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方正中期期貨
作者: 車紅婷
摘要
1、2019年國內生豬整體生產狀況表現為豬肉總產量下降,同時規模化程度提升。年內受非洲瘟豬疫情影響養殖戶壓欄增加,出欄重量增加彌補少量供應缺口,未來受母豬存欄觸底及國家拓展多渠道豬肉進口,鼓勵養殖戶復養政策落實影響,2020年期間能繁母豬存欄量將溫和恢復,預計2020年下半年生豬存欄有望恢復,生豬產能缺口逐步收窄。
2、2020年國內生豬市場消費需求將趨穩。2019年國內肉類市場消費結構有所沾邊,受ASF全國範圍擴散蔓延影響,政策引導生豬市場由以往傳統的「活豬調運」向「冷鮮調運」方向轉變,上半年冷鮮肉調運量逐漸增加,而熱鮮肉供給逐漸減少,另外對於疫情影響的安全憂慮仍存,國內居民日常肉類消費結構有所調整,國內牛羊肉、禽類、水產品以及禽蛋類等蛋白替代品消費有所增加,預計2020年生豬市場消費將趨於穩定。
3、2020年生豬產能有望逐步恢復,但商品代母豬高補高淘的特性決定了產能恢復的瓶頸,即整體存欄不斷在補欄、減產中交錯,受制於飼養密度下降的影響,預計整體產能很難恢復至疫情前水平,預計2020年上半年生豬市場價格維持高位水平,而下半年供應持續增加,價格有望出現調整,預計明年上半年出欄價格將於30元/公斤水平波動,下半年豬價有望調整至20元/公斤水平。
第一部分 行情回顧與綜述
從歷年豬價走勢來看,國內生豬市場價格已經出現多次周期性波動,自2006年以來,有三個完整的周期2006-09年、2010-14年和2015-18年。平均50個月,上升周期約1-2年。下降趨勢約2-3年。2006年5月至08年4月,生豬市場價格大幅攀升,價格運行重心抬升,主要是藍耳病爆發和玉米價格攀升共同作用的結果,而2010年後豬周期開始呈現新特徵,周期明顯拉長波幅趨於平緩主要因為政策幹預加強影響利潤向供應的傳導。2010年開始的上一個豬周期中,在各種補貼政策下,利潤及供應下降放緩,回落周期延長。2015年開始的豬周期中主要是環保政策左右,特別是南方水源附近、村莊附近等列為禁養限養地區的養殖整治力度較嚴格,阻礙利潤向供應傳導,延長利潤存續期,波幅趨於平緩,主要是因為隨著政策幹預增加,加快行業規模化進程,壟斷效應增加,豬價變化平緩,而原料成本風險藉助期貨對衝,利潤波幅縮窄,這將是大勢所趨,2018年8月份以後環保夾雜非洲豬瘟疫情的影響,能繁母豬存欄量加速下降,生豬市場價格運行新周期,當前國家出臺了一些鼓勵養殖扶持政策,且高價刺激養殖戶補欄情緒,後期生豬市場存欄量有望回溫,因生豬養殖周期較長,供給缺口恢復較慢,預計2020年價格將維持高位運行。
豬周期主要由供需規律及生產周期決定。其中上漲周期的路徑為:豬價上漲,養殖出現利潤,生豬補欄增加,仔豬價格上漲,能繁補欄增加,供應增加,價格開始回落。豬價上漲到出現利潤一般3個月左右時間,利潤上漲到能繁補欄增加需要3個月左右時間,加上1年左右的能繁生產周期,1年半到2年左右上漲周期結束。下跌周期依次類推。
回顧2019年生豬市場價格步入上行通道,年內價格漲幅超過170%,價格運行新周期,豬價走勢具體可分為以下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2018年1月-5月),2019 年上半年生豬市場震蕩偏強運行,春節前大豬集中出欄,全國生豬均價低至 11 元/公斤,春節過後非瘟影響開始逐步顯現,市場標豬供給偏緊,生豬出欄體重持續下降,國內各地區同步生豬價格同步開啟震蕩上行通道。進入3月份以後,三輪收儲刺激豬價上漲破15元/公斤,4、5 月份屠企自檢政策下,收購力度趨弱,國內生豬均價於15 元/公斤左右震蕩調整,二季度後期東北地區斷檔現象以及南方地區、西南地區豬瘟再現,國內南北地區供銷緊張形勢蔓延,刺激豬價大幅上漲一舉突破 17 元/公斤。生豬市場價格整體呈現震蕩上漲階段。
