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1月20日 21:16:35 浙江在線新聞網站
「龍井八景」地處西湖龍井茶文化景區的核心區塊,西、北以龍井路為界,北端與西湖湖西景區相連,東、南達南高峰山腳,總面積約17.32公頃。景區群峰環繞,環境清幽,古木參天,溪水丁冬。乾隆皇帝六次巡遊江南,四次遊幸龍井,為「風篁嶺、過溪亭、滌心沼、一片雲、方圓庵、龍泓澗、神運石、翠峰閣」等「龍井八景」題名並作詩賦歌。然而,景區內零星分布的農居大部分佔據了當年龍井八景造景的最佳位置,違章搭建情況嚴重。農戶自行修築的引水渠道雜亂無章,自行搭建的混凝土平臺隨處可見,對自然景觀造成了一定破壞,有些外租戶在此從事陶瓷燒制工作,對景區環境造成汙染,且造成安全隱患。同時,由於年代久遠,景區內的古道經歷了數百年雨水的衝刷,破損嚴重,農民自行修築的山道也不成系統,整個景區亟待整治恢復。
「龍井八景」中的一片雲、神運石、翠峰閣在去年龍井寺整治中已恢復整治完畢,今年主要恢復整治其餘五景,即過溪亭、風篁嶺、滌心沼、方圓庵、龍泓澗。整治恢復中,堅持保護、文化、生態和經濟原則,緊緊圍繞整治水系,以八詠為意境,充分挖掘歷史文化內涵,整理歷史遺蹟,最大限度保護現有水體景觀、古道、疊石、石崖、古樹及茶園等景觀資源,再現了「龍井八景」景觀風貌。工程中共拆遷安置農居9戶、整治農居5戶;拆除各類違章建築6228平方米、圍牆786米;所有管線全部實現「上改下」;開闢「乾隆與茶文化」陳列室和「龍井八詠」詩碑廊,建設茶飲集市和「樟蔭品茗」以及各式亭子,整治龍井草堂,推出精品茶宴。恢復蓀壁山房、方圓庵、風篁閣、夕佳樓、滌心沼、龍泓澗等景點。以龍泓澗為中心,開挖水系面積約2500平方米,修復、新設橋梁18座。新闢、修復景區道路(遊步道)4000餘米。突出園林空間的藝術氛圍與意境營造,保護山林環境、豐富植物群落,增加了觀花、觀葉、觀果等樹種,新種大樹80棵,種植各類喬灌木5000餘株,各類竹子3萬棵,綠化地被8萬平方米。努力通過對歷史景點的恢復和周邊環境的整治,使「龍井八詠」的意境與多種飲茶場景相結合,使飲茶與生活、藝術以及自然環境相融。
過溪亭又名「二老亭」。相傳蘇東坡上山拜訪高僧辨才,兩人一見如故,秉燭夜談,次日辨才親自送蘇東坡下山,後人在二人送別處建亭,名「二老亭」,兩側有龍池、瀉池。由於受周邊住家活動影響,部分水池被掩蓋在地面以下,景觀受到很大影響,現根據地形條件擴大恢復龍池、瀉池水面,對周邊綠化進行調整,並對過溪亭周邊農居進行了立面改造,呈現西湖傳統民居風格。
風篁嶺過溪亭邊的石崖上有乾隆所書「風篁嶺」三字,由於年代久遠,石崖上字跡已泯滅不可辨,周邊環境也較雜亂。今年整修石崖周邊環境,修復了崖上石刻。在風篁嶺摩崖石刻的崖腳,有一處水塘,據記載為「小水樂」,因溪流叮咚,如音樂之聲而名。通過在「小水樂」西岸恢復風篁閣,四周廣植竹林,營造了「風篁夾道」的景觀效果。
