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來自重慶日報,36氪經授權發布。
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
《重慶市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實施方案(2016—2020年)》提出,到2020年,公民具備科學素質比例超過8.3%,力爭達到10%。
《重慶市科教興市和人才強市行動計劃(2018—2020年)》提出,實施科學素質提升工程,建立全民科學素質年度調查和公布制度。
典型做法》》
解讀重慶公民科學素質建設工作關鍵詞
體制機制
把黨建帶科建貫穿科協工作全過程,推動形成「黨委政府主導、科協組織主抓、行業部門主動、人民群眾主體」的工作體系。
三個納入
將2020年公民科學素質指標達到10%的目標納入重慶市政府與中國科協全面戰略合作的重要內容。
將公民科學素質工作納入市委對區縣黨委黨建帶群建考核的指標體系中,推動各級黨委政府重視科普工作。
將「實施公民科學素質提升工程」納入科教興市和人才強市行動計劃的重要任務。
「三個一」機制
每年編好一本書,舉辦好一次公民科學素質大賽,做好一項測評。以書促學、以學促賽、以賽促評。
2018年編印了《公民科學素質問答與測試》讀本,今年編印「科普重慶」系列叢書。
連續2年舉辦重慶市公民科學素質大賽,引導全社會關注公民科學素質工作。
建立公民科學素質年度調查和發布制度,委託中國科普研究所每年對各區縣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進行抽樣調查,並公開調查結果。
開好三個會
開好每年全民科學素質專題工作會、科普工作聯席會、綱要辦聯絡員工作會議3個重點會議。
充分發揮公民科學素質實施綱要辦公室作用,與30家成員單位積極聯動,讓公民科學素質工作跟著基層黨建走、跟著科技創新走、跟著學校教育走、跟著文化建設走。
陣地建設
抓好實體、網際網路、傳媒三大陣地建設。
科技館體系陣地
加強科技館體系建設,著力打造場館載體,採用合建、共建、改建、續建等模式,建設區縣科技館4個。
市政府印發《加快建設區縣科技館實施方案》。
支持18個深度貧困鄉鎮因地制宜,建成共享科技館20個,實施「村會合作」助力鄉村振興計劃,在25個行政村建成鄉村科普館。
科普信息化陣地
著力打造網上載體,創新科普文化管理與服務模式,與市文旅委等合作,整合科普中國、人民網科普頻道、光明網科普頻道以及各綱要辦成員單位資源,打造「科普重慶」中央廚房。
2年來,在符合條件的社區、農村、中小學校建成「科普文化重慶雲」大屏信息化終端1800餘臺,實現科普中國優質資源科普文化信息化資源系統集成與精準推送服務全覆蓋。
科普傳媒陣地
重慶科技報於2017年1月創刊,累計發行291期。今年新增「科學生活知多少」專欄,為公眾解疑釋惑、去偽存真。
課堂內外舉辦全國性青少年創新作文大賽、五好小公民評比等品牌活動,參與學生超過3000萬人次。
電腦報成功轉型全媒體科普傳播平臺。《科普惠農》雜誌每年發行11萬餘冊。
「重慶Q博士」等3大微博微信平臺獲「科普中國·公眾喜愛的科普作品」。
重點人群
針對四大重點人群,分類施策。
科技助力精準扶貧工程和「六個一」工程
針對農村人群,持續實施科技助力精準扶貧工程和「六個一」工程,推動「村會合作」助力鄉村振興,實施科普進鄉村入農戶行動,每年舉辦2期深度貧困鄉鎮中小學生科技營。
2018年,市科協被評為全國科技助力精準扶貧工作優秀組織單位。2019年,科協對口幫扶的萬州區龍駒鎮被評為全國十佳科技助力精準扶貧示範點。
社區科協樣板間
針對城鎮人群,打造社區科協樣板間,推動科普元素進入鎮街公共服務中心和社區便民服務中心,大力發展科普協會、志願者等社區社會組織。
在城鎮加強社區科協建設,按照「四化八有」標準打造100家社區科普大學示範教學點,推動社區科普大學轉型升級。
青少年科學素養標準
針對青少年人群,探索建立青少年科學素養標準,形成《關於制定青少年科學素養標準的建議》被中國科協採納。