第二階段(2018年6月份-當前),2019年下半年生豬價格步入加速上漲通道,進入 6 月份,南北價格倒掛顯現再度出現,以北方地區為代表的遼寧、天津等地豬價破 20 元/公斤,而廣西、四川、雲南、貴州等地豬價仍在 13-14.5 元/公斤,在國內疫情持續蔓延,復養成功率較低,生豬存欄持續下降,產能同比大幅降低,進入八月份,天氣漸涼和學生升學宴以及中秋節日的來臨,增加部分豬肉需求,因此供需缺口繼續放大,雖然中央政府為穩定豬肉價格,連續3次投放收儲凍豬肉共計3萬噸,以穩定雙節期間的豬肉價格,但供應量難以彌補生豬市場龐大的供給缺口,生豬價格大幅攀升至11月初的40.98元/公斤。進入11月份,國家積極拓寬豬肉進口國家及凍肉投放,且高價抑制需求,價格高位回調,預計後期隨著春節到來,臘肉製作等對豬肉的需求端仍將增加,對豬價仍有支撐作用。2020年生豬市場價格將維持高位運行預期。
第二部分 我國生豬供應情況
一、非洲豬瘟對我國生豬市場影響
ASF疫情將大部分產能較落後的養殖企業淘汰出局,而生豬供應缺口也因此被明顯放大,非洲豬瘟是高度接觸性傳染病,病毒可通過消化道、呼吸道、血液侵入生豬體內。在中國,生豬及其產品跨區域調運,使用餐廚剩餘物餵豬,生豬運輸車輛和販運人員攜帶病毒,是造成非洲豬瘟病毒傳播的主要途徑。2018年8月3日,遼寧省瀋北新區發現首起非洲豬瘟疫情,生豬存欄從2018年11月開始連續下降,到2019年10月累計下降40%以上,能繁母豬存欄量同樣持續下降,直到2019年10月出現上升。
截至目前,豬瘟已得到一定控制,2019年豬瘟月均發生保持在個位數。據農業農村部公布數據顯示,截至11月29日當周,我國共有32個省份發生家豬(153起)和野豬(3起)非洲豬瘟疫,同時目前已有21個省份135起疫情解封。不過隨著疫情的不斷發展,我國對於疫情的控制措施也在不斷提升,中國農科院9月10日發布信息稱,我國非洲豬瘟疫苗研製在今年4月實驗室研究工作取得成功後,今年8月,疫苗研發工作又取得了新的重要進展。一株雙基因缺失弱毒活疫苗已完成了實驗室安全評估與有效試驗,突破了規模化生產技術瓶頸,近期已向農業農村部提出生物安全評價申請,即將進入臨床試驗階段,10 月 18 日中國科學院和中國農科院在北京宣布,我國科學家首次解析出正在困擾多國的非洲豬瘟病毒結構,這也成為研發新型非洲豬瘟疫苗的一個重要突破。綜合來看,未來即使有可靠、有效的疫苗出現,豬群重建也將是一個緩慢的過程。
近期國家又出臺了許多扶持養殖的措施,2019年9月9日,農業農村部會同國家發改委、財政部、自然資源部、生態環境部、交通運輸部、銀保監會等部門,認真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多部門相繼印發文件,出臺17條政策措施支持生豬生產發展。後期各地區也出臺了相應的措施強化生豬養殖政策扶植力度。非洲豬瘟疫苗技術推進、養豬利潤創新高、跌價政府扶持政策落實都將對未來生豬市場起到較好提振作用,生豬市場產能將緩慢恢復。
二、定點企業屠宰量下滑 生豬市場去化
據國家統計局對生豬出欄頭數以及豬肉產量的統計,2019年1-3季度生豬累計出欄40978萬頭,2018年1-3季度豬肉產量累計49579萬噸,同比減少17.3%,2019年1-3季度豬肉產量累計3181萬噸,全年或達到4000萬噸以上,結合歷史數據我們發現,或為2000年左右的水平。預計2020年生豬出欄頭數以及產量同比有望增加,生豬定點企業屠宰量月度統計顯示,2019年8月份之後屠宰量大肆下滑並創新低,表明本年度生豬供應水平減少,同時我們可以看到近幾年國內生豬出欄均重以及頭均豬肉產量呈現增加之勢,自2016年二季度以來,生豬出欄重量快速上升,這種現象一直持續到2018年二季度,整體生豬交易重量不低於115公斤。2019年生豬出欄均重約117.21公斤/頭,較16年增加2%,高豬價促使生豬壓欄情緒較濃,整體來看,出欄均重增加不足以彌補豬肉市場的供應,2019年生豬及豬肉供應缺口較大。
