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利克斯·瓦洛東,一位長久以來被人們遺忘的瑞士藝術家。他定居於巴黎,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與法國納比派畫家代表人物皮耶·波納爾(Pierre Bonnard)、愛德華‧維亞爾(Édouard Vuillard)同時期的畫家。他與納比派關係親密,但他的作品卻與他們並不十分相像。從波西米亞風的巴黎,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場,瓦洛東的藝術好像是被這個喧囂的時代塑造出來的——但其實他始終保持著屬於他自己的態度和觀點。
小說家特薩·哈德利(Tessa Hadley)這樣評價瓦洛東:「他變得越像巴黎人,他的藝術就越是被其他風格縈繞:有些新教徒和北歐人的感覺,冷靜的,有一種神經衰弱的味道,衝擊心靈而非單純感官的震撼。對我來說,他就像是一個令人興奮的新發現。」
《20歲的自畫像》(Autoportrait à l』âge de vingt ans),1885,菲利克斯·瓦洛東,油畫,圖片來源:Royal Academy of Arts他出生於瑞士,但成名於巴黎1865年,菲利克斯·瓦洛東出生於瑞士洛桑。16歲時,這位渴望實現自己抱負的年輕藝術家就來到了現代藝術世界的中心巴黎闖蕩。他在巴黎度過了自己的一生,在這裡經歷了西方藝術史上影響最深遠的巨變之一,但是他卻始終保持忠於傳統的描繪方式,偏愛表現現實,而非引領了印象派以及之後的立體派、抽象派的先鋒藝術實驗。
《等待》(L』Attente),1899,菲利克斯·瓦洛東,油畫,圖片來源:Royal Academy of Arts19世紀90年代,菲利克斯·瓦洛東通過他的繪畫生動有趣地描摹了中產階級生活並諷刺了城市中的混亂生活,獲得了最初的名望。他開始與「納比派」藝術家交好,尤其是與其核心成員皮耶·波納爾、愛德華‧維亞爾成為了親密的朋友,並在一段時間內遵循採用了他們的藝術審美風格。但是1898年他與著名的小伯恩海姆畫廊的老闆的姐妹、年輕富有的寡婦加布麗埃勒·羅德裡格斯(Gabrielle Rodrigues-Henriques)的婚姻,使他徹底的成為了他從前嘲諷的社會階級的一員。他的新娘給予了他財務自由的生活狀態,瓦洛東再也不需要靠繪畫賺錢謀生了。他立刻放棄了從前帶給他成功和名望的那種繪畫風格,轉而投入了更為傳統的油畫的懷抱。他發展出一種十分逼真的、觸動人心的寫實繪畫風格,這成為了定義他最後25年的生命裡所創作的裸體畫、靜物畫和風景畫的獨特特徵。
《紅辣椒》 (Poivrons rouges),1915,菲利克斯·瓦洛東,油畫,圖片來源:Royal Academy of Arts「他是個新來的,但他不是新手,他用16世紀木刻的真誠感在軟桃木板上刻畫了現代的生活。」評論家Octave Uzanne這樣評價瓦洛東超乎尋常的版畫天賦。瓦洛東於1891年開始接觸版畫,很快就成為了當時最厲害和最受歡迎的版畫家之一。他擅於通過黑色墨水和白色紙張的對比,用極致簡約的方式呈現巴黎公共和私人生活的場景。他用嘲弄諷刺的手法描繪出中產階級男男女女充滿著欺騙、偽善的享樂主義的生活狀態。而在其他地方,反抗者們則通過無政府主義者的起義、遊行在中產階級搜尋最新奢侈品的購物者狂潮之中聚集著聲勢。
印刷技術的發展、政治文化的激烈辯論使得帶有插畫的雜誌報紙的出版業發展迅猛。瓦洛東憑藉他尖銳的觀察力和獨特的藝術審美,成為了最受這些雜誌報紙歡迎的插畫師之一。他受邀成為具有極高影響力的雜誌La Revue blanche的首席插畫師,這個職位也讓他走到了聚光燈下並獲得了眾多藝術家的注意。儘管瓦洛東有高超的版畫技術,他還是在1900年放棄了版畫事業,此後他只在1916年創作了一組關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版畫作品。
《親密行為系列之五: 金錢》(Intimités V: L'Argent),1898,菲利克斯·瓦洛東,木刻版畫,圖片來源:Royal Academy of Arts在到達巴黎的第一個十年裡,瓦洛東保持著他的獨立的藝術風格。雖然他是1885年畢業於巴黎朱利安美術學院的,但是他在風格上始終遠離前衛派,而忠於他心中的古典英雄,尤其是安格爾和荷爾拜因。然而,19世紀90年代初,當他遇到「納比派」時,他的藝術風格發生了一次巨大的轉變。「納比派」最著名的成員有皮耶·波納爾、愛德華‧維亞爾和莫裡斯·丹尼斯(Maurice Denis),他們從保羅·高更(Paul Gauguin)的後印象派裝飾風格中汲取靈感,其將藝術表達情緒的潛力置於藝術記錄外部世界的功能之上。另一個對「納比派」影響至深的是當時在巴黎十分流行的日本版畫。
「納比派」因為瓦洛東與La Revue blanche雜誌的合作而了解到他,在相識一年之內,瓦洛東的繪畫風格就已經從之前莊重的肖像畫和靜物畫轉變成了裝飾性的、引人共鳴的日常生活場景。瓦洛東擅於通過不一樣的視角呈現日常生活,在幻想的場景中沐浴的女人、在巴黎街道上無聲移動的人影,他通過平面的色塊描繪出這些形象。但是,瓦洛東從未將自己完全歸入「納比派」。這份距離感再加上他的瑞士人身份,為瓦洛東贏得了一個暱稱「納比派的外國人」。1900年,「納比派」成員分道揚鑣,瓦洛東迅速地回到了他自己的路上,完全拋棄了「納比派」的風格。
