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鄭州解放60周年(1948·10·22—2008·10·22)系列鉤沉七
解放鄭州戰役中
□安報記者 馬國福/文 汲 瑞/圖
「鄭州戰役前,我們團在禹縣(今禹州市)駐紮, 1948年10月21日吃過中午飯後,部隊急行軍向鄭州進發。當時也不知道是打鄭州,到晚上走到滎陽南的一個大鎮——崔廟,一街兩行都站滿了群眾,往我們手裡塞雞蛋。我們為啥能夠打勝仗,我們有老百姓的支持,打鄭州光動員老百姓出擔架1000副,附近的老百姓都把房子騰空了,讓解放軍住。」 10月15日上午,在鄭州某幹休所,九縱二十七旅八十團原一營一連通信員亢西林在接受採訪時說,「21日我們到了馬寨,我們團是縱隊的預備隊。原來是如果強攻鄭州,我們隨主攻部隊進攻鄭州,並打飛機場。後來,薛崗阻擊戰打向後,22日中午,我們正要吃午飯,部隊接到命令,向三關廟、柿園前進。我當時是一連通信兵,19歲,扛一支槍,帶100多發子彈,還有望遠鏡、乾糧,加起來有四五十斤,跑著跑著就落伍了。」儘管亢老今年已79歲高齡,一講起鄭州戰役就來勁了。
1948年10月22日,中原野戰軍第九縱隊在秦基偉司令員的率領下,在友鄰部隊的配合下,經過22日的全天激戰,將駐守鄭州之敵近萬人聚殲於薛崗以南、鄭州北郊以老鴉陳為中心的賈魯河兩岸地區。當日晚,從古滎、邙山南援之敵一一五團主力及三八一團一部見南緩無望,又畏懼被殲,慌忙逃回邙山,妄圖憑藉堅固工事及有利地形,守住邙山,控制黃河大鐵橋,以保障國民黨軍隊華北戰區與中原戰區的交通聯繫和機動作戰。
邙山位於黃河大鐵橋南端黃河岸邊,周圍數十裡的黃土山嶺,被雨水長久衝刷成縱橫交錯、深壑絕壁,加上日本侵略軍及蔣匪軍多年大量加修的鋼筋水泥工事,鐵絲網、壕溝、地堡、炮樓,還埋設了不少地雷,真是兵力火力集中,工事堅固,地形險要,易守難攻。
22日夜,九縱二十七旅崔建功旅長受命率領第八十團、八十一團在七十四團配合下,於23日強攻邙山,消滅南岸之敵,保住黃河大鐵橋免遭敵人破壞。
「23日拂曉,天還沒亮,霧蒙蒙的,我們八十團主力即從邙山東南坡及鐵路兩側攻擊敵人。天亮時,接近邙山。」亢老說,「打邙山正面兩個團,八十團、八十一團。」
但由於敵人工事堅固,炮火封鎖嚴密,兩次攻擊均未成功。一營營長陳景恆在前沿陣地用望遠鏡觀察敵人,被敵人的阻擊步槍打中頭部,負了重傷,被抬下陣地。接著,二連連長又用望遠鏡觀察敵人,被敵人擊中當場犧牲。「這時部分指戰員產生了急躁情緒,背上炸藥包、手榴彈準備死打硬拼,又有數名戰士犧牲。」亢老緊張地講道,「為減少傷亡,崔旅長隨即令部隊停止攻擊,在陣地上開展軍事民主,研究地形和具體打法,最後決定,根據敵人不敢近戰夜戰和天黑時不易發揮炮火優勢等弱點,待天黑時再進行攻擊,全體將士利用這個時間做了充分的戰鬥準備。」
約16時30分,八十團三營在友鄰的配合下猛烈攻擊邙山主峰以吸引敵人炮火和注意力,一營主力一、三連分兩路趁機沿山腳及鐵路攻取黃河大鐵橋,三連連長陳榮先、指導員周萬成帶領三連戰士冒著敵火力的嚴密封鎖,衝過100米的開闊地,眼前一道7尺高的鐵絲網和一條一丈深、8尺寬的壕溝擋住了前進的道路,該連三排長何恩貴不顧手臉負傷的疼痛,機智地指揮戰士把被子搭在鐵絲網上,一個一個連滾帶爬地滾下壕溝,又搭人梯爬上壕溝,七班長郭起來和他的戰士們一邊用衝鋒鎗掃射,一邊將手榴彈塞進敵碉堡,接連攻下7個地堡和一個炮樓,將殘敵壓縮在一條深溝內予以消滅。
在三連開始突擊的同時,一連也越過鐵絲網和壕溝,沿鐵路外側開闊地冒著敵人猛烈的炮火封鎖,跑步向黃河鐵橋衝去,翻越鐵路時,一連連長武羊成負重傷,數名戰士倒下,這時抗日老英雄副營長武和尚帶著一連勇士們像一把利箭邊打邊衝,一氣跑到鐵橋南頭,敵人企圖阻擊解放軍戰士前進,用汽油、木柴、道木點燃一道火障,有的戰士衣服被火燒著也顧不上撲滅,以最快最猛的動作,衝過火牆,用衝鋒鎗、手榴彈消滅了橋頭堡內的敵人,衝上鐵橋,一連三排長王化日、七班長李永安抓住一名俘虜帶路,跑到第四個橋墩將敵人還未來得及點燃的導火索用鐵鍁砍斷,保住了當時「中國第一」、「亞洲第二」的京漢鐵路大鐵橋的安全。
「武和尚是原一連連長,不久前才提升為副營長,我是他的通信員。」亢西林說,「這時我和司號員打出了三發紅色信號彈,向指揮部報告我們圓滿完成了任務,佔領了黃河大鐵橋,截斷了敵人逃往新鄉的退路。」
邙山頂上還在繼續頑抗的敵人見北逃無望,也停止了抵抗,被八十團三營及鄰軍消滅,當晚一營就消滅敵人900餘人,繳獲武器及彈藥庫數座,戰後三連受到集體記功,一連榮獲嘉獎。
「次日凌晨2時許,從橋北過來一個鐵路工作,手搖紅色信號燈,邊走邊喊和我們聯繫,並說是北岸解放軍叫他過橋來聯繫的。」亢西林說,「當時我們一看就他一人,就叫他過來。他說橋北敵人大部分被消滅,少數已逃回新鄉城內。他講完後,我們叫他回去,把橋南的勝利消息告訴橋北友鄰部隊。天亮時,來了一架飛機,估計是從徐州方向飛來的,在黃河大橋上空扔了個炸彈,炸彈落到沙灘上爆炸,之後就『嗡嗡』地飛跑了。我們稱它是報『喪機』——也就是回去給蔣介石報喪去了。緊接著,我們就上邙山搜索俘虜,打掃戰場。山上的洞裡都是炮彈、子彈,工事很好。因為,日本人在那裡經營了好多年,國民黨也把那裡當做了彈藥庫。這次我們可換了裝備,這些彈藥也為淮海戰役出大力了。」
10月24日上午,北岸友鄰部隊十四縱隊領導及部分人員來到南岸車站和我們勝利會師,秦基偉司令員、崔建功旅長於12時許乘鐵路平板車也來到南岸大橋上和我們一起歡慶解放鄭州、攻下邙山、保住黃河大鐵橋的勝利。
亢西林檔案 1929年9月生於河南宜陽縣,1948年1月入伍,1949年3月入黨,
歷任戰士、通信員(鄭州戰役時為營通信員)、文員、參謀、股長、科長、處長、師參謀長、空軍一航校顧問,1979年8月離休後,一直在鄭州某幹休所休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