三、能繁母豬存欄觸底,生豬產能緩慢恢復
2019年能繁母豬存欄量繼續向下築底,7月之前母豬淘汰量大幅高於初配量,促使能繁母豬存欄加速下降,因國內氣溫轉暖後,ASF疫情防控難度加大,長江以南地區疫情加重,養殖端補欄謹慎,清欄退養現象時有發生,散養戶加速退出養殖市場。7月之後隨著國內一些疫情較輕微的區域如山西、陝西等地加快復養進程,疊加國家拓寬豬肉進口渠道,全力推動生豬生產加快恢復等措施的推動,母豬淘汰量逐步減少,出配量小幅持續回升,10月份能繁母豬存欄量觸底,據青松農牧監測數據,2019年1-10月期間,能繁母豬淘汰量約1370萬頭左右,初配母豬數量約650萬頭左右;據博亞和訊監測,2019年10月末,能繁母豬存欄環比下降0.79%,同比下降31.34%,母豬存欄量觸及底部,農業農村部檢測顯示10月份能繁母豬存欄環比止降回升,環比增長0.6%,後期隨著可淘母豬數量減少以及母豬延遲淘汰增多,同時商品豬留種增加,後期能繁母豬存欄將處於回升階段。
四、政策鼓勵生豬復養 三季度補欄意願加強
2019年以來,受母豬存欄下滑影響,仔豬存欄處於低位。據青松農牧統計,1-10月份,樣本企業仔豬料銷量為38706噸,較2018年1-10月份仔豬料銷量同比增幅減少近10個百分點。2019年生豬養殖行業步入上漲周期,仔豬價格與二元能繁母豬價格創歷年新高,從養殖端的補欄情況來看,仔豬全年價格從年初的高點23.6元/公斤一路上漲到近期的100元/公斤,三季度仔豬存欄有所增加,國家積極鼓勵政策落實,同時在高養殖利潤驅使下,仔豬補欄量溫和回升,後期有望進一步增加。再看二元能繁母豬價格上漲至60元/公斤以上後繼續偏強,市場對於母豬補欄表現更較為積極。
五、養殖高利潤,存欄將溫和增加
2019年生豬存欄量快速下滑,根據農業部公布的9月份數據,生豬存欄環比下降3%,同比下降41.1%,2018年8月以來的非洲豬瘟疫情的發生打破了整體養殖節奏,由於非洲豬瘟疫情存在致死率高以及長期性的特點,因此非洲豬瘟疫情發生以來,我國生豬存欄及能繁母豬量不斷下滑,養殖戶補欄積極性偏低,當前市場瘟豬疫情發生率有所下降,我國政府鼓勵生豬生產政策頻現,養殖戶補欄意願有所增強,整體來看,2020年生豬存欄將溫和增加。
六、中美貿易摩擦境況下 中國政府拓寬進口渠道
2019年我國豬肉進口品種中仍以鮮、冷、凍豬肉為主,進口豬肉是國內調控豬肉供需平衡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國內市場豬肉供應緊張之時,進口豬肉能夠發揮補充供給的作用,目前中國加大肉類進口並投放儲備,國家發改委在十一月新聞發布會上透露,將多渠道增加供應,增加牛羊肉、禽類雞蛋的生產和供應,多渠道擴大豬肉和牛羊肉等替代品進口,確保整體肉類蛋白市場的供應基本充足,保障豬肉消費的需求,2019年的豬肉進口量佔國內豬肉消費總量增加至5%。豬肉的當月進口量可能對國內當月的豬肉供應有所影響,進而影響國內生豬價格走勢,據海關總署數據顯示,2019年1-9月份我國累計進口豬肉132.5萬噸,同比增加43.6%,在國內供應短缺背景下,預計全年進口量較去年大幅增加。
