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邙山、強佔黃河大鐵橋戰鬥

2020-12-25 大河網

  紀念鄭州解放60周年(1948·10·22—2008·10·22)系列鉤沉七

  解放鄭州戰役中

  □安報記者 馬國福/文  汲 瑞/圖 

  「鄭州戰役前,我們團在禹縣(今禹州市)駐紮, 1948年10月21日吃過中午飯後,部隊急行軍向鄭州進發。當時也不知道是打鄭州,到晚上走到滎陽南的一個大鎮——崔廟,一街兩行都站滿了群眾,往我們手裡塞雞蛋。我們為啥能夠打勝仗,我們有老百姓的支持,打鄭州光動員老百姓出擔架1000副,附近的老百姓都把房子騰空了,讓解放軍住。」 10月15日上午,在鄭州某幹休所,九縱二十七旅八十團原一營一連通信員亢西林在接受採訪時說,「21日我們到了馬寨,我們團是縱隊的預備隊。原來是如果強攻鄭州,我們隨主攻部隊進攻鄭州,並打飛機場。後來,薛崗阻擊戰打向後,22日中午,我們正要吃午飯,部隊接到命令,向三關廟、柿園前進。我當時是一連通信兵,19歲,扛一支槍,帶100多發子彈,還有望遠鏡、乾糧,加起來有四五十斤,跑著跑著就落伍了。」儘管亢老今年已79歲高齡,一講起鄭州戰役就來勁了。

  1948年10月22日,中原野戰軍第九縱隊在秦基偉司令員的率領下,在友鄰部隊的配合下,經過22日的全天激戰,將駐守鄭州之敵近萬人聚殲於薛崗以南、鄭州北郊以老鴉陳為中心的賈魯河兩岸地區。當日晚,從古滎、邙山南援之敵一一五團主力及三八一團一部見南緩無望,又畏懼被殲,慌忙逃回邙山,妄圖憑藉堅固工事及有利地形,守住邙山,控制黃河大鐵橋,以保障國民黨軍隊華北戰區與中原戰區的交通聯繫和機動作戰。

  邙山位於黃河大鐵橋南端黃河岸邊,周圍數十裡的黃土山嶺,被雨水長久衝刷成縱橫交錯、深壑絕壁,加上日本侵略軍及蔣匪軍多年大量加修的鋼筋水泥工事,鐵絲網、壕溝、地堡、炮樓,還埋設了不少地雷,真是兵力火力集中,工事堅固,地形險要,易守難攻。

  22日夜,九縱二十七旅崔建功旅長受命率領第八十團、八十一團在七十四團配合下,於23日強攻邙山,消滅南岸之敵,保住黃河大鐵橋免遭敵人破壞。

  「23日拂曉,天還沒亮,霧蒙蒙的,我們八十團主力即從邙山東南坡及鐵路兩側攻擊敵人。天亮時,接近邙山。」亢老說,「打邙山正面兩個團,八十團、八十一團。」

  但由於敵人工事堅固,炮火封鎖嚴密,兩次攻擊均未成功。一營營長陳景恆在前沿陣地用望遠鏡觀察敵人,被敵人的阻擊步槍打中頭部,負了重傷,被抬下陣地。接著,二連連長又用望遠鏡觀察敵人,被敵人擊中當場犧牲。「這時部分指戰員產生了急躁情緒,背上炸藥包、手榴彈準備死打硬拼,又有數名戰士犧牲。」亢老緊張地講道,「為減少傷亡,崔旅長隨即令部隊停止攻擊,在陣地上開展軍事民主,研究地形和具體打法,最後決定,根據敵人不敢近戰夜戰和天黑時不易發揮炮火優勢等弱點,待天黑時再進行攻擊,全體將士利用這個時間做了充分的戰鬥準備。」

  約16時30分,八十團三營在友鄰的配合下猛烈攻擊邙山主峰以吸引敵人炮火和注意力,一營主力一、三連分兩路趁機沿山腳及鐵路攻取黃河大鐵橋,三連連長陳榮先、指導員周萬成帶領三連戰士冒著敵火力的嚴密封鎖,衝過100米的開闊地,眼前一道7尺高的鐵絲網和一條一丈深、8尺寬的壕溝擋住了前進的道路,該連三排長何恩貴不顧手臉負傷的疼痛,機智地指揮戰士把被子搭在鐵絲網上,一個一個連滾帶爬地滾下壕溝,又搭人梯爬上壕溝,七班長郭起來和他的戰士們一邊用衝鋒鎗掃射,一邊將手榴彈塞進敵碉堡,接連攻下7個地堡和一個炮樓,將殘敵壓縮在一條深溝內予以消滅。

