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論語——既往不咎是原諒他的意思麼?

2020-12-14 而立thirty

今天又是忙碌的一天,為了生計不斷的思考如何來完成自己的理想,卻一次次被現實狠狠回擊,但也不會再有時間猶豫我為何要如此,趕緊爬起來繼續,不管多困、多累。

回想著以往種種同事、朋友對自己的不好,感覺心中更是鬱悶難消。於是拿出《論語》再仔細品讀幾段,想知道孔子是如何回應怨恨的,果然不愧先賢、人生導師。

論語——既往不咎的來源?

哀公問社於宰我。宰我對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慄,曰:使民戰慄。」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諌,既往不咎。」

哀公就拜社牌位用哪種木問宰我,而宰我給出的解釋是:夏朝人用松木,商朝用柏木,周朝人用慄,目的讓人們心理戰慄。而孔子聽說這些話後對於宰我給出的明顯偏出祭祀之社本意的說法非常不滿,卻也因為宰我話一出口如覆盆之水,無法收回了。於是對宰我說:已經說過的事就不必再評說了,已經完成的事就不必再議論了,已經過去的事就不必再追究了。意思是話已出口,覆水難收,再責備追究也無法彌補了。

論語——既往不咎的本意?

所以從孔子原文來看,既往不咎的本意是沒有追究的必要了,跟現世既往不咎中過往發生的一切不再追究的意思相差雖不遠,但是還是有所差別的。

既往不咎(jì wǎng bù jiù),漢語成語,原指已經做完或做過的事,就不必再責怪了。現指對以往的過錯不再責備。——《百度百科》

論語——現代版既往不咎:以德報怨。

現在既往不咎的意思是指我們懷有一顆感恩仁慈的心,不記別人的仇,並以恩德來回報別人對你的怨恨。雖然在電視劇中多數反派都會被主角感恩的心所感化,但是在現實世界中,這樣做多數的後果都是悲劇。以德報怨,是一種幻想,從歷史上的先例來看,是沒用的,這會讓人一敗塗地。你希望用善心去喚醒惡人嗎?惡人會把你的善心踩在地下當成他成功的階石。對於一個現代的成年人來說,以德報怨是一種認識偏差,或者說是一種幼稚。

論語——孔子所言既往不咎:以直報怨

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論語·憲問》

所以說孔子在推崇仁愛德行的時候,並不是毫無原則的。首先孔子不贊成以怨報怨。不贊成永遠以一種惡意,一種怨恨,一種報復去面對別人的不道德,那麼這個社會將是惡性循環,無休無止。我們失去的將不僅是自己的和諧,當今的和諧,還有子孫後代的和諧。其次也不贊成以德報怨。他說你獻出太多的恩德,太多的慈悲,你用不值得的仁厚和付出,去面對不講是非標準、已經有負於你的人和事,這是一種人生的和人格的浪費。

他提倡「以直報怨」,即用公正的、率直的、磊落的、高尚的人格,正確面對有過失的和行為不端的人。用現在的說法就是拿起法律的武器,以公正的法治來解決不公正的問題,也是對不講道德的人進行道德和普法教育,所謂依法治國。「孔子攝行相事,七日而誅少正卯,而魯國之邪塞」就是一個很好的以直報怨的例子。

以上,何為面對仇恨、怨念我們應該如何?孔子說:」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希望所有志向的親們,可以跟我一樣喜歡上論語。每天為大家分享論語,也感謝大家的喜歡。堅持讀書,只為更好的自己