2019年,我國豬肉主要進口來源國家分別為美國、加拿大、西班牙、德國、巴西、荷蘭、丹麥,前7大來源地豬肉進口量佔豬肉進口總量的比重達到83.7%。其中從加拿大、巴西、美國進口的豬肉量均超過10%。2019年以來中國新增了部分豬肉進口來源國,除了加大巴西進口外,還增加了中亞的哈薩克斯坦、南美的阿根廷等國家,8月23日,阿根廷首批出口中國豬肉正式啟運,首批出口量為300噸,已在10月初抵達上海。11月6日中國正式宣布恢復進口加拿大豬肉,加拿大都是我國主要的豬肉供應國之一,但今年早些時候該國卻因為質量問題和衛生證書籤發系統存在漏洞等情況,失去了對華出口豬肉的資格。據不完全統計,包括巴西、德國、丹麥等多國超過200萬噸的海外豬肉正在來華的路上。2019年中美貿易摩擦持續,11月8日,美國農業部宣布,確認中國自產原料禽肉的監管體系與美國等效。中國重新放開美國禽肉進口,除了對貿易關係有考量外,還有拓寬禽肉進口來源,彌補生豬產能下滑帶來的肉類供應不足問題。
出口方面,國內豬肉出口量約佔國內產量的0.29%,2019年1-9月份出口量10萬噸,豬肉進出口量的增加與減少,除了與政治因素相關外,國內生豬養殖成本、市場行情變化及豬肉產品質量等對其影響巨大,就2019年整體來看豬肉及其他製品的進出口對國內生豬供應和需求的衝擊不甚明顯。
第三部分 我國生豬需求情況
一、居民肉類消費結構改變 替代品消費增加
目前我國豬肉仍是居民肉類消費的主體,在全國肉類生產中的佔比超過60%。2018年下半年,受非洲豬瘟的影響,我國豬肉消費需求受限。從肉類消費結構來看,我國豬肉佔比遠高於世界平均水平及其他主要國家,禽肉、牛肉佔比與世界平均水平及其他主要國家還有較大差距。2019年受ASF全國範圍擴散蔓延影響,政策引導生豬市場由以往傳統的「活豬調運」向「冷鮮調運」方向轉變,上半年冷鮮肉調運量逐漸增加,而熱鮮肉供給逐漸減少,另外對於疫情影響的安全憂慮仍存,國內居民日常肉類消費結構有所調整,國內牛羊肉、禽類、水產品以及禽蛋類等蛋白替代品消費有所增加。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前三季度前三季度,禽蛋產量同比增長 5.5%,牛奶產量增2.5%;豬牛羊禽肉產量5508 萬噸,同比下降8.3%;其中禽肉、牛肉和羊肉產量分別為1539 萬噸、458萬噸和330萬噸,分別增長10.2%、3.2%和 2.3%,豬肉產量 3181 萬噸下降 17.2%。
二、家庭需求相對穩定
從豬肉消費支出分析,2019年3季度,豬肉支出佔生鮮消費支出的比重呈上升趨勢,目前升到23%,較2季度增加5個百分點;從消費量佔比分析,3季度,豬肉消費量佔生鮮消費量的5.3%,環比下降1.8個百分點。這說明,終端消費者願意以更高的消費支出來應對價格上漲。同樣也說明,在餐飲文化、人群結構、經紀結構沒有大變化的情況下,需求具有相對穩定性。
第四部分 我國生豬養殖企業生產情況
一、生豬養殖利潤分析
商品豬從出生到出欄銷售大約需要5個月,相繼經歷嬰兒豬、保育豬、仔豬、大豬等四階段;生豬養殖全過程主要分為三個階段:育苗、育仔和育肥;其中,育苗階段的養殖模式一般都是大規模的養殖企業通常自己控制祖代豬的種源,培育和繁殖優質父母代種豬;育仔和育肥這兩個階段是區分養殖企業經營模式的主要判斷依據。按照養殖階段分工不同,主要分為兩種養殖模式,一是專業育肥模式,即養殖企業從外部採購仔豬進行專業育肥;另一種是自繁自養模式,即養殖企業集中進行種豬的育種和擴繁、豬苗的培育、生豬育肥等全部生產過程。一般來說,專業育肥模式由於外購仔豬成本佔比較高,其養殖模式所帶來的利潤會低於自繁自養模式的養殖利潤。豬糧比價是衡量生豬養殖是否盈利的指標,通俗說就是生豬價格和作為生豬主要飼料的玉米價格的比值,生豬價格和玉米價格比值在5.72比1,生豬養殖基本處於盈虧平衡點。豬糧比越高,說明養殖利潤越好,反之則越差。但兩者比值過大或過小都不正常。
