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裹蒸粽
裹蒸是肇慶特色食品,類似粽子卻非粽子,無論其色、其香、其味。包裹蒸,按環節的精心,可稱之為「藝術」,按工序的繁複,可稱之為「工程」這就是一項「藝術工程」。並不是所有的粽子是裹蒸粽,只有這種像金字塔形的粽子是叫裹蒸粽。所以只有在端午節和新年才能吃到,新年有「蒸蒸日上」的意思。裹蒸還曾奉為貢品,南齊書記載:在皇帝御食中,有「裹蒸」這一道菜。皇帝十分喜愛:「我食此不盡,可四片破之,剩餘權當晚食。」深受海內外華人喜愛。
原料:五花肉、五香粉、白芝麻、白糯米、尖頭草帽、冬葉、脫皮綠豆、席草、花生油。
做法步驟:
第1步、把冬葉清洗乾淨,濾幹水分,用熱水焯一下,熱水不用太熱,大約60度左右,這樣可以保持冬葉的顏色,熱水焯過了冬葉會變韌變軟易於包裹。(冬葉不僅清香,還能保鮮。)
第2步、將買回來的脫皮綠豆浸泡一個晚上,第二天清洗乾淨,清洗數次直到清洗出來的水是透明,沒有任何顏色,濾幹水分備用。(綠豆有清熱解毒的作用)
第3步、將買回來的白糯米浸泡一個晚上,第二天清洗乾淨,清洗數次直到米水由白色變成透明,沒有任何顏色,濾幹水分備用。
第4步、將濾幹水分的白糯米加進適量的鹽(不用太多,有鹹味就行了)和花生油,攪拌均勻備用。
第5步、將白芝麻放進鍋中,慢火炒至金黃色備用。(如果有烤箱可用烤箱烤至金黃色。)
第6步、將五花肉清洗乾淨,濾幹水分,加入食用鹽醃製一天,將醃製後的五花肉清洗乾淨,放進鍋中煮沸的熱水中,一兩分鐘後撈出五花肉,濾幹水分。
第7步、將濾幹水分的五花肉放進熱鍋中,炒到有一點金黃色就行了。(一可增加香味,二可防止肥油散失)加入炒過的白芝麻、五香粉,攪拌均勻即可。(備用)
第8步、席草用熱水燙一下,增加韌性,並將席草兩條綁成一條備用。
第9步、準備材料加工完畢,可以開始包裹蒸粽。
第10步、將兩張冬葉向交叉疊放進尖頭帽中,光滑面的一面是向尖頭帽的裡面,再加進兩張一樣交叉疊放進尖頭帽中,這一次是粗糙一面向帽子裡面,光滑一面向外。(大約這樣交叉疊放三層冬葉,每層兩到三張葉子)。
第11步、疊好的葉子中加進3勺的白糯米。(勺子)
第12步、加2勺的綠豆放進「步驟11中」。
第13步、夾兩塊五花肉放進「步驟12中」。
第14步、加進2勺綠豆放進「步驟13中」。
第15步、再加進3勺白糯米放進「步驟14中」。簡單概述步驟11至步驟15(白糯米—綠豆—五花肉—綠豆—白糯米)
第16步、蓋上一張比較小的冬葉,在將左右兩邊的葉子摺疊到中間,就變成類似長方形,最後將兩條也摺疊到中間,就變成一個正方形。
第17步、以上步驟完成後,裹蒸粽基本變成這個樣子。
第18步、,最後用席草捆綁起來,裹蒸粽就包裹完畢。(半成品)每個大約一斤重。
第19步、包製好的半成品要置於大鍋中,加滿水(水要浸到裹蒸面上)用猛火蒸煮,大約煮9~8個小時,邊蒸煮邊加入大量的開水,直至糯米、綠豆、肥豬肉溶化為止。
第20步、新鮮出爐的裹蒸,久經煲煮的冬葉已變為深綠色,糯米表層吸收了冬葉的葉綠素,呈現一層通透的淺綠,冬葉與糯米、綠豆混合的清香令人垂涎欲滴,其味甘香,口感軟滑,吃後齒頰留香,據說頗具補中益氣,以及止夜尿和增加熱能作用,在春天這乍暖還寒的時節,裹蒸成為人們歡度春節的傳統食品。保質期:掛在陰涼處,可以放置15~20天不壞(視氣溫條件而定)。
第21步、還可以煎到金黃色吃,口感更加鮮脆軟滑。
小貼士:
1.餡料可以按自己喜愛的加進去,可以加」冬菇、鹹蛋、臘肉、臘腸,瑤柱和鮑魚是港澳人喜愛添加進出的。2.加進豬肉,是肇慶最傳統裹蒸粽的配料。3.完成一個裹蒸粽要兩天的時間。
來自 美食天下 嗄寶緉 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