞司芳香產業園儼然成為賴坊鎮芳香產業在鄉村振興中的示範點。
「學院團隊秉承『設計+』發展理念,從各個方面替產業園精準把脈。」邱國鵬介紹,從芳香生態康養基地的規劃與設計、芳香產業延伸與鄉村振興有機結合,到宣傳推廣品牌及網紅帶貨銷售渠道拓展,再到帶動鄉村農戶增收扶貧,團隊為芳香產業園打造了一種可持續發展模式。
「芳香產業不僅是美化鄉村、香化鄉村的綠色生態產業,也是振興鄉村的朝陽產業。」吳火德說,2012年產業園入駐賴坊,現在每年給當地農戶帶來約400萬元收入。同時,通過種植、採摘、交友、賞玩、食宿等多樣化方式,實現了文旅產業深度融合。
一山綠竹引清風,創意竹燈扮靚千家萬戶
針對永安本地居民,三明學院設計服務「三農」團隊以竹為媒,做竹元素的創意設計引來「金鳳凰」築巢致富鄉村。
「以竹為主要元素,以燈為創作對象,成為我們設計團隊主要思考的內容。」邱國鵬帶領團隊忙開了。打造一個全新品牌,市場研究、品牌定位、產品規劃以及市場渠道、供應鏈管理和影響力等方方面面,都要思考到。
「傳統竹製品對於年輕的消費群體吸引力不夠,要製造符合現代人審美消費的竹製品,必須加入符合消費時尚的創意設計。」福建天昊公司(竹產品)技術負責人張松說。同時,通過向農戶收購原材料,產品部分構件交由農戶閒散勞動力組裝,增加了農戶收入,實現企業和農戶雙贏。
將「產業優勢+專業發展」緊密結合是藝術與設計學院努力拓展的另一方向。2018年,2015級產品設計專業學生在小陶鎮的實踐基地完成了他們的畢業設計作品,100多件竹製燈具設計方案讓企業眼前一亮,其中,朱晶晶的作品《竹之十二生肖》從紙上走進了現實生活。未來,學院將繼續推動與企業開展校企協同3D列印與竹、木等材質結合的產品設計創新研發中心,建立產品創新設計產教融合實踐示範基地。
「『設計+』通過引導創意設計與鄉村振興、傳統工藝再設計、區域品牌建設深度融合,帶動了區域文旅、特色產業發展,彰顯了高校人才與科技在脫貧攻堅過程中的獨特作用和實際價值。」三明學院院長潘玉騰說。
《中國教育報》2020年12月02日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