璧山 發力科創之城 加速科技創新開放型創新生態加快形成

2020-12-16 重慶市人民政府

產城融合 攝\陳亮

雲巴

國家新型工業化示範基地 攝/陳亮

璧山國家高新區內廠房林立 攝/曾清龍

重慶高新技術產業研究院

璧山發力智能製造和信息技術等主導產業 攝/曾清龍

重慶熱谷機器人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工人組裝機械手臂 攝/曾清龍

工人在藍黛6AT變速器生產線上忙碌 攝/曾清龍

9個月時間,對於一座城市意味著什麼?

今年3月17日,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四川重慶黨政聯席會議第一次會議順利召開,市委、市政府作出「儘快把戰略要求轉化為戰略行動,加快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決策部署。

自此以來,從大學城(璧山)雙創生態社區首期10萬平方米投用,到西部(重慶)科技創新小鎮、重慶產教融合生態區(大學城西區)、西部(國際)數字經濟產業生態區相繼動工開建;從重慶高新技術產業研究院成功孵化10家科技企業,到重慶康佳光電技術研究院完成近600項有效專利提案;從比亞迪首款「刀片電池」量產,到全球「雲巴」線首發……不到9個月時間,一批標誌性科技成果競相湧現,一批科技創新平臺迅速集聚,璧山開放型創新生態加快形成,科技創新之城建設取得重要的階段性成果。

如今走進璧山,一幅高質量發展的畫卷正全面鋪展開,面對新時代發展要求,璧山已奔跑在路上。

以平臺建設提升「策源力」

創新創業平臺不斷夯實

6月5日,比亞迪推出的「黑科技」刀片電池在重慶璧山正式亮相發布。

在今年的全國科技創新浪潮中,這樣的璧山「高光時刻」頻頻出現:全球首發「雲巴」線、全球首創3.25英寸MicroLED顯示屏、柔性薄膜等多項重大科技成果上,璧山都做出了重要貢獻。

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沒有捷徑。據璧山區科技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瞄準全球前沿、補短板拉長板,璧山通過建好3種不同類型的科技創新平臺,從科技成果轉化、創新創業服務、技術創新研發三個方向同時發力,傾力打造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區。

築牢「最先一公裡」地基。以強化技術創新為目標,璧山著力提升創新策源力,今年以來實現新增市級研發平臺8個、區級研發機構6個,新增新型研發機構5家,區級及以上研發機構達到172個;培育了力合清創、璧山創智工場、璧山高新區新型電子信息孵化園3個平臺申報市級孵化器,擁有市級及以上眾創空間、孵化器8個。

廣拓「最後一公裡」空間。聚焦培育「芯屏器核網」全產業鏈,圍繞關鍵核心技術和多領域,創新的種子在這裡發芽、壯大——今年以來,璧山高新技術產業研究院發揮科技改革試驗田作用,探索了一條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新路徑,引入柔性薄膜、中創鼎新EPET等科技項目,成功孵化了平創半導體等10家新科技企業,獲取意向訂單超1億元,實現在孵項目36個;重慶康佳光電技術研究院建成投入使用,已匯集行業專家300餘人,完成近600項有效專利提案;重慶大學璧山先進技術研究院在璧山註冊登記類事業單位,吸引30餘個科研團隊落戶……

如今的璧山,各個平臺正實現著各有所長、各有所成。截至2020年底,預計全區全社會研發投入佔GDP比例達2.85%;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11件,年均增長實現14.5%。

以深化改革點燃「新引擎」

創新創業環境不斷優化

制度創新是支撐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牛鼻子」。今年以來,除了創新創業平臺的不斷夯實,璧山還著力破除制約創新發展的機制障礙,放體制、聚人才、謀布局、優環境。

體制機制上,核心是「放」,政策支持力度不斷加大。今年以來,璧山區委、區政府下發了《關於大力推動科技創新的意見》,制定出臺了《璧山區鼓勵科技創新二十五條政策(試行)》,開展了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政策宣傳培訓集中活動5次,發放政策資料上千冊,累計約2000人次參與。

人才政策上,關鍵是「聚」,市區聯動效應加強。今年以來,璧山與市科技局召開2020年科技工作會商會議,在人才團隊「一企一策」支持、合作組建高新技術股權投資基金、大型孵化器建設、共同舉辦西部(重慶)科學城雙高賽等方面取得積極進展;組織12家企業申報重慶英才——創新創業領軍人才項目,引進10名博士研究生和100餘名碩士研究生,讓有作為、有貢獻的科研人員實現「名利雙收」。

