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釀酒歷史悠久,據史書記載,早在宋朝時期就開始有蒸米酒宴請賓客的習俗。客家人歷來熱情好客,賓朋來了總要有好酒相待。新娘出嫁前要喝「暖轎酒」,喜宴要喝「完婚酒」,孩子出生三天後要喝「三朝酒」,滿月要喝「周歲酒」,逢年過節還要喝「團圓酒」,老人壽誕請「賀壽酒」。客家人管擺酒席宴客叫「做酒」,這個酒就是冬酒,家家釀,人人喝。
△炙過的冬酒口感醇香。 賴國柱攝
1、冬酒,一般要在二十四節氣冬至這天開始釀製,客家女人也為此一入冬就要忙碌起來。曾經,會不會釀製米酒,以及釀製米酒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個客家女人能幹與否的重要標杆。
好米釀好酒,首先要精選上好的糯米,清洗浸泡,用木質飯甑蒸熟。再將酒餅碾碎,以冷開水調和後,與糯米混合,攪拌均勻再倒入酒缸。平整糯米後,在中間鑿開一個「酒井」,就是一個洞,方便貯存發酵出的酒釀。然後再給酒缸裹上棉被,幫助糯米在低溫天氣裡也能正常發酵。冬酒釀得好不好,主配料的比例和溫度的掌握是關鍵。對於熟手來說,多少糯米加多少酒藥已是駕輕就熟,而且為了體現不同風味,各家還會備上不同的酒餅,通過增減配料來製造獨家配方。
為酒缸保溫則是各顯神通。一般來說,30度左右時最適合發酵的溫度,有的是先在酒缸墊上紗布,用紗布包裹糯米;有的則是取了家中孩子的襁褓,像裹嬰兒那樣將酒罈團團圍住;還有的會在酒缸旁邊放個火籠,既能除溼,又能升溫。一般來說4天之後就會出酒釀,往裡再加一些冷開水,釀製三四天後,冬酒就基本釀好了。
△客家冬酒用黃泥封壇。 劉凱攝
2、不過,同樣是客家冬酒,在贛南各縣市還是各有不同的做法。
例如,在龍南,冬酒釀好後還要進行焐酒,當地人叫炙酒。當地人將釀好的冬酒過濾放入酒缸,再用荷葉或其他菜葉子封缸,埋在穀殼和稻草中,然後點火燃燒,直至火熄缸冷。這種炙過的冬酒,酒色會從白色轉為橙黃色,更加黏稠,純度更高,口感更佳,醇厚甜美帶清香,而且可保存更久。
還有些地方仍會採用特別的酒餅。有一種自製酒餅,是用二十多種野草熬煮稀爛後,將穀子磨碎用草糊攪拌搓成團,做成餅狀再進行發酵,待反覆發酵曬乾而成的。與市面販賣的酵母不同,更具有草木清香,易與糯米發生反應。
△贛南「紅丁酒」傳承家風民俗。 劉念海攝
3、伴隨著冬酒成為客家人的一種特殊的飲食文化,行酒令也被打上了深深的客家烙印。
客家人酒令,具有豐富的知識性。猜的數字從零到拾,如猜中雙方所出的手指合計數,即為勝方。如雙方同時猜中或均未猜中,也有採取「四字式」叫法,比如猜「一」時叫「一品高升」,猜「二」時,叫「兩家和好」;猜「三」時叫「三星高照」;猜「四」時叫「四季發財」;猜「五」時叫「五子登科」;猜「六」時叫「六六大順」;猜「七」時叫「七巧成圖」;猜「八」時叫「八仙慶壽」;猜「九」時叫「九久長長」,猜「十」時叫「十全十美」,喊的是吉祥語。
喝酒猜拳時,一般以三杯酒為一組,輸拳者喝酒,三杯酒喝完就算過關。有些還喜歡「詩詞令」「字詞令」(包括地方特產令、農諺令等),此外還有「通令」、猜謎等。
現如今,現代工藝釀製的酒種類繁多,口味各具特色,但是在客家人心中,家人團圓時,最愛喝的還是自釀的冬酒。放枸杞紅棗,或燙熱了衝雞蛋,或直接拿碗一口悶,一股暖意從胃部徐徐升起,然後擴散到四肢,讓你在寒冬裡也暖意洋洋。
作者:穆宇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