《夏日夜晚的沐浴》(Le Bain au soir d』été),1892-1893,菲利克斯·瓦洛東,油畫,圖片來源:Royal Academy of Arts實際上,瓦洛東還寫了三本小說和八部戲劇,他還會設計舞臺裝置、攝影和雕塑。在他最有名的小說《致命生命》(La vie meutrière)中,主人公Jacques Verdier有一種會導致他生命中所有人在悲慘的意外事故中死去的超能力。瓦洛東自己為這本小說畫了插圖,採用了與他的繪畫作品《謀殺》(L'assassinat)相同的黑色幽默的風格。
《謀殺》(L』assassinat),菲利克斯·瓦洛東,圖片來源:Van Gogh Museum瓦洛東的朋友維亞爾在1893年參與創建了一個戲劇公司,「納比派」成員都為其進行設計創作。後來瓦洛東還收到啟發,嘗試當了一回劇作家。1904年,他的作品《一個非常強壯的男人》(Un Homme très fort)在巴黎的Théâtre de Grand Guignol劇院上演。1899年,瓦洛東購置了一個柯達相機並用於拍攝身邊環境:夏日假期、國土風光、拜訪朋友。他開始使用這些相片作為繪畫創作的輔助記憶物。他在工作室裡依據相片,重新組合意象,創作出奇怪的、虛構的現實版本。他也短暫的嘗試過雕塑藝術,在1904年創作過少量銅質的裸體雕像。
他描繪了戰爭的創傷「戰爭!這個詞語是壯麗的……」這是瓦洛東對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充滿愛國深情和感染力的回應。瓦洛東非常想要為他的「第二故鄉」而戰,但49歲的年紀讓他無法應徵入伍,這使得瓦洛東十分失望。不過瓦洛東隨後作為藝術家也以自己的方式加入了戰鬥,他創作了一系列反映戰爭的繪畫作品。他還短暫地再次拾起了放棄已久的版畫才能,創作出一組木刻版畫作品《這就是戰爭!》(C』est la guerre!),包括六幅從報紙上摘取的戰爭場景的插畫。儘管作品主題是非常嚴肅的,這一系列仍然展示出瓦洛東早期木刻版畫的裝飾性風格和冷峻的幽默。1917年,瓦洛東終於有機會直接面對戰爭。他為政府執行了一項任務,在香檳區待了兩周時間記錄戰爭的影響,他在此畫了毀壞的教堂、被炸彈炸毀的房屋,以及凡爾登城中的戰鬥場景。
他的電影質感風格在今天仍然能引起共鳴瓦洛東的名字一直在19世紀晚期和20世紀初期的藝術史記載中被忽視了,但他留下的作品可能比他的名聲所代表的更加偉大。作為一個敘事懸念大師,瓦洛東1897-1899年的室內場景系列作品提供了一個窺視禁忌之愛的鏡頭視角——這種模糊不清的場景表現可以在美國繪畫大師愛德華·霍普(Edward Hopper)的作品中找到共鳴。瓦洛東電影質感的風格無疑是受到他對戲劇的興趣的影響,而這一風格甚至也影響了希區柯克的電影,並且在美國著名導演韋斯·安德森的電影場景中也可以看到瓦洛東獨特的色調搭配的影子。
1898年,就在瓦洛東結婚之前,他開始了兩個以中產階級秘密的性愛生活場景為主題的系列創作。首先,是一系列11幅木刻版畫「親密行為」(Intimités),緊接著是同主題的一系列油畫作品。在這些作品中,男人和女人相互吸引、渴望,他們會約會,會吵架。這是兩性之間永恆的戲劇:平淡乏味,又令人陶醉。
《親密行為系列之七: 五點鐘》(Les Intimités VII: Cinq heures),1898,菲利克斯·瓦洛東,木刻版畫,圖片來源:Royal Academy of Arts這些木刻版畫十分受歡迎,它們將密集的敘事壓縮到一個很小的空間中,某種程度上縮小了主體身上的狂暴感或悲傷情緒,讓男女之間的關係充滿更多趣味、性感、狡黠和淘氣的意味。然而,不是每個人都喜歡另一組油畫的系列,瓦洛東的油畫系列好像在講述令人痛苦的、未完成的故事。《紅色房間》這幅作品就展示出了瓦洛東的這種風格。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在玄關處遲疑,他們所處的玄關很可能是通往臥室,但是我們在他們身後除了黑暗什麼都看不到。他們在互相觸碰卻沒有擁抱,互相傾靠卻又克制著自己。這一刻他們停止在兩個房間的交界處,就像是停在兩種存在狀態的交界處,一種是禮貌地分開,另一種是赤裸地在一起。菲利克斯·瓦洛東用如此生動的筆觸抓住了他們行動中的這一幀畫面。
《紅色房間》(La Chambre rouge),1898,菲利克斯·瓦洛東,油畫,圖片來源:Royal Academy of Arts也許,我們終究會發現瓦洛東的蹤跡早已貫穿了20世紀的藝術和文化發展。
(英國皇家美術學院的菲利克斯·瓦洛東展覽將持續到2019年9月29日,展覽由位於倫敦的英國皇家藝術研究院、位於紐約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和位於瑞士洛桑的菲利克斯·瓦洛東基金會聯合主辦。本文編譯自英國皇家藝術研究院網站。)(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