前瞻布局上,重點是「謀」,把握創新主戰場。據璧山區發改委相關負責人介紹,按照區委、區政府部署,璧山產業轉型堅持突出重點,加快建設規模體量大、成長性高、引領性強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在現代工業、現代服務業、大健康產業等重點領域,全力以赴、做大做強。

營商環境上,抓手在「優」,對標最高最好。今年以來,璧山加大「企業『吹哨』、部門『報到』」互動機制推進力度、搭建「企業之家」交流新平臺,在發揮企業幫扶「資金池」效用、對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實施行政執法「零檢日行動」等方面做出探索和嘗試,鬆綁企業的創新壓力,讓營商環境和科技創新形成良性互動。

如今的璧山,種種措施讓這裡創新創業環境為之一新,企業創新顯露精彩。截至2020年底,全區新培育入庫科技型企業333家,累計達到822家,新培育154家科技型企業申報高新技術企業,有效期內高新技術企業預計超過220家。

以開放協同打造「強磁場」

創新創業引力不斷增強

作為重慶「西擴」第一站、西部(重慶)科學城「一核四片」中的「一片」,近年來璧山已成功獲批「科技部科技服務業試點單位」、成功創建國家智慧財產權試點城區,國家農業科技園通過驗收,璧山高新區快速發展,在國家級高新區排位上升35位……正逐漸成為我市科創資源高度集聚的地方,成為吸引創新的重要引力。

「2020年對於我們來說,最重要的選擇就是走出高校,落戶璧山。」重慶鼎旺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重慶文理學院教授李璐說,璧山對科技環境生態的重視,讓他和他的團隊將這裡作為柔性光電膜科研成果轉換的的重要陣地,如今同他一樣來自全市各大高校的科研團隊還有。

籌劃在全市範圍產教研的合作,璧山已設立了重慶高新技術產業研究院等一大批轉化平臺,啟動建設了重慶產教融合生態區(大學城西區),聯合77家骨幹企業組建璧山區企業科技創新聯盟……

除此之外,璧山的開放式創新,不但對內開放,也對外開放,讓創新的「朋友圈」可以在更大範圍內集聚、配置創新資源和要素。

伴隨著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立足成渝地區協同科技創新,璧山按下了「加速鍵」。

政府搭臺,市場主導,企業唱戲。今年以來,從璧山高新區與四川廣安比亞迪雲軌西南生產基地圍繞補鏈強鏈,共同做強做大雲巴項目展開合作,到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科技創新聯盟正式落戶,從引進四川新尚集團「新創智谷項目」、新希望集團「數字科創園項目」、希望教育集團「高職院校項目」、天立教育集團「K12教育和高職院校項目」等項目,到引進國科量子打造量子保密通信網絡「成渝幹線」……璧山正打造集聚成渝創新資源的「強磁場」、創新成果的「原產地」。

如今的璧山,不斷的嘗試正讓合作共生、協同共進成為現實。

「站上新的臺階,璧山將以更大的決心和力度抓住關鍵環節,聚力突破、加速前進,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高質量發展和國家創新驅動戰略的貫徹實施作出更大貢獻。」璧山區相關負責人表示。

連結

什麼是「1+3+N」科創體系?

「1」即打造大學城創新生態區,藉助重慶大學城創新資源,以西部(重慶)科技創新小鎮、重慶產教融合生態區、大學城創新生態社區為載體,構建文化生態、人才生態、研發生態、產業生態、金融生態五個生態」,創建科技創新聯盟,推動跨界融合、協同創新,形成引領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升級、引領人才集聚的創新生態。

「3」即建好3種不同類型的科技創新平臺,通過建好以重慶高新技術產業研究院為代表的科技成果產業化平臺,以重慶康佳光電技術研究院、比亞迪動力電池研究院為代表的專業技術平臺,以重慶大學璧山先進技術研究院為代表的「政產學研」融合平臺,實現從原始創新、基礎研究、成果孵化三個方向同時發力,打造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區。

「N」即推動若干企業自主創新。通過大力實施「企業成長計劃」,建設數字工廠、數字車間,用智能化為產業賦能,推動企業轉型升級;採取「後補助」等資助方式扶持創新活動;鼓勵民營企業建立研發機構等方式實現企業創新出彩。

