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的牌位用松樹,商朝用柏樹、周朝用慄子樹,子曰「既往不咎」

2020-12-14 教育思享

哀公問社於宰我。宰我對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慄。曰:『使民以慄。』」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魯哀公問宰我,土地神的神主應該用什麼樹木。宰我回答:「夏朝用松樹,商朝用柏樹,周朝用慄子樹。用慄子樹的意思是說:使老百姓戰慄。」孔子聽到後說:「已經做過的事不用提了,已經完成的事不用再去勸阻了,已經過去的事也不必再追究了。」

在本章之中,孔子聽到宰我的話以後,說出了「既往不咎」之語,表面來看,好像與他以前的思想和觀點有點不合。畢竟,對於一直強調「仁」「愛」之心、提倡「德」「行」之要、推崇「禮」「義」之舉的孔子來說,「使民以慄」顯然並非他所提倡的周禮的內容,更非他想要發揚的精神。

然而,結合孔子之前的言行,以及當時的情況來看,他說出「既往不咎」之言,可能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出於維護周禮的需要。

畢竟,孔子「禮」的體系,基本上都是以周禮為根本遵循,如果此時因為其中的一點,就完全反駁掉自己一直宣揚的思想,很可能會讓孔子的整個理論體系全盤崩潰掉。所以,即使周天子在最初確定使用慄木,使得自己的臣民懼於自己的權威而感到戰慄,這也沒有過多提及的必要性,因為從實際上來講,確實很有可能會因此而影響到周天子的權威,從而讓周禮變得不再合「禮」。

二是時代變遷、言語意思變化的原因。

「使民以慄」這種提法,畢竟是周公定禮的提法,從時間上來看,已經極為久遠。在這期間,各種文化的興盛、各種思潮的疊起,或許早就讓很多以前的提法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特別是「慄」的含義,很可能從「戰慄」已經變化為其他能夠被人接受的意思。所以,孔子結合他當時的社會特點,指出宰我去翻幾百年前的舊帳是不妥的,也是能夠從道理上站住腳的。

三是行為的變化、周禮的完善。

雖然,從《論語》之中,我們並不能直接了解到孔子所處的年代時,祭祀牌位的材質已經變成了什麼,更無從去考證周禮究竟進行了怎樣的完善。但可以肯定的一點,那就是「禮」的具體內容,肯定已經發生了變化,並且這個變化應該還不算小。至少從孔子的言論中可以推測出一個結論,那就是慄木或許已經被其他材質的木頭所代替,所以使得「使民以慄」這樣的提法成為了「過去時」,完全不影響孔子的思想理論。

其實,不論是其中的哪一種原因,有一點卻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對於周禮,孔子一定是竭力去維護,並儘自己可能去完善的。也正是在這樣的原因之下,面對「使民以慄」這樣不合禮數的行為,孔子才有底氣說出「既往不咎」的話。

