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的鎮館之寶螢石球。
昨天上午,歷時多年建設的金華市博物館正式開館。從2005年聽到建設博物館的消息,到2008年看到博物館大樓落成,再到昨天終於走進博物館,金華人一等就是近10年。上周,錢江晚報記者已提前探秘,介紹了博物館展廳布局和一些主要看點(詳見《浙中城事》9月25日5版)。
博物館「十年磨一劍」背後還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金華博物館最重要的特色是什麼?昨天記者獨家專訪了副館長徐衛,揭秘背後的故事。
徐衛於1987年考入上海復旦大學歷史系文博專業,畢業後一直從事相關工作。2008年到金華市文物局後,開始接頭博物館籌建工作。
今年年初,全市文物工作大會上,徐衛當著全市領導和文物系統人員立下「軍令狀」:今年不把博物館開出來,就引咎辭職。昨天博物館順利開門迎客,作為主持博物館工作的副館長,他心裡一塊石頭總算落地。
●博物館建設為何花了近10年?
徐衛:博物館項目從2005年啟動,2008年大樓建好,之後很多年一直沒有開館。很多市民都有疑問,為什麼就是不開放?
博物館從無到有是很難的。正確的做法是,首先要有陳列大綱,才能照此設計博物館空間格局。由於交鑰匙時工程土建已經完成,空間布局不夠合理,缺少公眾上下樓通道,為陳列的設計和展線的安排帶來了很多困難。沒有陳列大綱,變成展陳內容要去符合空間格局,這成了最大困擾。一部分結構只能重新拆除改建,前後花了1年。
因為要內容迎合空間,展陳工作就沒那麼順利。我們花了大量時間,走訪調查,收集海量文化歷史資源。聘請國內頂尖策展團隊,經過艱難磨合溝通,最終才確定目前的展覽格局。前期調研工作可以說耗費時日。
●在這背後你們付出了哪些心血?
徐衛:博物館建設過程中,上上下下許多人付出大量心血。文物局舉全局之力,領導親自掛帥奮戰在第一線。今年春節後,主要工作人員一天都沒休假,加班加點到凌晨是常事。
為了尋找陳列資料,我們工作人員曾兩次,3天時間橫跨3個省,搜集陳列資料,簡直是馬不停蹄。還有今年元旦,為了把一批文物送到瀋陽去修復,我們幾個人連夜坐了30多個小時火車,就像古時候鏢局一樣,押著這些文物,晚上都不敢合眼,在瀋陽零下20℃的大雪天裡度過了元旦。
文博工作很專業,也很細瑣,比如展廳裡上千盞燈,大家看去沒有差別。其實每盞燈的亮度,都要根據文物的性質、適合參觀的角度進行調整,每個細節都要到位。
這類事情不可勝數,博物館是幾代文博人的心願,雖然艱苦,能在我們手上實現,也是一種幸福。
●設計思路是什麼?
徐衛:大家從博物館大門進來,可以在右側導覽圖上方,看到金華著名詩人艾青的木刻頭像和一句詩: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其實博物館的設計靈感和布局都來自這首著名的詩。5個展廳分別從歷史學、地質學、古村落、工商文明、文學藝術等角度,來展現和解讀我們深沉熱愛的金華大地。
如果把博物館比作一道文化大餐,那麼展現大歷史的「八婺古韻」展廳是一道大菜,其他「神奇大地」、「鄉土民風」、「百工之鄉」、「詩書傳家」4個可以說是精緻的小菜,每個展廳都別具特色。
目前博物館藏有文物與古籍共37000餘件(套),其中有不少國家一級文物,還有許多是第一次與觀眾見面的珍貴文物,就請大家進館仔細看吧。
●「螢石球」什麼來歷?
徐衛:這個「螢石球」是一個名叫邵林波的金華籍企業家捐贈的,直徑1.82米,重9.1噸,如此大體積的螢石球極為罕見。武義是「螢石之鄉」,螢石是金華大地下蘊藏的最具代表性的礦石。把它放在大廳裡,一進來就有種「蓬蓽生輝」的感覺。
金華博物館從籌建到開館,得到很多人支持,愛心市民捐贈一直沒停過。今年自4月發布文物徵集公告以來,博物館共接收到來自56位民間藏家和熱心人士無償捐贈的藏品580件。其中浙師大老校長蔣風一人就無償捐獻藏品156件,很多「傳家寶」連飯吃不飽時他也沒捨得賣。還有金華已故著名畫家陳松平的女兒陳望群將父親52幅書畫作品和34幅手稿無償捐獻給博物館,開館這天自己還坐著輪椅來參加,真的讓人非常感動。
返回騰訊·大浙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