滌心沼在風篁嶺南面有一處方形水池,歷史上為滌心沼。「滌心」即清澈之意,整治前的滌心沼已成為一潭死水,池塘中漂浮著腐爛的殘枝枯葉,名不副實。這次整治將其與龍泓澗水系貫通,營造跌宕起伏的水體景觀,沿溪流鋪設園路與風篁閣相通,在滌心沼西北岸復建小樓月林堂,形成轉承啟合的院落空間。
方圓庵在浣花池西側山凹。相傳有米芾的題書及秦觀的《龍井記》刻於庵旁石壁,為辨才居住的地方。明代聞啟祥在庵遺址上置別業,名龍井山齋。同時又有王隱君山齋。今已不存。這次整治中,在風篁閣西南山谷的平坦之地復建方圓庵,裡面陳列展示清文化,並以矮牆圍合出一個小院落,結合石崖設水塘,塘邊植梅花,營造疏梅橫斜、青燈孤影的禪意境界。
龍泓澗 是西湖的四大母親溪之一,由周邊山水匯集而成,從龍井寺開始奔流而下。由於龍井路的橫向穿越,切斷了龍泓澗上遊部分水脈,使得上遊流水常沿龍井路四處溢流,下遊由於缺少水源供給,水流也受到很大影響,特別是浣花池,幾乎乾涸。此次恢復整治中,打通了龍泓澗上下水脈,給下遊水系帶來豐沛的水源供給,讓龍泓澗始終清泉汩汩。同時整修了浣花池周邊環境,整修原有疊石假山,並以野花點綴於水畔及山石旁。整治後的龍泓澗水流淙淙,旁蒔雜花,飛英蘸水,清新如畫。
「龍井八詠」陳列室 在龍井373號,位於過溪亭的西南面。據史料記載,清朝乾隆皇帝六下江南,遍遊杭州上下天竺、龍井、雲棲等地,四次到龍井觀看茶葉採制,品茶賦詩,並在龍井寺御題「龍井八景」,還撰寫龍井茶歌,封胡公廟前的十八棵茶樹為「御茶」。整治工程利用對這所民國時期老宅進行了整修,開闢為「龍井八詠」陳列室。包括「詩碑廊」和乾隆與茶文化陳列室。
「詩碑廊」展示乾隆四次到龍井巡遊的32件詩作。其中17件是乾隆手書真跡或拓片,除乾隆第三次巡遊御題真跡採用仿原件放大重點展示外,都採用金(京)磚刻字形式展示。15件未找到乾隆手跡的詩作由國內外著名書法家題書。
乾隆與茶文化陳列室陳列展示了按1∶1的比例複製的乾隆南巡(杭州部分)和反映乾隆南巡的《策馬圖》、《法駕滷布》等清朝宮廷畫,清朝乾隆御用陶瓷仿製品、御墨複製品、乾隆御批奏摺複製品,以及反映龍井茶文化的有關文物。
茶飲集市 在蓀壁山房北面、問茶古道旁的林緣空地處,整治工程結合停車場設遊人中心,藉助聚集的人氣,設茶飲集市。集市中擺設路邊大碗涼茶,供人品飲,並定期開展鬥茶活動,評定優劣,規範西湖龍井茶市場。
樟蔭品茗 在雞籠山西側山谷,片片茶園,層層茶山形成獨具魅力的茶鄉風光,幾株大香樟點綴於茶園中,形成清新可人的風景,大樟樹設平臺,人們可在茶園中體驗採摘的快樂,在樟蔭下品嘗新茶的清香。
精品茶宴 原龍泓澗旁有一龍井草堂,由花圃改建而成,環境清雅,但建築呆板,房屋結構和質量較差。整治工程根據原建築的空間關係進行改造。拆除了入口處原有建築,改建為停車場,改造了池塘北面的建築,調整了水系,擴大水系面積,與龍泓澗打通,水中配植荷花、睡蓮等水生植物。整治後的龍井草堂成為一處環境幽雅,品嘗精品茶宴的佳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