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秋轉冬,隨著氣溫漸降,各種禦寒寶具紛紛上陣。而作為愛吃,愛研究吃,愛分享吃的湖北人,絕對不會因為季節變換,而放低味蕾的標準和對美食的追求。
點擊觀看溫暖足跡遊湖北美食篇
無論是武漢人的過早,荊州的早酒,還是恩施的土家菜……湖北各路美食憑其豐富取材,層出的烹飪技法,保證讓你在這個秋冬,一路從垂涎三尺到無肚能容。
長江中遊,江河縱橫。湖北水系眾多,湖北人與水伴生,吃魚成為日常。在數不勝數的吃魚方式之中,武昌魚名聲尤為響亮。
武昌魚吃法眾多,其中以清蒸的原味吃法最為主流,口感滑嫩且清香鮮美。
湖北飲食習俗有「無湯不成席」之說。好的湖北藕湯,是用排骨或筒子骨與藕,文火煨出來的。
味道濃鬱,冬藕粉糯,清淡不油膩。喝下一口,暖意透身,可以說是秋冬季湖北人最愛的美食之一了。
武漢的過早文化是不分季節的。有別於廣州人喝早茶的閒適講究,武漢的「過早」,聽上去輕描淡寫,實則將吃早餐賦予了「過節」般的隆重儀式感。
武漢的早餐,可選擇的實在太多了:色澤油潤口感勁道的熱乾麵;外酥內嫩入口香糯的豆皮;邊厚中空色黃脆香的面窩.保證你三十天都吃不重樣。
陣陣芝麻香聲聲面窩脆響,熱鬧的早餐鋪被別樣的煙火氣包裹。
洪山菜薹堪稱蔬中尤物,與武昌魚齊名,人稱湖北菜裡的「絕代雙驕」。
相傳,只有在聽得到武昌寶通寺鐘聲的方圓數釐區域內,種出來的洪山菜薹才最為地道。
最為正宗的洪山菜薹莖葉肥厚,味道甘美,一年僅有三萬斤產量,可謂珍貴。每到冬日時節,打過霜的洪山菜薹新鮮上市,加上家裡風乾到恰到好處的臘肉,清甜與腊味兩者一交融,讓人越吃越想吃,回味無窮。
相比武漢人隨意灑脫的過早方式,荊州人的吃早酒就略顯精緻了。
牛肉牛雜必不可少,再點上杆子鵝肝鳳爪等一眾滷菜,斟二兩小酒。
冬日裡火鍋蒸騰,酒辣菜燙,喝得暖人暖心。
荊州傳統名菜,源於戰國。取肥大鮮魚去刺、漂洗,加以適量的豬板油或肥肉,剁成肉泥,再加蛋清、澱粉及生薑等調料,拌勻後入籠蒸熟。
配上肉丸、豬肚、豬腰、木耳、黃花菜,整碗一起蒸,風味最地道。
荊州知名小吃。從爐膛裡剛剛出爐的鍋盔,刷上辣椒醬,外焦裡嫩,鬆軟適宜。在寒冷的冬季,趁著燙手來一口,那感覺真爽。
宜昌地理位置靠近重慶,菜系風味偏川渝。同時,又融合了地方特色和土家族民族特色,講究香辣鹹鮮。
冬天,當辣味和腊味齊聚,舌尖品嘗別樣風情。
一種經典油炸小食。口味麻、略辣、鹹鮮。米漿裹住油炸至金黃。酥脆爽口。
在宜昌,每年的冬臘月間有醃製、晾曬臘貨的習俗。臘魚、臘香腸、臘肉、臘排骨,一排排的成為冬日裡的風景。
臘魚、臘香腸、臘肉、臘排骨,一排排的成為冬日裡的風景。其中臘豬蹄是土家人的特色菜。
沔陽人民愛吃蒸菜,有"無菜不蒸"的食俗,被稱為蒸菜之鄉。以肉、魚、蔬菜類為主要原料,以粉蒸為主要技法,多種蒸菜技法並用。
暗合了中華美食的「滾、淡、爛」原則,非常符合冬日養生的健康理念。
襄陽除了古城的千年風韻,其牛肉麵和牛雜麵也令人久吃不厭,回味悠長。
一辣二麻三鮮,味道可口,再喝一碗襄陽黃酒或是襄北豆奶,愜意而舒服。縱使冬季有寒風,也蓋不住美食熱氣升騰。
羅田吊鍋簡直可以說是為冬季度身定做的佳餚。
漫長的冬天,圍著火塘,火塘是在堂屋裡挖一個一尺左右的坑,旁邊用青磚圍著,用樹枝丫支起,下面再掛上一個鐵鍋,放上各種肉類食材,然後放蘑菇,豆腐蘿蔔等素菜搭配,禦寒又取暖。
正如這裡的一句俗話:老米酒,兜子火,除了神仙就是我。
不懼寒冷,呼著白氣,大人們在貓冬的時間裡定下了吉日良辰,在堂屋神龕祭祀神靈後宰殺年豬,並請來親戚鄰居吃 「殺豬飯」。
頭年秋或當年春逮仔豬,都要餵養到臘月宰殺,供過年食用,稱殺年豬。年前殺豬,已成習慣。
逢年過節,要吃好的,離不開豬肉,殺年豬體現過年的富有。豬肉腸肝肚肺,樣樣俱全,可以製作多種美味佳餚,過年待客以豐盛酒席給客人留下好印象。
///
地域文化是地方美食的土壤,地方美食又裹含獨特的文化氛圍。無論你是否自詡吃貨,這一趟旅程下來,或許已經在不知不覺中,成為了一名資深級湖北美食家。
這個秋冬愛上湖北,從舌尖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