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又是忙碌的一天,為了生計不斷的思考如何來完成自己的理想,卻一次次被現實狠狠回擊,但也不會再有時間猶豫我為何要如此,趕緊爬起來繼續,不管多困、多累。
回想著以往種種同事、朋友對自己的不好,感覺心中更是鬱悶難消。於是拿出《論語》再仔細品讀幾段,想知道孔子是如何回應怨恨的,果然不愧先賢、人生導師。
論語——既往不咎的來源?
哀公問社於宰我。宰我對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慄,曰:使民戰慄。」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諌,既往不咎。」
哀公就拜社牌位用哪種木問宰我,而宰我給出的解釋是:夏朝人用松木,商朝用柏木,周朝人用慄,目的讓人們心理戰慄。而孔子聽說這些話後對於宰我給出的明顯偏出祭祀之社本意的說法非常不滿,卻也因為宰我話一出口如覆盆之水,無法收回了。於是對宰我說:已經說過的事就不必再評說了,已經完成的事就不必再議論了,已經過去的事就不必再追究了。意思是話已出口,覆水難收,再責備追究也無法彌補了。
論語——既往不咎的本意?
所以從孔子原文來看,既往不咎的本意是沒有追究的必要了,跟現世既往不咎中過往發生的一切不再追究的意思相差雖不遠,但是還是有所差別的。
既往不咎(jì wǎng bù jiù),漢語成語,原指已經做完或做過的事,就不必再責怪了。現指對以往的過錯不再責備。——《百度百科》
論語——現代版既往不咎:以德報怨。
現在既往不咎的意思是指我們懷有一顆感恩仁慈的心,不記別人的仇,並以恩德來回報別人對你的怨恨。雖然在電視劇中多數反派都會被主角感恩的心所感化,但是在現實世界中,這樣做多數的後果都是悲劇。以德報怨,是一種幻想,從歷史上的先例來看,是沒用的,這會讓人一敗塗地。你希望用善心去喚醒惡人嗎?惡人會把你的善心踩在地下當成他成功的階石。對於一個現代的成年人來說,以德報怨是一種認識偏差,或者說是一種幼稚。
論語——孔子所言既往不咎:以直報怨
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論語·憲問》
所以說孔子在推崇仁愛德行的時候,並不是毫無原則的。首先孔子不贊成以怨報怨。不贊成永遠以一種惡意,一種怨恨,一種報復去面對別人的不道德,那麼這個社會將是惡性循環,無休無止。我們失去的將不僅是自己的和諧,當今的和諧,還有子孫後代的和諧。其次也不贊成以德報怨。他說你獻出太多的恩德,太多的慈悲,你用不值得的仁厚和付出,去面對不講是非標準、已經有負於你的人和事,這是一種人生的和人格的浪費。
他提倡「以直報怨」,即用公正的、率直的、磊落的、高尚的人格,正確面對有過失的和行為不端的人。用現在的說法就是拿起法律的武器,以公正的法治來解決不公正的問題,也是對不講道德的人進行道德和普法教育,所謂依法治國。「孔子攝行相事,七日而誅少正卯,而魯國之邪塞」就是一個很好的以直報怨的例子。
以上,何為面對仇恨、怨念我們應該如何?孔子說:」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希望所有志向的親們,可以跟我一樣喜歡上論語。每天為大家分享論語,也感謝大家的喜歡。堅持讀書,只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