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環球網報導 記者李司坤】環球同業銀行金融電訊協會(SWIFT)23日發布數據顯示,2020年6月,在基於金額統計的全球支付貨幣排名中,人民幣升至第五位,佔比為1.76%。環比5月,人民幣支付金額總體增長了14.15%。儘管人民幣已升至全球第五大最活躍貨幣,但在當前中美緊張局勢持續升級的背景下,市場出現擔憂情緒,擔心美國會出臺極端的金融封鎖措施對中國進行打壓,其中就包括切斷中國內地及香港的金融機構與SWIFT系統之間的聯繫,22日的路透社和香港《南華早報》都提到這個問題。美國真的能把中國「踢出」SWIFT嗎?23日,有香港經濟學家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將中國內地、香港排除出SWIFT體系,「無疑是將美元孤立於國際」 。
SWIFT的全稱為「環球同業銀行金融電訊協會(Society for Worldwide Interbank Financial Telecommunications)」,是世界各地銀行用來發送和接收金融交易信息的網絡,也是支撐美元在國際貿易和投資中錨定作用的基礎設施之一。在跨境支付業務中,由於語言不通、安全性和時效性要求高、交易次數和交易對手數量巨大等原因,跨境支付的信息交互成本高,存在很大的效率問題。而SWIFT支付報文系統覆蓋了絕大部分跨境交易,基本掌握了全球跨境支付信息,可以提供高效率、低成本的解決方案。由於各國幾乎都依賴於SWIFT進行跨境支付的報文傳送服務,一旦切斷某個金融機構與SWIFT系統的聯繫,該機構的跨境業務報文成本將大幅上升、甚至難以進行。美國此前就曾在2012年和2018年,兩度將伊朗的金融機構「踢出」SWIFT。
美國有可能將中國也排除在SWIFT之外嗎?如果美國真的執行這一極端舉措,將對中美各自造成什麼影響?香港經濟學家、絲路智谷研究院院長梁海明23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一旦某個金融機構遭到SWIFT的封鎖,就不能通過這一系統匯出或者收取美元,等於間接被剝奪了參與以美元為主體的國際金融體系及國際貿易體系,但梁海明同時表示,「不讓中國使用SWIFT體系,難度比不讓伊朗使用高出不止10倍」。
梁海明從三個方面對此進行了進一步的闡述。首先,他表示,儘管美國政府理論上可以禁止中資銀行使用美元進行交易,進而打擊中國資金供應,但在美國推行無限量化寬鬆,大量增加發行美元的背景下,任何削弱美元國際流通的行為,都不利於對美元的需求及幣值穩定,並將嚴重危害美國的戰略利益。「何況,還有幾個月就是美國的總統大選了,美國政局、中美關係在今年底之後都可能會發生巨大變化」。
其次,梁海明告訴《環球時報》記者,銀行匯款屬於中間業務,就算美國政府將中國排除出SWIFT體系,致使其他銀行迫於美國壓力不讓中國內地或香港的銀行通過SWIFT體系進行交易,這些銀行執行的也只是凍結中國內地、香港銀行在其它銀行資產的指令,而不是將其沒收。「例如,中國內地、香港的銀行在其他銀行存有100億美元,美國現在不讓中國使用SWIFT體系,則中國內地、香港的銀行存在其他銀行的這100億美元就流動不了,既轉不出去,也取不出來。」梁海明舉例說道,但他同時強調,「這只是將這100億美元進行凍結,而不是沒收。」
不過,梁海明稱,真要到這一步,中國內地、香港的銀行為了提前規避風險,將大量拋棄美元,改用歐元、日元等其他國際貨幣。「中國內地、香港的銀行拋售美元,會造成美元被進一步孤立。」梁海明說。
第三,梁海明指出,作為全球金融的通信系統,中國銀行也是SWIFT的理事會成員之一。「要把中國開除出理事會,不讓中國用SWIFT體系,難度比當年制裁伊朗要大得多。」梁海明說,SWIFT現在在中國上海也設有辦事處,專門為大中華區提供服務,「SWIFT是不會放棄大中華區這個巨大的市場機遇的」。
梁海明稱,美國是靠向全世界收鑄幣稅,即大量印美元並且讓全世界都使用美元來發展自己的。「將中國內地、香港排除出SWIFT體系,重傷的是美國自己的經濟利益。」他說道。
另一方面,美元在全球的使用已經每況愈下了,目前美元在國際貿易結算中只佔約50%。歐盟、日本出口商品,要求使用本國或本地區的貨幣來結算,而中國在貿易計價中使用人民幣結算也已近10年,範圍已經覆蓋五大洲。「如果美元被進一步孤立了,美元的霸權就會衰落,這不是美國白宮所希望看到的。」梁海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