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晚,歷經3個月的《我是歌手》落下帷幕,內地組合羽泉擊敗其他六位實力強勁的歌手,獲得「歌王」稱號。當晚的總決賽可謂是眾星雲集,除參賽的各位實力唱將外,周華健、黃貫中、等也紛紛現場獻唱。圖為林志炫版的《浮誇》別有風情。湖南衛視供圖
中新網4月15日電 從《中國好聲音》到《我是歌手》,以及現在的跳水節目,越來越多的臺灣觀眾被大陸的節目吸引過去,臺灣《旺報》13日刊載文章指出,因為網絡傳播科技的改變,透過網絡平臺,臺灣人正和全球華人同步收看大陸節目。
全文摘編如下:
春假尾聲,大陸兩大明星跳水節目陸續播出第一集。浙江衛視《中國星跳躍》PK江蘇衛視《星跳水立方》。從節目流暢度、節目氣氛、攝影機運動、配樂後制等來看,江蘇衛視的《星跳水立方》可說是大獲全勝!
水立方的節目策劃完整,賽前練習的跟拍訪問,對比明星選手一躍而下的成果。從懼高到克服勇於一跳,就是最好的收視特效藥。用心剪輯出感人的練習畫面,絕對是引人入勝的關鍵。但我很喜歡星跳躍節目尾聲的訪問與回顧,這些屬於幕後花絮、選手心聲,才是吸引觀眾的賣點。
兩節目的跳水選手都有幾位搞笑咖,能為節目緊張的競賽感中,點綴些微搞笑功夫,用以緩和氣氛,是很巧妙的安排。水立方節目中,刻意強化藝人勇於挑戰自我,直接而明白!反觀星跳躍,為公益而跳的目的,似乎有點牽強,不過也是另一種節目安排的形式。
星跳躍的女主持人伊一,在相聲老師牛群跳水上岸後,激動地坐地訪問、擔心,似乎有些作假。當觀眾認為矯情不真的時候,就是轉動遙控器的時刻。而水立方的主持人則中規中矩,但也許因為節目形式太突出,以團體競賽拉高比賽強度,讓觀眾期待與緊張,主持人的角色就略顯不重要。
從《中國好聲音》到《我是歌手》,以及現在的兩個跳水節目,大陸近年來陸續購買國外節目版權,利用贊助廠商的冠名贊助,從節目核心到製作經費,萬夫莫敵的氣勢,相對為電視臺帶來很高的收益,值得臺灣節目仿效。當然廣告相關法規有待鬆綁,才有機會讓廣告主願意花大錢投資。又或者從另一個角度看,臺灣的綜藝節目到底還在暗地裡抄襲,或是比其它製作節目的人才更有創意?值得我們繼續期待。
在臺灣,因網絡傳播科技的改變,透過網絡平臺,我能夠觀看江蘇衛視、浙江衛視的節目,節目製作的目標群眾儼然已是全球華人,我們正和全球華人同步收看。
現在大陸各個當紅節目的要角幾乎都可以看見臺灣藝人的身影,他們的一舉一動臺灣媒體都會大肆報導,也能牽動臺灣觀眾。可以預見,接下來的日子裡,臺灣藝人在大陸節目中的表現,絕對還能繼續成為新聞每天追逐的焦點、專題。
試著關心大陸火紅的電視節目,豐富自己的觀看經驗,從臺灣到大陸,甚至是全球華人。(李冠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