相關焦點

  • 論語八佾篇之既往不咎
    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孔曰:樂不至淫,哀不至傷,言其和也。】網譯:孔子說:「《關睢》這篇詩,快樂而不放蕩,憂愁而不哀傷。」既往不咎。」【包曰:事已往,不可復追咎。孔子非宰我,故歷言此三者,欲使慎其後。】【鳳麟按:「使民戰慄」屬子不語「怪、力、亂、神」中的「力」,孔子為尊者諱,故止之。後儒斥為無知妄說,是不考孔子答語也。】
  • 既往不咎出於何處?
    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宰我就是宰予(前522年-前458年),字子我,亦稱宰我,春秋末期魯國人,就是孔子評價為"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的那個宰予,就這樣宰予成為千古以來的負面典型。儘管如此,宰予還是因善於言辭,位列"孔門十哲""言語"科之首(排名在子貢前),"孔門十三賢"之一。
  • 宰我:「使民戰慄」孔子:「既往不咎」何解
    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魯哀公向宰我詢問社主的問題。宰我說:「夏朝用松樹,殷商用柏樹,周時用慄樹,是為了讓國民懼怕敬畏。」孔子聽說後說:「已經做成的事就不要再談論了;那些幹的事已經結束了,就不要再規勸了;已經過去很久的事情就不要再去追究它的錯誤了。」宰我,孔子弟子,名予。
  • 周朝皇帝姓姬,夏朝和商朝皇帝姓什麼?
    雖然說「皇帝」這個詞是秦始皇時期才開始使用的,用在這裡並不準確,但是這裡也只是取其意,周朝稱天子,夏商兩朝大約是「王」。
  • 古人推崇儒家,為何效仿周朝,而不選擇更古老的夏朝和商朝
    漢朝時我國國力空前強大,不過漢朝期間也發生了改革事件,那便是王莽篡漢,在西漢末年,王莽掌握了大權,因此建立了新王朝,並且頒布了一系列的新政,王莽的新政完全是按照《周禮》來制定的,包括車服、禮儀、刑罰等,甚至連地名也是使用周朝的地名來命名,為何王莽會選擇周朝的禮制,而不選擇更為古老的夏朝和商朝呢
  • 每日論語——既往不咎是原諒他的意思麼?
    哀公就拜社牌位用哪種木問宰我,而宰我給出的解釋是:夏朝人用松木,商朝用柏木,周朝人用慄,目的讓人們心理戰慄。而孔子聽說這些話後對於宰我給出的明顯偏出祭祀之社本意的說法非常不滿,卻也因為宰我話一出口如覆盆之水,無法收回了。於是對宰我說:已經說過的事就不必再評說了,已經完成的事就不必再議論了,已經過去的事就不必再追究了。
  • 山水畫中常見的松樹、柏樹、柳樹、雜樹的畫法
    同時,樹在國畫中有著深厚的人文精神,往往有著借樹喻人的含義,因此畫樹要將形態與內涵相結合。松樹松樹是長青的代表,有挺拔蒼勁的氣質,不論在多惡劣的環境下,都依然昂首挺立。松樹通常分為平頂、直頂,松皮呈鱗狀,松針叫外發散,多呈扇形。在繪製時著重體現其堅韌不拔的狀態。
  • 新民晚報數字報-「既往不咎」
    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社,古代稱土地神為社,祀社神之所亦稱社;社旁植樹木,稱社樹;社中立社樹加工的木製牌位,稱社主(亦有石制者),天子徵伐常載於車而行。夏后氏,以禹為首領的部落;禹傳位給兒子啟。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朝代——夏朝,後人對夏朝人就稱夏后氏。戰慄,即戰慄,恐懼之貌。成事,已完成之事。遂事,已進行而勢不能中止之事。諫,攙救。咎,罪責,加罪。
  • 商朝時期的朝歌和周朝的西岐在如今的什麼地方?
    中華歷史源遠流長,按照我們現在了解到的歷史,中國古代最早的國家出現在距今四千多年前的夏朝。不過在世界範圍內,因為我國在考古領域上缺少足夠的證據,對夏朝存在的真實性進行證明,所以世界上其他國家的學者普遍認為,中華文明是從商朝開始出現的。
  • 清朝入關後,祭祀用了太廟,太廟裡原來明朝的帝王牌位去了哪裡?
    太廟在不同時代有不同的稱呼,夏朝的時候被稱為"世室";商朝時稱"重屋";到了周朝則被稱之為"明堂",自秦漢起,在被稱為"太廟",以後歷朝都沿用了這個名字。
  • 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魯哀公問孔子弟子宰我,國家要祭祀土神,用啥做柱子牌位呢?宰我回答說:「夏朝後期用的是松木,殷朝時代用柏木,周朝時用的慄木,用慄木美其名曰讓老百姓感到戰戰慄慄,威武害怕而產生敬畏。」。老師孔子聽說後,很惱火。為啥?
  • 古代商朝和夏朝是同一個民族嗎?商朝的這些人又是來自哪裡?
    對於人種至少上層是同一人種,大家可以去看一下埃及的浮雕典型的亞洲棕種(黃種人),蘇美爾人是這一系人種開創的第一個文明,也是最早的文明,有史記載蘇美爾人不同於本地人,用另一種語言,自稱為黑頭的人,黑頭髮,和本地印歐白種不同,當時的白種屬低等野蠻種,受棕種(黃種)奴役。
  • 外國人為什麼不承認夏朝?因為這4點原因!
    根據測年結果,二里頭遺址年代分布約為公元前1750年—公元前1500年,相當於現有史書記載的夏朝中後期,其地點也與史書記載接近。但是考古專家並未從中找到直接證明夏朝存在的器物,更沒找到任何與夏朝有關的文字。而且,這個遺址距離另一個商朝遺址—洛陽偃師商城只有幾公裡,說不定是商朝遺址。其次,商朝人似乎並不知道夏朝的存在。
  • 為什麼歐美人不承認夏朝而承認商朝?
    然而在西方人眼裡,夏朝是不存在的朝代,商朝才是中國王朝史的開端。為什麼說夏朝不存在?主要是因為文字。河南偃師的二里頭村出土了大約是夏代的建築遺址,然而令人可惜的是,遺址中並未發現成體系的文字資料。二里頭恢復可是我們的《史記》《竹書紀年》《周書》和先秦典籍明明記著夏朝是存在的啊!歐美人憑什麼不相信夏朝的存在?這主要還是史學觀念的差異所致。
  • 其實老祖宗沒有瞎編,比夏朝還早!
    儘管夏朝是否是國家還無從考證,但商朝已經確立了國家制度是無疑問的。目前可證明最早的朝代為夏朝,大約建立在公元前2070年。中華文化的源頭真的是在夏朝開端嗎?先來說說這個夏朝,大約建立在公元前2070年。中華文化的源頭真的是在夏朝開端嗎?其實不然,在中國的史書上還記載一個朝代,那就是——虞。
  • 從商朝人祭黑歷史來看, 他們可能不是我們的祖先!
    在祭祀的過程中,商湯說不僅要用牛羊作祭品,還要用人祭奠上天。因商湯不願意用自己子民獻祭,他剪掉自己的頭髮和指甲,沐浴洗齋戒後,讓人用柴火把自己圍住,準備把自個活活燒死獻給上天。商王朝的射天儀式《尚書》記載,商湯原是夏朝的方國商國的君主,夏朝末年,商已成為東方一個比較強大的方國,開過三千諸侯大會,湯被推舉為天子,定都城在亳(現在河南商丘谷熟鎮西南),那個時候,商的祖先還是信奉天神。
  • 我讀論語小記:八佾第三·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魯哀公問宰予土地神的事,宰予對答說:夏代用松樹;殷代用柏樹;周代用慄樹,用意是讓人戰慄。孔子聽到後說:已經成功的事不再說,準備要做的事不再諫言,已經過去的事不再追究。】哀公就是前面問怎麼使民眾信服的魯君,孔子說 「舉直錯諸枉,則民服」。
  • 周朝王陵不樹不封,為何後來的墓葬卻越來越浮誇?專家:都怪孔子
    在考古學家的觀念裡,特別是夏朝、商朝和西周等先秦時期的古墓,是最值得發掘並且探究的。在考古學家不斷地努力挖掘古時候的歷史過程中,對很多朝代的王陵的古墓都或多或少有一些收穫,但唯獨對於周朝,是一絲一毫的收穫都沒有。西周在歷史的記載中,有270多年的歷史,是中華文化形成的重要階段,可想而知考古學家對於西周的文化是多麼的迫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