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德式建築是建築發展歷史上的一次重大飛躍,標誌著人類藝術文化和建築物構築水平上升至一個新的階段。哥德式建築的典型類型是哥德式教堂。12世紀哥特教堂最先出現在法國,後逐漸遍及歐洲。法國的夏特爾主教堂、巴黎聖母院、韓斯主教堂、亞眠主教堂,德國的烏爾姆主教堂、科隆主教堂,以及義大利的米蘭主教堂都是哥特風格的代表作品。
與莊嚴靜穆的古希臘神廟不同,哥德式教堂顯示出一種神秘崇高的氣氛,其藝術特點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創造性的結構技術。哥德式建築使用骨架券作為拱頂的承重構件結構,側廊屋頂上暴露的一條條「飛扶壁」將中庭拱肋的側推力傳到一片片橫墩上,使用二圓心的尖券和尖拱使不同跨度的券和拱一樣高,進深一致,造出整齊、單純、統一的空間。新的結構方式推動了新的藝術風格的形成,創造了同神學密切結合的哥德式教堂建築,表達了設計建造者的激情和理想。
2.追求向上動勢的藝術風格。哥德式教堂的基本形制是拉丁十字式的,中庭一般不寬但卻很長,兩側支柱的間距不大,因此教堂內部導向祭壇的動勢很強。由於技術的進步,中庭越建越高,12世紀下半葉之後一般的教堂都在30米以上。拱券尖尖,骨架券從柱頭上散射出來。13世紀柱頭消失,支柱仿佛是一束骨架券的莖梗,垂直線是其統治的要素,教堂內部空間的框架強烈地向高處集中和升騰,體現著嚮往「天國」的宗教情感。這種情感不僅表現在教堂內部,也表現在教堂的整體造型和外觀裝飾上,外觀高聳的鐘樓,其尖頂、飛券和門窗等處的尖券使龐大的建築物仿佛失去重量,所有建築局部和細節的上端都是尖的,整個教堂仿佛欲騰空衝上天穹。
3.彩色玻璃窗。彩色玻璃窗是哥德式教堂建築最具特色的裝飾。工匠們用彩色玻璃在整個窗子上鑲嵌一幅幅的圖畫,每一幅都在講述一個宗教故事。穿過彩色玻璃透入教堂內部的光影如夢似幻,大大渲染了教堂的神秘氣氛。4.富有裝飾的建築外觀與清冷素簡的內部空間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極富裝飾性的建築外觀,華麗的山花、龕、華蓋、小尖塔等裝飾布滿外觀;大門及其周圍布滿雕刻,題材有聖徒像、《新約》故事,也有人們的日常生活場景和民間故事。
代表作品:巴黎聖母院。巴黎聖母院是中世紀歐洲最著名的教堂,也是法國哥德式建築的典範。它位於巴黎塞納河中的城中島上,入口向西,前面的廣場是市民的集市和節日歡慶活動的中心。教堂平面寬約48米,深為130米,可容納近萬人,它於1163年奠基,1250年建成,高達90米,耗費近90年時間。
巴黎聖母院的正立面很美,是典型的哥德式雙塔樓構圖:底層有深深內凹的三座尖拱券門,券門內側的層層線腳中布滿雕像。中層正中有一個象徵天國的玫瑰花窗,直徑近13米,用石板鏤空雕成,鑲嵌彩色玻璃,左右大尖拱下各有兩個窗子,從彩色玻璃窗射進來的迷離光影增加了宗教的神秘氛圍。
上層左右各聳立一座塔樓(但樓頂沒有尖塔,可能沒有建成),也各有兩個尖拱窗,很高。在下層和中層之間的橫帶上刻著26個國王像,又瘦又高。中層與上層之間有一排透空裝飾尖拱。它們把左中右三部橫向聯結起來。可以看出,尖拱、高窗、壁墩和高瘦的雕像都統一在一種向上的動勢之中,垂直感很強,這正是哥德式建築的特點。在巴黎聖母院內部,長達127米的中庭寬只有12.5米,高卻達30多米,空間十分豎高,上面也交織著尖拱。內部的柱券結構全部裸露,一切部位都由富於升騰動勢的垂直線條所統貫,筋骨嶙峋,極盡峻峭清冷,體現著宗教精神。但教堂內部由於結構體系的條理井然,荷載傳遞關係嚴謹明確,又流露出與神秘的宗教思想對立的科學理性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