進入2019年後,上半年豬價大比例下調,豬糧比價開始高位回落,低點至5.48,下半年豬價觸底反彈,豬糧比回升至在7.5附近徘徊,自繁自養利潤年內創近年來新低-326.32元/頭,5月中旬以後隨著生豬價格回暖,養殖利潤底部回升,逐步扭虧為盈進入盈利通道,隨後受非洲豬瘟影響,豬價弱勢調整,當前自繁自養養殖利潤約95元每頭,而外購仔豬育肥利潤自年初回落以來,至5月中旬觸底頭均虧損365.33元,隨著豬價回暖,外購仔豬利潤在第三季度7月底轉虧為盈,當前專業育肥頭均盈利約133元左右。截至11月下旬,全國豬糧比價7.03,自繁自養利潤95元/頭,外購仔豬育肥利潤133元/頭,後期進入12月以及2019年1月隨著春節豬肉需求增加,豬價有望走高,受此提振,生豬養殖利潤或將進一步提升,但由於非洲豬瘟下的調運政策,國內生豬養殖利潤情況隨著豬價的區域性而呈現明顯的地域區別。
二、成本因素分析
一般來說,我們將養豬成本歸結為:仔豬購買成本、飼養成本和人工費用三類,其中飼養費用佔的比重最大,仔豬購買成本次之,人工費用相對比較少;仔豬購買成本是針對專業育肥模式下的養殖企業而言,對於飼養費用,也就是在生豬養殖過程中消耗的成本,在這其中飼料成本佔飼養中成本的60%以上。對於育肥生豬飼料配方中,能量飼料玉米佔比60%左右,蛋白類飼料佔比20%左右,所以從成本角度來看,飼料成本佔養殖成本的70%左右,而飼料成本中約60%是玉米。下面我們就成本佔比較高的飼料成本進行簡單分析。
先來看下玉米,根據國內外各大權威機構公布的中國玉米供需平衡表預測數據顯示,受到種植收益的驅使,2018/19年度玉米種植面積同比略增,不過國家的政策導向依舊是鼓勵種植大豆、調減玉米種植面積。2019/20年度玉米種植面積和產量預計將均有所下降,但終端消費需求回升跡象明顯,玉米深加工消費方面在政策的多方面驅動下存增長趨勢,非洲瘟豬疫情背景下生豬產能逐步回穩,2020年玉米市場的價格重心將會不斷上移。再看蛋白類飼料豆粕,2019年影響飼料界最大的事件非中美貿易摩擦的起承轉合,國內豆粕市場在在資金的推動下呈現 隨著豆粕期現貨價格紛紛升至年內高位,供需層面的新變化令各方開始重新評估豆粕價格的合理性。國內非洲豬瘟疫情爆發放緩,我國政府積極鼓勵養殖戶復養,隨著生豬產能恢復對遠期豆粕需求有利好影響。四季度預期到港的大豆數量在不斷降低,原來預估的供應缺口隨之放大,豆粕市場隨即進入調整行情,預計2020年豆粕走勢繼續受中美貿易政策影響,但整體價格重心將穩步上移。
第五部分 市場展望以及風險提示
2020年生豬產能有望逐步恢復,但商品代母豬高補高淘的特性決定了產能恢復的瓶頸,即整體存欄不斷在補欄、減產中交錯,受制於飼養密度下降的影響,預計整體產能很難恢復至疫情前水平,預計2020年上半年生豬市場價格維持高位水平,而下半年供應持續增加,價格有望出現調整,預計明年上半年出欄價格將於30元/公斤水平波動,下半年豬價有望調整至20元/公斤水平。
風險提示:
1、重大食品安全事件:食品安全直接關係到下遊消費端,若食品安全事件一旦發生,豬肉消費將會受到巨大衝擊,進而影響生豬價格
2、極端氣候災害導致農作物大規模減產進而推升飼料原料價格:玉米、豆粕作為生豬配合飼料的主要原料, 若出現自然災害影響農作物產量,飼料原料價格必定回升,進一步提升生豬價格。
3、宏觀經濟環境以及國家相關產業政策、進出口政策的調整,農產品收儲政策等均會對生豬價格產生直接或 者間接的影響。
第六部分 生豬期貨合約及基礎知識
一、生豬期貨合約
二、生豬市場基礎知識
