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團選拔類節目《乘風破浪的姐姐》自6月12號開播以來掀起的熱潮不但沒有衰退,反而愈演愈烈。
截止到上周,這檔宣揚已過而立之年女藝人們不懼年齡刻板印象、突破以往自我,在舞臺上持續發光發熱的綜藝節目已經突破了6.7億的點擊量,在微博中的閱讀量與討論量同樣高漲。
節目中「女團標準」「成熟魅力」「堅持奮鬥」等概念在引起網友廣泛共鳴的同時,各種有趣的插曲也讓觀眾的討論不曾停歇。
「姐姐」們的隨性的表現一方面體現著這群大眾眼裡「大齡」女藝人
自信、不願妥協、不甘於隨波逐流的心態,另一方面也證明了過往單一的審美趨勢已經呈現下降的狀態,女性正在接受更多元的形象。
實際上,這樣的變化不僅限於演藝娛樂方面。文學史上也曾有這樣一群「姐姐」們。她們打破世俗常規,挑戰被固化的思維,用手中的筆將不曾被重視的聲音呈現在大眾眼前,證明才華與學識從來都不分性別。
她們的思考與文字,不僅為後來的女性作家爭取了認可,也直接影響著今天的我們。
可以說,百年後的當今,在綜藝節目裡乘風破浪的藝人「姐姐」們能以自信的態度面對自我、綻放光彩,離不開這些作家「姐姐」們的努力。
在中信出版集團引進的「企鵝小黑書」系列中陸續收錄了世界各地知名女作家或「熱門」或「冷門」的不同作品,力求讓這些經典文學中的女性主義走進大眾視野。
一、艾米莉·勃朗特:寫作可以是女性的事業勃朗特三姐妹是世界文學史上無法繞過的人物。夏洛特·勃朗特的名作《簡·愛》,艾米莉·勃朗特的名作《呼嘯山莊》,安妮·勃朗特的《艾格尼絲·格雷》聞名於世,打動了各個語種、不同國家的讀者。
因《呼嘯山莊》而被人熟知的二女艾米莉·勃朗特,實際上也是一位優秀的詩人。
她從13歲開始寫詩,在1846年和兩個姐妹通過男性筆名出版了第一部詩集,其中艾米莉的詩作被倫敦的《雅典娜》雜誌評論為擁有「
音樂般的力量」。
雖因剛「出道」就收穫了極高讚譽,艾米莉·勃朗特的寫作生涯卻並不如想像中的一帆風順。著名的湖畔派詩人威廉·華茲華斯曾在給勃朗特三姐妹的書信中坦言,認為「
寫作永遠不能是女人所追求的事業」。
艾米莉短暫的一生都未離開過家鄉,但她的諸多作品證明,
女人同樣可以寫作。
在《呼嘯山莊》中,她大膽地使用了革新的結構來詮釋註定要毀滅的愛情、社會階層,和當時對於禮儀的觀點;這部曾被批評「描述了不道德的激情」的哥德式小說也成為了經典。
在詩歌創作中,她擅用修辭,作品中隱晦地點綴著詩意的散文語言。自然、孤獨、復仇、失去、死亡、階層等都是她詩中的常見主題。詩中有不少受到宗教背景薰陶的痕跡,但也有著維多利亞時代的懷疑精神。
《企鵝經典:小黑書》第二輯中收錄了艾米莉·勃朗特包括《夜晚在我周圍變暗》在內的許多知名詩篇。關於死亡,關於自然,關於時間流逝,詩人在其中展現了熱烈而令人震撼的描繪。
二、簡·奧斯汀:一生未婚的女作家如何寫婚姻?寫出過《傲慢與偏見》的簡·奧斯汀於1775年出生在一個富足且重視藝術的家庭。私人劇院對於簡的家人和朋友一直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她出演過一系列的劇作,包括理察·謝裡丹的《情敵》。
在家庭文學氛圍的促使下,簡·奧斯汀從11歲開始寫作。
《企鵝經典:小黑書》第三輯中的《漂亮的卡桑德拉》收入了奧斯汀少女時期的6篇作品,在這些文字中,已經顯現出了她日後的風採。
在她筆下,女性面對愛情是積極爭取的姿態,在《傑克與愛麗絲》一文中,露西為了心中愛慕的查爾斯·亞當斯,獨自離開北威爾斯到帕米迪德爾地區追求他,愛麗絲更是主動讓父親去查爾斯家為自己「提親」。
奧斯汀擅長的幽默與諷刺筆調,也可以看到,在《傑克與愛麗絲》中,查爾斯自稱:「在我自己看來,我是個毫無瑕疵的美男子。至於您的女兒,先生,對我而言她既不夠美麗也不夠溫順,既不夠聰明也不夠富有。」只是他最終所娶之人實在讓人大跌眼鏡啊!
