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靖地道美食珠街老鴨子
日常生活中,雲南人常見、常吃的是烤鴨,而曲靖人卻熱衷於吃生長周期1年半到2年的老鴨。曲靖人覺得生長周期足夠的鴨子才有嚼頭,才夠味道,才能更好地體現鴨子的營養價值。所以,曲靖黃燜老鴨的熱賣也能體現,曲靖人對美食有執著而固執的觀念,不成熟的不吃,即孔子的「不時不食」,不夠生長時間的食材不吃。
珠街老鴨子由曲靖市珠街西海黃泥壩村張氏祖傳秘方傳承至今。從家譜、族譜和祖墳的碑刻墓誌還可看到「南京應天府柳樹灣」、「柳樹灣大石坎」、「高石坎」等記載。明洪武十四年(1381)朱元璋遣傅友德、藍玉、沐英率30萬大軍徵雲南,隨沐英徵滇的皇家直屬部隊「羽林軍」就駐紮在柳樹灣。明軍平定雲南之後,官員中因「有罪遣戍雲南者」不少,就是民間說的「充軍」。
當年,張氏夫婦被遣戍雲南,因四面是海,海的西面適合居住,得名「西海」。張氏夫婦帶領族人築起圍埂,抵禦南盤江雨季的洪流,在壩內發展農作。因築圍埂的泥土是黃色,故得名「黃泥壩」。光緒26年,張氏夫婦的後人在水源充足,水稻的種植成功的有利條件下,大了發展鴨養殖業,烹飪出多種鴨系列的美味佳餚。
「老鴨子」主原料:要選自然放養二年以上的老鴨,經過宰殺、漂洗、分塊、焯水、焙炒、燜炒、出鍋、入鍋慢燉、出鍋、加配料、上桌,幾個工藝環節製成。
出鍋後 鴨肉香氣四溢,具有「鮮香味美、濃而不腥、香而不臊」的特點,確是一道老少皆宜的美食佳品。
黃燜老鴨子的做法,的確是一道人見人愛,地道的「曲靖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