  在三連開始突擊的同時,一連也越過鐵絲網和壕溝,沿鐵路外側開闊地冒著敵人猛烈的炮火封鎖,跑步向黃河鐵橋衝去,翻越鐵路時,一連連長武羊成負重傷,數名戰士倒下,這時抗日老英雄副營長武和尚帶著一連勇士們像一把利箭邊打邊衝,一氣跑到鐵橋南頭,敵人企圖阻擊解放軍戰士前進,用汽油、木柴、道木點燃一道火障,有的戰士衣服被火燒著也顧不上撲滅,以最快最猛的動作,衝過火牆,用衝鋒鎗、手榴彈消滅了橋頭堡內的敵人,衝上鐵橋,一連三排長王化日、七班長李永安抓住一名俘虜帶路,跑到第四個橋墩將敵人還未來得及點燃的導火索用鐵鍁砍斷,保住了當時「中國第一」、「亞洲第二」的京漢鐵路大鐵橋的安全。

  「武和尚是原一連連長,不久前才提升為副營長,我是他的通信員。」亢西林說,「這時我和司號員打出了三發紅色信號彈,向指揮部報告我們圓滿完成了任務,佔領了黃河大鐵橋,截斷了敵人逃往新鄉的退路。」

  邙山頂上還在繼續頑抗的敵人見北逃無望,也停止了抵抗,被八十團三營及鄰軍消滅,當晚一營就消滅敵人900餘人,繳獲武器及彈藥庫數座,戰後三連受到集體記功,一連榮獲嘉獎。

  「次日凌晨2時許,從橋北過來一個鐵路工作,手搖紅色信號燈,邊走邊喊和我們聯繫,並說是北岸解放軍叫他過橋來聯繫的。」亢西林說,「當時我們一看就他一人,就叫他過來。他說橋北敵人大部分被消滅,少數已逃回新鄉城內。他講完後,我們叫他回去,把橋南的勝利消息告訴橋北友鄰部隊。天亮時,來了一架飛機,估計是從徐州方向飛來的,在黃河大橋上空扔了個炸彈,炸彈落到沙灘上爆炸,之後就『嗡嗡』地飛跑了。我們稱它是報『喪機』——也就是回去給蔣介石報喪去了。緊接著,我們就上邙山搜索俘虜,打掃戰場。山上的洞裡都是炮彈、子彈,工事很好。因為,日本人在那裡經營了好多年,國民黨也把那裡當做了彈藥庫。這次我們可換了裝備,這些彈藥也為淮海戰役出大力了。」

  10月24日上午,北岸友鄰部隊十四縱隊領導及部分人員來到南岸車站和我們勝利會師,秦基偉司令員、崔建功旅長於12時許乘鐵路平板車也來到南岸大橋上和我們一起歡慶解放鄭州、攻下邙山、保住黃河大鐵橋的勝利。