在《一位熱戀中的年輕女子寫給友人的信》中,亨麗埃塔小姐與默斯格羅夫處於熱戀,「天使般的亨麗埃塔小姐,我是多麼熱切地期盼著您那可憎的叔父和缺德的嬸娘早赴黃泉,此心此情,蒼天可鑑。」諷刺的是她是一個迫切等著繼承遺產的「黑天使」。
簡·奧斯汀的小說魅力經久不衰,
因為我們總能在男男女女的故事中看見自己,發現那個努力的、張揚的、懦弱的或卑微的自己。三、艾米莉·狄金森:和惠特曼同名的美國女詩人美國女詩人艾米莉·狄金森(1830-1886),生前只發表過10首詩,默默無聞,死後她的妹妹拉維尼亞發現了她藏匿的作品,狄金森大量的作品才為人所知。
她與同時代的惠特曼,一同被奉為美國最偉大的詩人。作為文學史上的「知名宅女」和「重度社恐患者」,她的大多數時間都在位於麻省艾姆赫斯特的家中度過,
一生寫了1800多首詩。她的詩歌短小精悍,行與行之間鮮少使用分隔的標點符號,所運用的比喻、象徵手法,怪癖中透著靈巧,因此,她的詩歌的先鋒性即便放在當下也是「睥睨眾生」的。
她始終帶著強烈的自我意識,寫下自己心中的詩句:
可是,他們在這兒;沒一個生命爽約,
沒有一朵花避開
溫柔地順從我,
髑髏地的女王。
——《我如此畏懼那第一隻知更鳥》
對於愛情,她宣稱自己是「帶槍的女人」:
我的生命是一桿上實彈的槍,
立在角落,直到一天
主人經過——驗明正身,
帶走我。
一時我們遊蕩在絕美的樹林,
一時我們獵取母鹿——
而每次我代他而言
群山逕自回應。
——《我的生命是一桿上實彈的槍》
擁有強勁戰鬥力的槍枝在其象徵的具體對象上有著許多不同的解讀。但無論是哪一種,狄金森作為女性對於愛情所表達的堅韌與剛毅都是難以磨滅的色彩。
她也曾寫下許多靈巧的詩句,描摹愛情的樣子。
她寫道:
但願我是,你的夏季。
——《但願我是,你的夏季》
如果你能在秋天到來,
我會把夏季拂掉。
半含輕蔑,半含微笑,
像管家婦女把蒼蠅趕跑。
——《如果你能在秋天到來》
艾米莉·狄金森這種寧靜的熱情讓人迷戀,在動蕩和浮躁的時代,她能夠始終保持內心精神世界的豐盈。希望每個女人都可以在內心裡像她一樣強大,在生活中像她一樣有自己的詩意。
四、才華橫溢的她們:伍爾夫、吉爾曼、喬治·艾略特和伊迪斯·華頓維吉尼亞·伍爾夫作為「意識流先鋒」與「著名女權理論家」,從《達洛維夫人》到《一間屬於自己的房間》,從《到燈塔去》到《奧蘭多》,維吉尼亞·伍爾夫總能使讀者折服於她的文採。
《企鵝經典:小黑書》第四輯收入了伍爾夫的《弗勒希小傳》。這是一部為白朗寧夫人的寵物狗所創作的傳記小說,在討論了許多深刻問題的同時,更像一部傳記體裁的諷刺作品,其中關於從寵物狗視角出發、對於感知的探索也同樣幽默詼諧。
透過這些令人捧腹又暗藏玄機的文字,我們得以窺探那個常人眼裡總是「憂鬱」的伍爾夫不常見的一面,享受一出文字的美學盛宴,也跟隨她進行一場針對人性的思考盛筵。
夏洛特·鉑金斯·吉爾曼《企鵝經典:小黑書》第五輯中美國女性主義理論家夏洛特·鉑金斯·吉爾曼的小說《黃色牆紙》將一個「瘋女人」設置成了故事的主人公,這樣一個邊緣化角色的第一視角