相關焦點

  • 《論語》哀公問社。宰我:「使民戰慄」孔子:「既往不咎」何解
    而《論語》是曾參及其弟子整理的,他們屬於「子思之儒「,所以他們提到曾參就說」曾子「,提到宰我這個前輩就沒有加「子」這個尊稱。其實我們從《論語》中對宰我的記載就可以看出,宰我才是那種」吾愛吾師,但吾更愛真理「的人。朱熹在《論語集注》中說「三代之社不同者,古者立社,各樹其土之所宜木以為主也。」這裡的解釋來源於《周禮》:」二十五家為社,各樹其所宜之木。
  • 既往不咎,原諒他人的過錯,為他人提供方便同時也有助於自我發展
    《論語》中有云:「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注不咎。」孔子這段話的意思是:對於已成定局的事,就不要再解釋了:對於已經完成的事,就不要再勸說了:對於已經過去的事,就不要再追究了。既往不咎,能夠促使矛盾向有利於自己的方向轉化,從而使壞事變為好事。這是解決問題、化解矛盾的明智之舉。
  • 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意思是,已經做過的事就不要再說了,已經完成的的事就不要勸告建議了,已經過成為歷史的事情就不要再追究了。放在當時的環境下,我們得知是孔子一種無奈的,委婉的批評說辭。也體現了孔子高尚的修養及高超教育藝術。02原文細讀,意義自見《論語》第三篇21章:哀公問社於宰我。
  • 新民晚報數字報-「既往不咎」
    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社,古代稱土地神為社,祀社神之所亦稱社;社旁植樹木,稱社樹;社中立社樹加工的木製牌位,稱社主(亦有石制者),天子徵伐常載於車而行。夏后氏,以禹為首領的部落;禹傳位給兒子啟。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朝代——夏朝,後人對夏朝人就稱夏后氏。戰慄,即戰慄,恐懼之貌。成事,已完成之事。遂事,已進行而勢不能中止之事。諫,攙救。咎,罪責,加罪。
  • 與人相處的智慧,子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孔子與弟子畫像孔子在《論語》中,就告訴了我們三條與人結交的原則。在《論語·八佾》篇中記載:哀公問社於宰我,宰我對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慄,曰使民戰慄。」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翻譯這段話意思為:魯哀公向孔子學生宰我詢問,供奉土地神用什麼木料做神主。宰我回答說:「夏代用松木,商代用柏木,周人用慄木,意思是說使老百姓恐懼戰慄。」
  • 人生應該學會的道理:成事不說,既往不咎
    「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這句話出自《論語》,是可以作為人生座右銘的一句話。原文中,魯哀公問了宰我一個問題,宰我隨口給了一個不合理的答案。孔子聽說後雖然生氣,而後對宰我說了這句話。它的根本意思是:既然錯已鑄成,已經成為了過去式,就不要再追究責怪了。時間過去兩千多年,「既往不咎」早已成了一個人們很常用的成語。在我看來,這是每個人都應該學會的道理。學會「既往不咎」,可以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從容。
  • 既往不咎出於何處?
    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宰我就是宰予(前522年-前458年),字子我,亦稱宰我,春秋末期魯國人,就是孔子評價為"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的那個宰予,就這樣宰予成為千古以來的負面典型。儘管如此,宰予還是因善於言辭,位列"孔門十哲""言語"科之首(排名在子貢前),"孔門十三賢"之一。
  • 我讀論語小記:八佾第三·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哀公問社於宰我。宰我對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慄,曰,使民戰慄。」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 論語八佾篇之既往不咎
    既往不咎。」【包曰:事已往,不可復追咎。孔子非宰我,故歷言此三者,欲使慎其後。】【鳳麟按:「使民戰慄」屬子不語「怪、力、亂、神」中的「力」,孔子為尊者諱,故止之。後儒斥為無知妄說,是不考孔子答語也。】用慄子樹的意思是說:使老百姓戰慄。」孔子聽到後說:「已經做過的事不用提了,已經完成的事不用再去勸阻了,已經過去的事也不必再追究了。」 我譯:魯哀公問宰我,土地神的雕像和牌位一般用什麼木頭做的?宰我回答說夏朝都用松木,商朝一般用柏木,周朝用慄子樹。