相關焦點

  • 重慶璧山:傾力打造「1+3+N」創新體系 營造科技創新生態「小氣候」
    璧山高新區作為全區工業經濟的「頂梁柱」,是全區地區生產總值、稅收最重要的來源。如何搶抓重大戰略機遇集中期,傾力打造「1+3+N」的創新體系,營造科技創新生態「小氣候」,加快建設科技璧山、創新璧山,推進西部(重慶)科學城(璧山)建設?璧山報邀請到璧山高新區管委會常務副主任劉志鳴進行探討。
  • 璧山順大勢:打造創新「矽谷」引領重慶高質量發展
    熊浩/攝按照璧山區委十四屆九次全會部署,西部(重慶)科學城璧山片區由北向南依託黛山大道作為發展主軸,輻射串聯璧城、璧泉、青槓、來鳳、丁家等鎮街,形成「一廊四組團」的空間格局。具體而言,「一廊」即依託黛山大道形成科創走廊;「四組團」即科技創新小鎮組團、璧泉組團、青槓—來鳳組團和丁家組團。
  • 重慶璧山:以科技創新聚產業聚財力聚人氣
    近年來,璧山高舉創新旗幟,把創新作為自身發展的內生動力,組建了重慶高新技術產業研究院,成立了璧山發展研究院、重慶大學璧山先進技術研究院、重慶康佳光電技術研究院等獨立法人研發機構6個,高新技術企業產值佔比達到45%。通過培育高新技術產業集群,加速科研成果轉移轉化,璧山以科技創新聚產業聚財力聚人氣,打造了創新驅動新「引擎」。
  • 向上突圍:廣東加速邁向科技創新強省
    向上突圍:廣東加速邁向科技創新強省東西南北中,創新到廣東。活力大灣區,科創當引擎。回顧2019年廣東經濟社會發展,「向上突圍」「創新驅動」依舊是關鍵詞。而2月發布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又賦予廣東創新新的時代內涵,粵港澳協同創新被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蹄疾步穩,奮發有為。一年來,圍繞補短板、建生態、促協同,廣東同步紮實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科技創新強省建設,南粵大地,灣區內外,創新要素加速流動,更加創新的姿態正不斷湧現。
  • 璧山創新引領發展 智造改變未來
    近年來,璧山以生成高新技術產業集群為主攻方向,加快建設科技璧山、創新璧山,著力提升科技原創能力和高新技術產業化水平,奮力推進西部(重慶)科學城建設。以科技創新為引領,「智」造力正在成為支撐璧山產業發展的強力引擎。
  • 重慶璧山:小城講述創新故事
    而與它一山之隔的大學城,擁有40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每年申報的科研成果,數以千計。「山那邊的大學城,部分科研成果尚未轉化落地。山這邊的璧山,企業家卻苦於找不到技術供給。該區出臺《關於大力推動科技創新的意見》《關於深入開發應用場景加快發展場景經濟的意見》等系列文件,拿出鼓勵科技創新25條「硬核」舉措,堅持把科技創新作為璧山高質量發展的「最硬一招」,打造發展「新引擎」。璧山區提出,構建價值、利益、科技、金融、人才「五大鏈條」,激發創新創業活力,實現從「金點子」到「金蛋」全鏈條式發展。
  • 打造最具活力的創新生態系統!範銳平在成都市科技創新大會發表主旨...
    今天,我們線上線下互動、「政產學研用投」協同,召開科技創新大會,推出中國西部(成都)科學城戰略規劃,發布成都加強科技創新能力建設「18條」和人才新政「2.0版」,與社會各界共話成都科技創新、轉型升級的突圍之路,共謀西部科學城協同協作、共建共享的發展之道,以實際行動堅定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打造面向未來的創新載體、營造最具活力的創新生態,加快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城市。
  • 重慶璧山:下好科技創新「先手棋」 跑出高質量發展「加速度」
    中國網11月30日訊 從黨的十八大提出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到黨的十九大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再到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加快建設科技強國,科技創新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和引領作用日益增強。璧山地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重要節點位置,是主城都市區的「迎客廳」。近年來,璧山區以科技成果產業化為突破口,加快構建「1+3+N」科技創新體系。經過幾年的深耕,傳統產業煥發新生機,新興產業高歌猛進,科技創新已漸成璧山新名片。
  • 松山湖科學城:灣區創新之城加速崛起
    不久前,東莞市委全會審議通過《關於加快推進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松山湖科學城)建設的若干意見》,舉全市之力為松山湖科學城建設按下「加速鍵」。重大活動落地舉辦、重大項目加速推進、高水平人才四方匯聚,折射出松山湖科學城建設正迎來「大提速」。通過構建從原始創新到產業轉化的全鏈條創新體系,一座灣區創新之城正加速崛起。
  • 打造最具活力的創新生態系統!範銳平在成都市科技創新大會發表主旨...
