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夏天之後,高溫會導致中暑、脫水等,所以,人們覺得一定要注意的就是防暑。實際上,由於現代生活方式的變化,製冷技術改變了我們的環境,冷飲、冰品隨時能吃到,家中、辦公室裡、地鐵上的冷氣也足夠「給力」。因此,夏季防寒非常重要。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風溼科劉維主任告訴記者,夏季寒邪主要來自兩方面:一是冷風導致受涼,二是進食冷食冷飲。所以,要防寒則必須在這兩方面上謹慎對待。
夏天受涼易寒邪入體
明代醫家張景嶽曾說過,「天之大寶,只此一丸紅日;人之大寶,只此一息真陽。」意思是說陽氣對人體的重要性就好比太陽,而且是隨著四季氣溫的變化而變化的。
冬季氣溫低,大家注重防寒,體內的陽氣反而不容易受寒邪的傷害,但是夏天是人體陽氣最強盛的時候,血管處於擴張狀態,一旦受涼,寒邪更容易侵入體內。因此夏季防寒比防暑更加重要。
此外,人們喜歡在夏季吃冷飲、吹空調,這些貪涼的行為更容易讓身體受到寒邪的傷害。寒邪如果長期累積在體內,會逐步侵犯到經絡、關節當中,從而誘發疾病。
暑期防寒四注意
避免冷風直吹
不管是開空調還是吹風扇,都不要長時間直吹。尤其是夜晚睡覺的時候,更不要長時間吹風扇。另外還要注意,身體出汗較多時不宜馬上直接對著風扇吹。夏季使用空調,要注意空調房間的最佳溫度為25℃—27℃;每隔2小時要通風換氣;有些病人不宜長期待在空調房內,否則易患「空調病」。
別用涼水衝腳
一些人喜歡在夏天用涼水衝腳,其實這種做法是不可取的。那是因為腳上的感覺神經末梢受涼水刺激後,會引起正常運轉的血管舒張功能失調,從而誘發肢端運動痙攣、關節炎和風溼病的發生。
冰品不能多吃
凡是溫度在10℃以下的,都算是冰冷的食物,冷飲、冰啤酒、冰水、冰棍都在其內。這些食物吃多了,輕者腹瀉、腹痛,還可能留下愛咳嗽的「病根」。
睡覺不可貪涼
夜晚睡覺時,門窗別開小縫兒,以防虛邪賊風。空調房內的溫度不宜設得過低,睡覺時應關閉空調或將其設置為「睡眠模式」。還要護好咽喉和後心,這是人體最薄弱的地方,很容易受到風寒的侵犯。護好這兩個部位,有助於幫助身體緩衝低溫的寒氣。
養生小食譜
荷葉冬瓜湯
新鮮的荷葉是清熱解暑的「良藥」,冬瓜因清熱利水而在消暑方面也有優勢,二者一起熬湯就成了「強強」合作。
荷葉冬瓜湯的做法也十分簡單,將新鮮的荷葉撕碎,冬瓜去皮和子,切成片後和荷葉一起煮,煮好後將荷葉去掉,加少許鹽。
生薑紅棗茶
中醫認為,姜活血、祛寒、除溼、發汗。夏天喝生薑紅棗茶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但是一定要注意,生薑紅棗茶儘量在上午喝,因為姜適合在上午食用。如果不是虛寒的人,最好不要長期喝姜棗茶,特別是秋冬季容易上火。
生薑紅棗茶的做法:先把紅棗、生薑、枸杞加適量水放入砂鍋,再用大火煮開,轉小火煮十幾分鐘就可以。紅糖要等吃的時候再放入碗中。
綠豆花生大米漿
綠豆湯是夏季清熱消暑的經典湯品,在家家戶戶的廚房裡都佔有一席之地。中醫認為,綠豆性味甘、涼,入心、胃經,能清熱解暑、利尿通淋、解毒消腫。不過,煮綠豆湯動明火會讓家裡溫度上升。推薦一款用豆漿機就能製作的綠豆花生大米漿,不僅有綠豆湯的清熱解暑功效,還能補氣補血。
大米是穀類中蛋白質較高的一種,也是「百搭」的穀物。花生中鈣和鋅的含量極高,花生皮還能滋補氣血。做的時候用綠豆1/2杯,花生3/10杯,大米3/10杯,提前一天晚上洗乾淨放入豆漿機,水放至最低水位線,泡一晚上。轉天選擇「果仁露」或「米糊」程序,吃前可以加點冰糖、蜂蜜調味。(邱琳荃 張馳)
來源: 每日新報 轉自: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