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和哲學負有多種永恆的責任,同時也是簡單的責任。——雨果(法)
文章分類|歷史奇聞
文章字數|1092字,閱讀約3分鐘
清亡後數十萬清軍去哪了?這支部隊撐到1992年,差點打下一片江山
中國近代史是一部屈辱無力的外交史,而作為中國最後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清朝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隨著1840年英國人用大炮打開了中國封閉的大門,清朝的統治開始慢慢走向衰落,但俗話說"百足之蟲,死而不僵"。
在清廷一些人的整治下,這個龐大的帝國繼續維持了幾十年,清朝統治者慈禧也有了更鐵的手段來維護自己的權威,但最終在辛亥革命後,清朝走到了盡頭。
但當時清政府還有龐大的軍隊,他們去了哪裡?我們可以先看清軍的人數。清軍入關的時候八旗軍加上蒙古的鐵騎,在20萬人左右,再加上明軍的改編,在50萬人的規模,這個數字到了後期並沒有太大的增加,乾隆時期清朝的兵馬大約有120萬軍隊,但是他們使得八旗的戰鬥力已經嚴重下降,很多八旗子弟享受著優厚的俸祿,平日裡,他開不了弓,騎不上馬,乾隆皇帝鎮壓大小和卓叛亂,以及鎮壓國內起義,更多的是依靠漢人作為綠色陣營的主力。
但到了道光皇帝年間,清廷在對外戰爭裡面屢戰屢敗,還需要賠償大量的銀子,為此軍隊進一步裁減,轉而對部隊更加精簡,到了甲午海戰,除去地方軍閥派系,清朝可以使用的人數為63萬人。甲午戰爭失敗後,清政府更加注重培養軍隊的素質和作戰能力,引進先進武器武裝新軍,但由於北洋大臣袁世凱在辛亥革命中的妥協,大部分清軍被編入北洋政府軍。
但一支屬於清軍和湘軍的隊伍,直到1987年才解散和支持。在鎮壓太平天國起義期間,湘軍一直是清朝的中流砥柱,但在天朝覆滅後,清廷擔心這支軍隊會對其統治地位構成威脅,便將他們分散到各地,其中一支就駐紮在香港的九龍城寨。儘管《南京條約》在鴉片戰爭後將香港割讓給英國,但九龍城寨(0.026平方公裡)仍在中國的管轄之下。作為對抗英國的橋頭堡,也被賦予了極其重要的戰略價值。清政府在此不斷擴建,使之成為戰略要塞。
雖然後來清英籤訂《北京條約》、《展拓香港界址》等不平等條約,軍隊得以生存,但清朝滅亡後,中華民國繼任政府無力在此施政,英國人也未能使九龍寨城的清軍臣服,所以長期堅持。成為當時香港最著名的三個地區。九龍寨城的無政府模式成為了附近犯罪分子的避風港,雖然清軍駐軍已經成為當地的警察和政府組織,當時在這裡發生的搶劫、販毒等實際活動,卻難以制止。
隨著二戰後政局的動蕩,大量難民湧入香港,留在這裡的清軍成為當地的治安管理者,他們的後代進一步對這一地區進行管理,直到1992年,港英政府增派警察,才迫使駐紮在這裡的清軍後代投降,從而取得了對九龍寨城的實際控制。
這裡是《玲秀那的紀實》,青山不改,綠水長流,咱們後會有期。
歷史家的任務在於區別真實的和虛假的,確定的和不確定的,以及可疑的和不能夠接受的。——歌德(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