    今天,我們線上線下互動、「政產學研用投」協同,召開科技創新大會,推出中國西部(成都)科學城戰略規劃,發布成都加強科技創新能力建設「18條」和人才新政「2.0版」,與社會各界共話成都科技創新、轉型升級的突圍之路,共謀西部科學城協同協作、共建共享的發展之道,以實際行動堅定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打造面向未來的創新載體、營造最具活力的創新生態,加快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城市。
  • 西部(重慶)科學城(璧山)吹響建設號角
    10月12日,隨著大學城(璧山)雙創生態社區投用以及璧山區科技創新大會暨西部(重慶)科學城(璧山)建設動員大會的召開,西部(重慶)科學城(璧山)建設全面吹響號角。按照西部(重慶)科學城規劃和璧山區大力推動科技創新的實施意見,西部(重慶)科學城璧山片區由北向南依託黛山大道,輻射串聯璧城、璧泉、青槓、來鳳、丁家等鎮街,形成「一廊四組團」規模。
  • 璧山:小城講述創新故事
    由於創新能力匱乏,近幾年,璧山的製鞋、汽摩配套等傳統產業發展步伐明顯放緩,對區域經濟的貢獻度越來越小。不管是提振傳統產業,還是培育新興產業,關鍵都要靠創新。創新的三大支撐,排在首位的,是技術供給。小城璧山,沒有高校和科研院所,缺乏技術供給。而與它一山之隔的大學城,擁有40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每年申報的科研成果,數以千計。
  • 璧山出臺25條政策鼓勵科技創新
    原標題:璧山出臺25條政策鼓勵科技創新申報者最高可獲1000萬元獎勵重慶日報訊 (記者 左黎韻)12月17日,重慶日報記者從市政府新聞發布會上獲悉,璧山區出臺鼓勵科技創新25條政策,涉及創新生態、創新資源、創新能力、科技成果轉化等多個方面,申報者最高可獲1000萬元獎勵。
  • 以科技創新作支撐,加快建設新興科創名城!焦作市舉行「五年大學習...
    ~2020年)》《加快焦作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發展的實施意見》《加快新興科創名城的意見》《加快建設科技產業綜合體的意見》,以及《焦作市院(校)地科技合作專項行動方案(2020~2025年)》等眾多政策性文件鼓勵支持科技創新。
  • 綠島中心金融街,創新為璧山賦能聚力高質發展
    :「舉全市之力、集全市之智高起點高標準規劃建設中國西部(重慶)科學城,不斷增強協同創新發展能力,加快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圖來源璧山發布一」新「發展向科技創新戰略邁進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進一步搶抓機遇、開拓創新,加快建設科技璧山、創新璧山,在推進西部(重慶
  • 璧山打造科技創新「一輪明月」「滿天繁星」
    12月17日,市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行「科技璧山 創新璧山」新聞發布會。重慶璧山區人民政府區長秦文敏介紹了璧山區全力推動科技璧山、創新璧山建設的情況。目前,璧山區正全力推動Micro LED和前瞻性光電科技研究,並著力促進重慶康佳光電技術研究院與重慶大學、重慶郵電大學全面融合,共同開展光電技術基礎性研究。布局「滿天繁星」打造30萬平方米大學城(璧山)雙創生態社區與此同時,璧山區積極搭建孵化轉化平臺,布局科技創新「滿天繁星」。
  • 點燃科技創新引擎 匯聚產業發展動能 南昌加快科技創新平臺建設...
    芯誠微電子有限公司生產車間  在全面推進「五城」建設的號角聲中,我市科學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進一步加大「六穩」「六保」工作力度,堅持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高質量發展,奮力打造創新之城、實力之城,努力推動經濟運行平穩向好、發展動力持續增強。
  • 重慶璧山:以城聚才 以才興產 接連引進比亞迪、康佳兩大行業巨頭
    目前,璧山正在發力智能製造和信息技術等主導產業,康佳半導體光電項目的入駐讓璧山在智能製造產業方面又添一「生力軍」。不僅如此,康佳半導體光電項目未來還將帶動半導體產業相關企業的入駐,使璧山成為重慶繼西永、兩江新區水土之後,又一大半導體生產基地,力爭形成千億級產業規模。事實上,這不是行業巨頭第一次青睞璧山。
  • 創新「智核」來了!太湖灣科創城啟動建設
    一城 太湖灣科創城,位於運河以西,以新吳區高浪路、具區路、華誼路圍繞的區域為主,是太湖灣科技創新帶(無錫高新區)的「智核」,是引領區域發展的創新策源地,是實現產業化的源頭支撐。
  • 松山湖科學城:灣區創新之城加速崛起
    南方網訊 不久前,東莞市委全會審議通過《關於加快推進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松山湖科學城)建設的若干意見》,舉全市之力為松山湖科學城建設按下「加速鍵」。  重大活動落地舉辦、重大項目加速推進、高水平人才四方匯聚,折射出松山湖科學城建設正迎來「大提速」。通過構建從原始創新到產業轉化的全鏈條創新體系,一座灣區創新之城正加速崛起。  大科學裝置群  支持灣區發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