生豬即生活著的豬,是對未宰殺的除種豬以外的家豬的統稱,生豬除以鮮肉供食用外,還適於加工成火腿、醃肉、香腸和肉鬆等製品。豬皮、豬鬃和豬腸也可作工業原料。豬血和豬骨可分別製成血粉和骨粉作飼料用。豬的內臟和腺體可以提制多種醫療藥品。其本身還是很好的實驗動物,國內外生豬品種達300多種。國外種豬主要為長白豬、大約克夏豬(大白豬)、杜洛克豬。國內種豬主要為寧鄉豬、太湖豬、香豬、東北民豬。
1、我國生豬品種的來歷
杜長大外三元豬為當代世界養殖業中最為優良的雜交組合,其後代抗逆性強,具有十分明顯的雜種優勢。我國規模養豬場養殖的生豬以外三元為主,以「杜長大」三元雜交商品豬為主的外三元商品豬佔據了我國生豬出欄量的80%以上,種豬群則主要依賴進口。所謂外三元豬,即由三個不同的品種雜交而來,而且祖代全部來自國外。一元豬中的長白豬和大白豬可以互為父系和母系,它們的最大優點是瘦肉率高,且其後代長大豬具有較強的繁殖能力;種豬杜洛克,被稱為萬能種豬,是全球應用最為廣泛的種豬,其主要優勢為增重快,飼料報酬高,瘦肉率高以及抗逆性比較強等。
2、生豬生長發育階段
一頭商品豬從出生到上市出欄需要6個月的時間(體重約110kg),其生長階段可分為哺乳期(3-4周)、保育期(6-8周)、生長育肥期三個階段。三個階段的生長體重分別為仔豬斷奶重7kg,保育下網重25kg,180日齡出欄重110kg。不同生產及飼養管理水平,各階段生豬體重均有差異。
商品豬對應的上遊為二元種豬長大豬,其中二元公豬全部閹割育肥出欄,二元母豬經生長、育成、選留作為後備豬進入繁殖序列。後備豬在體重達到120kg、生長日齡達到240d、發情次數達到兩次及以上開始進行配種,妊娠114天後分娩。「分娩—哺乳—保育—育肥—出欄」完成一個生長周期。在商品豬市場當中,我們經常被所謂的「豬周期」所困擾,這其實與豬的生理生長周期是密切相關的。二元母豬在240日齡配種,妊娠期114天,育肥出欄需6個月,約為18個月,就是1.5年。所以通常一輪完整的「豬周期」大致為3-4年。
3、生豬產業鏈
生豬的產業鏈可以分為上遊、中遊和下遊,上遊主要包括飼料、豬仔以及疫苗;中遊主要為養豬場的飼養成本以及防疫成本;下遊主要為屠宰和流通環節,豬的上中下遊產業鏈中,產值增加最大的階段為中遊的養殖環節,這一部分的增量主要來自於飼料成本,據估算飼料成本大約佔到養豬場總成本的64%左右;養豬場的其餘成本還包括人工折舊成本,仔豬成本以及藥物防疫成本。
4、我國生豬產業發展
(一)恢復發展時期(1949-1957年)各項畜牧業發展政策穩定,生豬實行「私養公助」的政策,生豬生產恢復到抗戰前水平。
(二)曲折發展時期(1958-1966年)前期即「大躍進時期」社會背景和政策不穩定,生豬發展政策是把私養的豬收歸集體,大辦「萬頭豬場」,加之農業減產,飼料奇缺,畜禽產量全面下降,供應十分緊張,再加上嚴重的自然災害,生豬生產遭到巨大破壞。後期即調整(1961-1966年)實行「公養與私養並舉,以私養為主」的政策,以養豬業為主的畜牧業又獲得迅速發展。
(三)緩慢發展時期(1967-1976年)文華大革命的發生,生豬飼養量大幅下降,使這個階段生豬生產發展非常緩慢。
(四)改革發展時期(1977-1985年)這一階段生豬生產各方面的政策都處於改革之中,生豬生產平穩發展;中央要求「大力發展畜牧業,提高畜牧業在農業的比重」,「繼續鼓勵社員家庭養豬養牛養羊,積極發展集體養豬養牛養羊」,極大提高了養殖戶的積極性,這一階段畜牧養殖業得到了迅速的發展。
(五)快速發展時期(1986-至今)利於生豬生產發展的社會環境和飼料糧保障以及開放的市場條件,生豬生產取得了快速發展以及巨大的成就。前三個時期是傳統養豬為主的階段,後兩個時期是由傳統向現代養豬的過渡階段。
附表——生豬相關證券概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