青少年科技創新市長獎影響持續深化,各區縣陸續設立青少年科技創新區長獎、縣長獎表彰,促進青少年科技人才成長。
科學素質培訓
針對領導幹部和公務員人群,聯合市委組織部、市委黨校、市人力社保局等,將科學素質培訓作為幹部教育培訓的重要內容之一。重慶幹部網絡學院平臺開設科學素質提升專題培訓課程,微信同步推送。重慶科技館等科普場館成功創建「重慶市幹部教育培訓現場教學基地」。
重大活動
主動承辦中國科協、市委市政府主辦的各類大型活動,在活動中融入科普元素,引領公眾參與。
第33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
2018年在重慶舉辦,規模和水平創歷史新高,獲高度讚揚。重慶代表隊青少年項目獲中國科協主席獎1項、一等獎5項、二等獎10項,創下33年來最高紀錄。
第19屆中國青少年機器人競賽暨2019世界青少年機器人邀請賽
2019年在重慶舉辦,首次將賽、會、展融為一體。重慶代表團獲一等獎6項,二等獎14項,三等獎11項,位居全國前列,辦賽與參賽雙豐收。
中國國際智能產業博覽會
智博會可以說是一場盛大的科普會。市科協連續兩年為智博會配套相關科普活動,今年智博會期間,組織人工智慧與大數據專題科普報告會,反響熱烈。
2019重慶英才大會
作為重慶規模最大、層次最高的人才盛會,英才大會在全社會營造了崇尚科學、尊重人才、重視科學傳播與普及的良好氛圍。期間舉辦了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農業科技成果展示交易會,面向大眾進行科普。
此外,支持並參與中國腫瘤學大會,與中國電子學會、南岸區政府共同主辦中國雲計算物聯網大會,辦好重慶市科協年會等重大活動。
第二屆重慶市公民科學素質大賽圓滿結束
12月19日,由市科協、市全民科學素質綱要實施工作辦公室主辦、《重慶科技報》社有限公司、江北區科學技術協會承辦的第二屆重慶市公民科學素質總決賽在重慶科技館舉行。
市科協兼職副主席、五屆委員會提高公民科學素質專委會主任唐洪軍、中國科協科普部聯絡處處長包晗、全國首席科學傳播專家、重慶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院長吳永忠擔任大賽總決賽評委。
本次大賽以「科學引領 智慧生活」為主題。比賽內容涵蓋「科普重慶」科普叢書中的知識點,還涉及人工智慧、大數據、時事熱點及前沿科學、科學素質綜合能力等。
大賽新增「科學聽我說」科普演說環節,旨在多方面考察選手的科學素質水平,發現和選拔科學傳播人才。本次大賽還要求每支參賽隊伍的4名選手分別由1名公務員、1名農民、1名科技工作者、1名50歲以上的公民組成(其中必須包含一名女性),從而實現科普重點人群的全覆蓋。
自今年6月啟動以來,大賽歷經區縣選拔賽、片區複賽,最終江北區、沙坪垻區、永川區、大足區、黔江區、武隆區、開州區、巫山縣8支代表隊進入全市總決賽。
總決賽上,經過晉級賽和冠軍爭奪賽,最終大足區代表隊獲一等獎,武隆區代表隊獲二等獎,永川區、江北區代表隊獲三等獎,黔江區、開州區、沙坪垻區、巫山縣代表隊獲得優勝獎。8名選手獲得標兵獎。
據悉,截至目前,參加第二屆重慶市公民科學素質大賽網絡答題活動和各級選拔賽的群眾已超過180萬人次,有效推動全社會形成講科學、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良好氛圍。
典型做法》》
增強科普獲得感九大任務
重慶市全民科學素質綱要實施工作辦公室印發《做好全民科學素質工作增強科普獲得感的實施方案》,提出9項重點任務。
1、豐富科普內容供給。
2、打造科普重慶中央廚房。
3、組織媒體開展「求真求證」科普宣傳。
4、穩步推進區縣科技館建設。
5、開展院士專家進校園活動。
6、推動社區科普大學轉型升級。
7、開展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農民科學素質提升行動。
8、推動「旅遊+科普」融合發展。
9、開展全市公民科學素質大賽及調查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