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廣州市商務局聯合美團推出「老店煥新」活動,通過網際網路數位化技術幫助餐飲老店上線外賣,並進行線上線下升級改造,從而提高老店「自我造血」能力。
如今一年過去了,經過疫情的「洗禮」,這些觸網的老店過得如何?老廣兒時的記憶還在嗎?
就請跟隨我們的鏡頭,在一張張菜單中,在一個個老店新二代身上,去尋找熟悉的味道,去品味幾十年歲月變遷下,老店如何煥發新活力。
西華路東起人民北路,西至廣三鐵路邊,在古代,這裡是從駟馬湧(古河道)登岸進入廣州的地方;現在,它是廣州街坊心中的美食街。
陳健安從小在西華路生活,他對這條街巷上的粥粉面、甜品小吃如數家珍,「平價、好食到舐舐脷,只要帶著幾十元,就可以從街頭吃到街尾」。
當然在他心中,最美味的還是媽媽珍姨創建的珍珍小食店。
◎來碗牛腩粉,煩惱拋腦後
上世紀七十年代,珍姨的媽媽已開始在泮塘老西關一帶做餐飲,學到祖傳手藝的珍姨在1982年開了一家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小食店,開業之初只做一個品種:早餐牛腩粉。
「那時人們沒有外出就餐的習慣,大多在家做菜,或去單位飯堂。」珍姨說,所以店裡只賣牛腩粉,一份2角5—3角錢,都是周圍街坊來幫襯。
上世紀90年代,餐飲業興起,珍珍小食店日漸旺起來,珍姨決定新增菜品,包括牛筋、豬腸等等。
幾年後,在食客、老街坊們的建議下珍珍開始做夜宵,每天從早上6點一直開到凌晨2點左右,無論是一早上班上學的白領學生,亦或是晚上通宵加班的司機蒲友,都能在這裡吃上一碗心頭好。
不知不覺間,珍珍周圍做夜宵的檔口也越來越多,一到夜幕降臨,白天安靜的西華路開始華麗變身,霓虹燈點亮、走鬼檔出現,熙熙攘攘的人流開始湧入,田螺啤酒、沙士牛腩,煩惱和憂愁瞬間被拋在腦後。
◎打著「飛的」來,只為一口鮮
在二三十年前,西華路上的一家家小吃店還很低調,專注本土味,專做周邊街坊生意,憑著口碑一做就是幾十年,慢慢地美味跟著口碑傳播開來,西華路成了遠近聞名的美食街。
「最近幾年,我們店裡除了老街坊,還有慕名而來的省內、省外遊客。」陳健安笑言,珍珍店員的普通話跟著越說標準了。
2017年,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播出,瞬間點燃了國人對地方美食的熱情,隨後各種美食紀錄片、視頻節目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吃貨」成為網絡年度熱詞,大眾點評網必吃榜榜單順勢推出,一批批地方美食被挖掘出來,「C位」出道。
「令人驚喜的是,去年有人專程從外省坐飛機來廣州,品嘗珍珍的牛腩粉。」陳健安沒想到,在網際網路的推動和幫助下,自家小店也成了傳說中的網紅店。
今年疫情突然而至,外地遊客銳減,但老街坊們的熱情不減,珍珍小食店裡又恢復了往昔熱鬧煙火氣,「雖然營收不能與往年相比,但好在最艱難的時候已經過去。」陳健安如是說。
【記者】李劼
【攝影】張迪
【剪輯】周鑫宇 葉倩
【策劃】葉丹 李劼 蔡華鋒
來源:南方plus客戶端
記者:李劼 張迪
編輯:馬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