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是一個人生存的基礎,作為生存手段和發展需要,人們通過勞動養活自己,創造財富,並在勞動中不斷提升和發展自我,在勞動中獲得愉悅感。勞動對人的意義重大,現實生活中人們要熱愛勞動,積極勞動,用自己的勞動創造美好未來。
一、勞動是人的存在方式和內在需要
勞動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一種生命活動、生產生活。和動物無意識的本能活動相比,自由有意識的活動是勞動的特質,人在一定的目的和計劃之下開展活動,具有自覺性、自主性和自為性。馬克思曾指出,人將自己的勞動變成自己意志和意識的對象。是有意識的活動把人和動物區別開來,人成為類存在物,有意識的存在物。從生活本身出發,勞動表現為生活的手段,在更高層次的需求方面,人應該在勞動中實現自我,發展自我。
人們通過自己自由有意識的勞動創造出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馬克思認為,人的勞動是為了生存,為了得到生活資料 ,但又不僅限於此,人在勞動中肯定了自己的個人生命,從而也就肯定了自己的個性特點。人們通過勞動產出的物質和精神產品滿足自己對美好生活的需要,通過需要的不斷滿足和不斷升級來強健身心,提高整體素質。勞動就是人們為了滿足自身需要的一種積極體現,是人的需要的現實出發點和手段,推動人類社會向前發展;人們在勞動過程中,即在改變客觀物質世界的過程中也在改變人自身,通過勞動不斷提升自我。生產勞動給每一個人提供全面發展和表現自己全部體力和腦力能力的機會,勞動是人完善自身、實現自我的途徑和方式;勞動是人全面發展的內在需要,當人類社會進入共產主義社會,隨著物質財富的極大豐富,勞動不僅是人的生存手段和發展手段,其本身已成為生活的第一需要。人需要在勞動中充分發揮自己的體力和腦力,從勞動中感受幸福和成就自我,勞動是實現自我價值的重要體現。
勞動者的自我實現是一個遞進的過程,首先在勞動過程中得到對自身勞動能力的肯定,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自我認可;繼而在勞動關係中受到社會尊重,體驗社會認可;最後在自我發展的需要中得到思想境界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向實現自由全面發展而邁進。
二、社會主義社會使人的自由自覺勞動成為現實
勞動作為人的自由自覺生命活動,並不是在任何社會制度中都可以實現。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建立在生產資料私有制下的僱傭勞動生產方式,勞動者和自己所生產的勞動產品相分離,勞動產品轉化為資本,演變為和勞動相對立、異己的存在。同時工人同自己的勞動過程、與他人的關係相異化,勞動僅僅是一種維持生存的手段。馬克思指出,勞動對於工人成為外在的東西,也就是說,不屬於他的本質。因此,他在自己的勞動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發揮自己的體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體受折磨、精神遭摧殘。卓別林主演的電影《黃金時代》就曾生動形象地演繹了勞動工人在工作過程中的痛苦,工人面對不斷運轉的流水線只能簡單重複進行既定動作,所有人的屬性都成為他痛苦的根源,在這裡,不存在自由自覺的勞動。而所有這些艱辛勞動和工作所得到的報酬也僅夠工人謀生而已。
在社會主義國家,社會主義制度保障了人們體面勞動並獲取自己勞動成果的基本權利,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從十三個方面闡述了我國的基本制度,從根本上提供確保勞動者權利、地位和作用的社會環境,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就基本經濟制度而言,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二是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三是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公有制保證了廣大人民是生產資料的所有者,保障了各種所有制主體依法平等使用資源要素、公開公平公正參與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的市場環境。在勞動過程中人們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共享勞動創造的成果。堅持多勞多得,著重保護勞動所得,增加勞動者特別是一線勞動者勞動報酬,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勞動、資本、土地、知識、技術、管理、數據等生產要素由市場評價貢獻、按貢獻決定報酬的機制。鼓勵勤勞致富,保護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調節過高收入,清理規範隱性收入,取締非法收入。
堅持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堅持黨的領導制度體系,堅持人民當家作主制度,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這些制度體系共同保障了勞動者的「體面勞動」,即勞動者有保障自身人格尊嚴的權利,有獲得體面的勞動環境和勞動機會的權利,有獲得自己勞動成果的權利。
三、新時代勞動者要發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
馬克思曾說,如果勞動的目的只是為了增加財富,那麼他是有害的,財富、名利和榮譽都不是勞動者勞動的最終目的。作為新時代的勞動者,樂於奉獻是應有的優秀品質,內在包含著維護國家利益和創造幸福生活的多重含義。
新時代的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是反映社會主義勞動者意願、符合社會和時代發展需要的精神品格。「幸福感」和「獲得感」來源於勞動過程的付出與勞動結果的獲得。通過勞動贏得尊重、自信和成就感,在參與社會主義勞動的過程中既創造滿足生活需要的物質財富,也升華了個人精神境界。樹立以勞動為榮的思想,提升自己的勞動熱情、勞動質量和勞動數量,在創造財富的勞動中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實現生存手段和發展需要的辯證統一。積極回應時代發展所需,不斷拓展和提高知識勞動、創新勞動、數字勞動等新型勞動的內涵,將創新理念貫徹落實到每一勞動內容和形式中,推動生產力的發展。在生產實踐中,積極倡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勞動理念,敬畏自然、保護自然,以合理勞動和可持續發展作為開展生產勞動所要遵循的原則,保持人和自然的良性互動與動態平衡。增強危機意識,面對重大突發事件,能夠快速響應,採取有效措施保障生產順利進行。
新時代的美好生活是屬於每一個人的,實現對美好生活的追求需要每一個社會主義勞動者埋頭苦幹、頑強拼搏。在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指引和號召下,社會主義勞動者們將以無限的勞動熱情和創造力,提升社會整體生產力、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在新時代實現更平衡更充分的發展。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在中國的百年傳播、發展創新研究」(18BKS032) 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西安建築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