展露了社會輕視女性權益所帶來的沉重影響。故事講述了「我」,一個神經衰弱的女子在丈夫等人的要求下在一處鄉間別墅進行「休息療法(通過禁閉來治療精神問題)」,最後卻不幸陷入瘋癲。
故事中有大量驚悚的畫面,體現了「囚禁」這一舉動對女性身心造成的巨大傷害。
而更令讀者倍感壓抑的是,這個故事絕非完全虛構。吉爾曼本人就在「休息療法」的提出者,塞拉斯·威爾·米切爾博士手下進行過治療,《黃色牆紙》本就是對此的控訴和譴責。
除此之外,吉爾曼也在書中對婚姻關係進行了獨到的解讀,一針見血地指出,
婚姻作為女性另一意義上的「囚禁」的可能性。喬治·艾略特提到瑪麗·安·伊萬斯大家可能會有些困惑,但說起她的筆名「喬治·艾略特」大家一定不會陌生,在英國文學史上她可以與查爾斯·狄更斯相提並論。
1851年開始,艾略特認識了當時已婚戲劇評論家喬治·亨利·劉易斯,兩人墜入愛河。早在與艾略特相識前,劉易斯就與妻子決裂,無奈卻因種種原因無法離婚。
1854年,艾略特與劉易斯搬至德國,兩人共同生活,在文學上相互扶持,直到劉易斯於1878年離世。被《企鵝經典:小黑書》第五輯收錄的《掀開的面紗》和《女作家寫的蠢故事》中,我們得以領略到到艾略特兩種截然不同的思維方式。
《掀開的面紗》以一個瀕死的男性角色的口吻講述了他的不幸婚姻。艾略特在故事中指明妻子的淺薄思想和蛇蠍心腸正是這一婚姻悲劇的元兇,表面上看似僅是一個受制於過時觀念的作者,但聯繫書中的人物設定和艾略特的個人經歷,一個截然不同的結論就此明了。
伊迪斯·華頓伊迪斯·華頓,首位普立茲獎女性獲得者,曾三次收穫諾貝爾文學獎提名。
在小說《歡樂之家》中,她講述了29歲的美貌「老處女」莉莉·巴爾特尋求婚姻過程中發生的種種事件,抨擊了上流社會奢侈成性和冷漠自私等問題。關於社會對男女的不同看法,華頓借莉莉之口陳述了這樣的觀點:
「你的外套或許有點破舊——但誰在乎呢?它不會讓人們不願邀請你聚餐。如果我穿著破舊,就沒有人想邀請我了:一個女人在外面,服飾和內在都被賦予了同樣的要求。」
然而到了小說《清算》,華頓想要明白
法律上的條約、對人性自由的禁錮、愛情的保障……婚姻究竟是怎樣的一種關係?在對自我人格的強烈訴求和對婚姻關係的渴望之間,究竟能否找到一個平衡?
《企鵝經典:小黑書》第五輯收錄了伊迪絲·華頓的《清算》和《曼斯蒂夫人窗外的景色》兩部短篇小說,期待你與華頓一起尋找這些問題的最終答案。
時至今日,
性別平權成為廣受認可的理念,審美也在逐漸走出單一的局面,我們應當知道,過去曾有這麼一些作家「姐姐」們,堅持用自己的思考使世人最終相信才華和智慧不分性別。沒有她們,就沒有許多耳熟能詳的文學經典,也沒有今天更多能夠毫無畏懼地閱讀、寫作、在生活裡發光發熱的「姐姐」們。
希望這些文學著作能夠伴你左右,作為一個歷史的見證,也作為讀者時時刻刻勇敢成就自我、追求智慧的動力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