  亢西林檔案  1929年9月生於河南宜陽縣,1948年1月入伍,1949年3月入黨,

  歷任戰士、通信員(鄭州戰役時為營通信員)、文員、參謀、股長、科長、處長、師參謀長、空軍一航校顧問,1979年8月離休後,一直在鄭州某幹休所休養。

相關焦點

  • 蘭州,黃河與黃河鐵橋
    蘭州黃河上的黃河鐵橋是上個世紀之初修建的,那時還是大清的天下,大橋建成沒有幾年,大清朝就沒有了,這黃河鐵橋也就成了大清帝國謝幕前在西北地區最後的亮相。這個亮相還是比較驚豔的,因為那時橫跨黃河的鐵橋好像還沒有,所以今天的黃河鐵橋邊上就能看到「天下黃河第一橋」石碑。
  • 這裡是邙山!
    說起邙山,對於孟津人來說是最熟悉不過了,邙山因大部分處於孟津縣境內,故有學者稱「孟津山」,邙山無臥牛之地,歷史上在此埋葬的帝王將相眾多,堪稱「東方金字塔
  • 詹化球親率鐵道兵團官兵血戰黃河大鐵橋
    該師團按作戰計劃須在1938年2月8日以前攻取河南新鄉。新鄉位於平漢、新焦鐵路交叉點。北制安陽,南扼鄭州。新焦線為通向晉南之捷徑,佔領黃河大鐵橋,則可卡住南下的咽喉。所以新鄉為豫北的重要戰略據點。日軍連日以強大的空軍轟炸新鄉、黃河大鐵橋。中國軍隊以血肉之軀與強敵殊死抗擊,在殘酷的消耗戰中挫敵兇熖,粉碎了土肥原賢二師團2月8日前攻取新鄉的美夢。
  • 在蘭州百年大鐵橋上感受黃河風情線
    蘭州中山橋俗稱「中山鐵橋」或「黃河鐵橋」,鐵橋位於蘭州濱河路中段北側,從白塔山和金城關俯瞰大鐵橋效果最好,是蘭州歷史上最悠久的古橋,也是萬裡黃河上第一座真正意義上的橋梁,因而有「天下黃河第一橋,動用國庫白銀三十萬六千餘兩,由德商泰來洋行喀佑斯承建,美國人滿寶本和德國人德羅做技術指導,不遠萬裡從德國運來鋼材和建材,建起了黃河第一座鐵橋,初名「蘭州黃河鐵橋」。
  • 天下黃河第一鐵橋
    黃河第一鐵橋位於甘肅省蘭州市城關區黃河北的白塔山下、金城關前,有"天下黃河第一橋"之稱,是蘭州市內標誌性建築之一。鐵橋建成之前,這裡設有浮橋橫渡黃河。浮橋始建於明洪武年間(公元一三六八至一三九八年),名叫鎮遠橋,今尚存建橋所用鐵柱一根高達三米,重約數噸,上有"洪武九年"字樣。
  • 靖遠石板溝黃河大鐵橋興建史略
    靖遠石板溝黃河大鐵橋的興建,在靖遠,乃至甘肅的交通史上都具有裡程碑意義。該大鐵橋為「工」字鋼桁架及鋼筋混凝土「T」梁組合型橋梁,橫跨黃河北岸的石板溝與靖遠火車西站之間(蘭包公路153公裡處,白寶鐵路61公裡+640米)。為1孔32+3孔64米的栓焊連續工字鋼桁架及3孔31.7米的預應力鋼筋混凝土「T」梁組合橋。
  • 黃河鐵橋景點簡介
    俗稱「中山鐵橋」、「中山橋」,位於濱河路中段北側,白塔山下。黃河鐵橋不僅是蘭州歷史悠久的古橋,也是5464公裡黃河上第一座真正意義上的橋梁,因而被稱為「天下黃河第一橋」。   中山鐵橋的前身是明洪武5年(1372年),宋國公馮勝在蘭州城西七裡處建的浮橋;至明洪武9年(1376年),衛國公鄧愈移浮橋至西10裡處,稱「鎮遠橋」;明洪武18年(1385年),蘭州衛指揮楊廉將浮橋移至今日位置,至今遺存重10噸,長5.8米的鑄鐵橋柱「將軍柱
  • 蘭州黃河鐵橋(中山橋)
    南宮居士整編據史料記載,民間傳說,蘭州黃河鐵橋當時在承建合同中,德國商行給出了「保固80年」的承諾,如今已經過去111年,這座鐵橋依然坐落在蘭州黃河上。黃河鐵橋位於蘭州濱河中路的白塔山下,始建於1908年5月,於次年8月竣工通行,為紀念孫中山而改名中山橋。這是一座四墩五孔橋,上部為梯形穿式鋼桁架,由豎向鋼架劃分成五個長方形。橋總長233.5米,總寬8.36米。在十多年前,鐵橋還能通行小型汽車,後來因為安全原因,徹底禁止機動車通行,現在僅僅供行人與遊客穿行。
  • 來蘭州別的地方可以不去,但必須要看的黃河大鐵橋
    在蘭州有一座百年歷史的大鐵橋,橫亙于濤濤黃河水之上,連接著白塔山和蘭州市區。在蘭州倒車,特意來到這裡,一睹大鐵橋的風採。大鐵橋被稱為「黃河第一橋」,後來為紀念孫中山先生而改名為「中山橋」,並沿用至今。已是黃昏時分,來這裡的遊客仍洛澤不絕。
  • 天下黃河第一橋 蘭州中山鐵橋
    提起蘭州的橋,人們首先會想到那座令蘭州人驕傲自豪的橋,它就是凌駕於黃河之上的這座古樸的橋,號稱「黃河天下第一橋」的中山橋。中山橋,位於蘭州城北的白塔山下、金城關前,有"天下黃河第一橋"之稱,是蘭州最重要的地標建築之一,也是遊客到蘭州遊玩一定要去的地方。中山橋始建於清光緒年間,1908年2月開工,1909年6月竣工。它是由美國人設計,德國人承建而成的,建橋花費白銀306600餘兩。