  • 夏朝的牌位用松樹,商朝用柏樹、周朝用慄子樹,子曰「既往不咎」
    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魯哀公問宰我,土地神的神主應該用什麼樹木。宰我回答:「夏朝用松樹,商朝用柏樹,周朝用慄子樹。用慄子樹的意思是說:使老百姓戰慄。」孔子聽到後說:「已經做過的事不用提了,已經完成的事不用再去勸阻了,已經過去的事也不必再追究了。」
  • 《論語》求知|哀公問社。宰我曰:夏後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慄
    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2)。」【注釋】(1)楊伯峻:社,土神叫社,不過哀公所問的社,從宰我的答話中可以推知是指社主而言。古代祭祀土神,要替他立一個木製的牌位,這牌位叫主,而認為這一木主,便是神靈之所憑依。如果國家有對外戰爭,還必需載這一木主而行。詳見《癸巳類稿》。
  • ...And Forgive 「既往不咎 」十年之約 巡演 成都站 | NU SPACE
    十年幻夢 遺忘還是原諒? 「Forget And Forgive 既往不咎」終於在成立十年之後的今天給用一張全新的全長同名專輯給以我們答案。
  • 《論語》中的宰予
    宰予是《論語》中遭孔子批評最嚴重的弟子。《論語》中涉及宰予的語錄有5條,除《先進》第二章在門生列表中出現,略有褒獎之外,其他幾條全是批評。孔子之責宰予,辭氣之厲,為孔子待弟子所僅見。蓋宰予是孔門弟子中最具叛逆精神,最具獨到見解,在孔子眼中最不聽話的一個。哀公問社於宰我。
  • 我讀《論語》—《論語學而篇》之八:「賢賢易色」到底是啥意思
    3、辜鴻銘《辜鴻銘講論語》:「賢賢易色」是指:大丈夫當如欣賞女人之美一樣去追求他人身上值得追求的東西。4、錢穆《論語新解》:「賢賢易色」是指:一個人能好人之賢德勝過其好色之心。5、李澤厚《論語今讀》:「賢賢易色」是指:重視德行替代重視容貌。6、楊逢彬《論語新注新譯》:「賢賢易色」是指:尊敬賢者,輕視美色。
  • 《論語》究竟怎麼讀?
    五四運動之前的中國傳統讀書人,從小進私塾,論語要倒背如流。所以,了解中國人的精神傳統,當然要回到《論語》這張文化的原始基因圖譜。第二、《論語》飛針走線,穿起了超大規模的中國社會。中國空間上疆域龐大、時間上綿延幾千年,這個國家是怎麼維繫起來的?用《論語》來解釋,最核心的秘密是仁。什麼是仁?
  • 出自《論語》的40個成語,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見賢思齊,當仁不讓
    《論語》這部書,對後世影響非常之巨大,全書一萬多字,出現了非常之多的成語和名言警句。這裡選擇40個程序,和大家一起探討。1、巧言令色【釋義】意思是好聽的語言,美好的臉色。形容用花言巧語和諂媚的態度討好於人。
  • 出自《論語》的成語原來這麼多
    《論語》作為四書五經之一,是儒家經典著作,也是古人文人必學之作;成語,語言凝練、寓意深遠,是中國語言智慧的結晶。那麼,《論語》裡誕生了哪些成語呢?《論語鄉黨》篇:侃侃而談、鞠躬屏氣、屏氣凝神、適可而止、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論語先進》篇:三復斯言、不得其死、言必有中、登堂入室、過猶不及、理屈詞窮、一日之長、春風沂水、沂水弦歌、沂水舞雩
  • 不念過去,既往不咎。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從前不管發生過什麼,好的又或是壞的,是快樂的記憶還是傷心的經歷,統統都要放下來。人只有忘記過去,才能重新開始。若老是把自己囚禁在往昔的陰影裡,就永遠也感受不到今天的陽光明媚。告別從前,過往不念;忘記曾經,既往不咎。這是一種生活的智慧,更是一個人格局的體現。曾經的風光又怎麼了,它能拿來當飯吃嗎?過去的挫敗又怎麼了,它不是已經過去了嗎?
  • 《悟學.第三十四篇》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他到了太廟,每件事都要向別人請教。」孔子聽到了這話,便道:「這正是禮呀。」【集解】包鹹註:「太廟,周公廟也。孔子仕魯,魯祭周公而助祭。」周公是魯國的始封之君,為魯太祖,故其廟稱為太廟。包氏以為,孔子此時已在魯國為仕,因助祭而入太廟。邢《疏》:「鄹人,魯鄹邑大夫孔子父叔梁紇也。《左傳》襄公十年稱鄹人紇。」
  • 「言必信,行必果」——《論語》中不可錯過的15句話,終生受益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距離《論語》編撰完成,已歷經千年,即使是現在,《論語》中的字句依舊有著深刻的道理,還在影響著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