  • 中山橋:金城蘭州黃河上一座百年歷史的大鐵橋
    今天要說的這座網紅建築就是修建於清光緒年間的蘭州黃河鐵橋。 當年的蘭州黃河鐵橋,如今的名字是中山橋,據說就是為了紀念孫中山先生而改名的,中山橋位於蘭州市城關區,橫跨黃河,建於1907年,至今已經有一百一十多年歷史了,雖然今天蘭州市區黃河上已經橫跨起幾十座橋梁
  • 蘭州舉行黃河中山鐵橋百年慶典(組圖)
    中山鐵橋百年紀念碑落成後,市民蜂擁上前觀看,輕撫紀念碑本報訊(記者劉健)8月26日上午10時30分,中山鐵橋橋南廣場東西兩側禮炮齊鳴,優美雄壯的黃河鋼琴協奏曲環繞上空,備受矚目的中山鐵橋百年慶典活動隆重舉行
  • 濼口黃河鐵橋,曾經亞洲跨度最大的鐵路橋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濼口黃河鐵橋(攝於20世紀30年代)&nbsp&nbsp&nbsp&nbsp說到濟南境內的黃河,就不能不說到濼口黃河鐵路大橋
  • 黃河大鐵橋,中國歷史瑰 但是卻只能炸掉為中國革命爭取時間
    1938年熊先煜所在的部隊接到了一個緊急命令,中國軍隊被日軍打的節節敗退,為了把敵人的機械部隊限制在路上,部隊首領決定讓熊先煜的部隊去引爆黃河大鐵橋。24歲的熊先煜和他的師長蔣再珍乘上當地的火車前往廣武縣,在距黃河大鐵橋南邊的一個車站建立了指揮所,在熊先煜吃了晚上的飯之後,接到師長的命令去去黃河大鐵橋和爆破兵去提前選擇爆破口,當時熊先煜幾個人走在路上,河面上傳來的冷風狠狠的抽打在他們臉上,當時熊先煜他們幾個當時打的手電筒前進,旁邊都是逃難的人,那個現象極為悽慘。
  • 百年滄桑的黃河中山鐵橋,見證了蘭州古往今來的歷史變遷
    中山鐵橋長234米,寬7.5米,有6墩5孔的鐵橋,橋上飛架5座弧形鋼架拱梁。清光緒33年(1907年),清政府在蘭州道彭英甲建議和甘肅總督升允的贊助下,動用國庫白銀三十萬六千餘兩,由德商泰來洋行喀佑斯承建,美國人滿寶本、德國人德羅作技術指導,建起了黃河第一座鐵橋,初名「蘭州黃河鐵橋」。
  • 驚世大揭秘:你知道洛陽邙山的由來嗎?
    洛陽邙山是全國有名的福地之一,歷來被王侯將相和達官貴人爭相埋葬理想的墓地。  洛陽的邙山,也稱北邙。它的陵墓群是目前中國面積比較大,而且,也是世界上古代陵墓分布較為集中的地區之一。這裡的北邙就是邙山,是傳說中的七十二福地之一。它起自洛陽市北,沿黃河南岸綿延至鄭州市北的廣武山,長度100多公裡。屬秦嶺崤山餘脈中間的一段。  邙山,主要指洛陽城北的黃土丘陵地帶,它高出黃河、洛河水面約150米。
  • 德國原裝進口的黃河鐵橋,如今109歲,依然承擔著蘭州的交通重任
    黃河鐵橋,也成為中山橋,是蘭州的地標建築,距今已有109年的歷史,被很多人稱為「天下黃河第一橋」。沿著蘭州著名的黃河風情線遊覽,很遠便可以看到在白塔山腳下那座縱橫南北的一條鐵龍,它就是黃河鐵橋。在黃河鐵橋的南端,矗立著一座巨大的石碑,石碑上刻有黃河第一橋5個大字,而走到鐵橋的橋端,在橋梁的橫梁上掛著中山橋三個字,這也是為了紀念國父孫中山,而改名為中山橋。整座黃河鐵橋長達234米,寬7.5米,有6墩5孔,在橋上飛架5座弧形鋼架拱梁固定。
  • 百年黃河鐵橋中山橋變身「五色彩虹橋」流光溢彩 (1/4)
    百年黃河鐵橋中山橋變身/4) "← →"翻頁 9月26日晚,蘭州百年黃河鐵橋在五彩燈光映襯下如
  • 從白塔山眺望遠方美景,從黃河鐵橋北邊走到南邊廣場看人來人往
    黃河鐵橋上的人來人往黃河鐵橋上的人來人往黃河鐵橋上的人來人往沿著鐵橋的東邊走黃河鐵橋上的人來人往黃河鐵橋上的人來人往黃河鐵橋上的人來人往,又過來一對情侶人們紛紛在黃河第一橋跟前留影鐵橋的南邊廣場人們在休閒
  • 洛陽北邙山的風水和墓葬文化
    邙山東西綿亙190餘公裡,海拔250米左右,「生在蘇杭,死葬北邙」,它是古代帝王理想中的埋骨處所。在面積700多平方公裡的邙山地區,冢連冢,墓壓墓,古代墓葬的數量之多,面積之大,延續時間之長,不僅在中國獨一無二,也是世界罕見。目前已初步確定「洛陽邙山陵墓群」埋葬著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後唐六代共計24座帝王的陵墓及其陪葬墓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