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城融合 攝\陳亮
雲巴
國家新型工業化示範基地 攝/陳亮
璧山國家高新區內廠房林立 攝/曾清龍
重慶高新技術產業研究院
璧山發力智能製造和信息技術等主導產業 攝/曾清龍
重慶熱谷機器人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工人組裝機械手臂 攝/曾清龍
工人在藍黛6AT變速器生產線上忙碌 攝/曾清龍
9個月時間,對於一座城市意味著什麼?
今年3月17日,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四川重慶黨政聯席會議第一次會議順利召開,市委、市政府作出「儘快把戰略要求轉化為戰略行動,加快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決策部署。
自此以來,從大學城(璧山)雙創生態社區首期10萬平方米投用,到西部(重慶)科技創新小鎮、重慶產教融合生態區(大學城西區)、西部(國際)數字經濟產業生態區相繼動工開建;從重慶高新技術產業研究院成功孵化10家科技企業,到重慶康佳光電技術研究院完成近600項有效專利提案;從比亞迪首款「刀片電池」量產,到全球「雲巴」線首發……不到9個月時間,一批標誌性科技成果競相湧現,一批科技創新平臺迅速集聚,璧山開放型創新生態加快形成,科技創新之城建設取得重要的階段性成果。
如今走進璧山,一幅高質量發展的畫卷正全面鋪展開,面對新時代發展要求,璧山已奔跑在路上。
以平臺建設提升「策源力」
創新創業平臺不斷夯實
6月5日,比亞迪推出的「黑科技」刀片電池在重慶璧山正式亮相發布。
在今年的全國科技創新浪潮中,這樣的璧山「高光時刻」頻頻出現:全球首發「雲巴」線、全球首創3.25英寸MicroLED顯示屏、柔性薄膜等多項重大科技成果上,璧山都做出了重要貢獻。
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沒有捷徑。據璧山區科技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瞄準全球前沿、補短板拉長板,璧山通過建好3種不同類型的科技創新平臺,從科技成果轉化、創新創業服務、技術創新研發三個方向同時發力,傾力打造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區。
築牢「最先一公裡」地基。以強化技術創新為目標,璧山著力提升創新策源力,今年以來實現新增市級研發平臺8個、區級研發機構6個,新增新型研發機構5家,區級及以上研發機構達到172個;培育了力合清創、璧山創智工場、璧山高新區新型電子信息孵化園3個平臺申報市級孵化器,擁有市級及以上眾創空間、孵化器8個。
廣拓「最後一公裡」空間。聚焦培育「芯屏器核網」全產業鏈,圍繞關鍵核心技術和多領域,創新的種子在這裡發芽、壯大——今年以來,璧山高新技術產業研究院發揮科技改革試驗田作用,探索了一條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新路徑,引入柔性薄膜、中創鼎新EPET等科技項目,成功孵化了平創半導體等10家新科技企業,獲取意向訂單超1億元,實現在孵項目36個;重慶康佳光電技術研究院建成投入使用,已匯集行業專家300餘人,完成近600項有效專利提案;重慶大學璧山先進技術研究院在璧山註冊登記類事業單位,吸引30餘個科研團隊落戶……
如今的璧山,各個平臺正實現著各有所長、各有所成。截至2020年底,預計全區全社會研發投入佔GDP比例達2.85%;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11件,年均增長實現14.5%。
以深化改革點燃「新引擎」
創新創業環境不斷優化
制度創新是支撐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牛鼻子」。今年以來,除了創新創業平臺的不斷夯實,璧山還著力破除制約創新發展的機制障礙,放體制、聚人才、謀布局、優環境。
體制機制上,核心是「放」,政策支持力度不斷加大。今年以來,璧山區委、區政府下發了《關於大力推動科技創新的意見》,制定出臺了《璧山區鼓勵科技創新二十五條政策(試行)》,開展了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政策宣傳培訓集中活動5次,發放政策資料上千冊,累計約2000人次參與。
人才政策上,關鍵是「聚」,市區聯動效應加強。今年以來,璧山與市科技局召開2020年科技工作會商會議,在人才團隊「一企一策」支持、合作組建高新技術股權投資基金、大型孵化器建設、共同舉辦西部(重慶)科學城雙高賽等方面取得積極進展;組織12家企業申報重慶英才——創新創業領軍人才項目,引進10名博士研究生和100餘名碩士研究生,讓有作為、有貢獻的科研人員實現「名利雙收」。
前瞻布局上,重點是「謀」,把握創新主戰場。據璧山區發改委相關負責人介紹,按照區委、區政府部署,璧山產業轉型堅持突出重點,加快建設規模體量大、成長性高、引領性強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在現代工業、現代服務業、大健康產業等重點領域,全力以赴、做大做強。
營商環境上,抓手在「優」,對標最高最好。今年以來,璧山加大「企業『吹哨』、部門『報到』」互動機制推進力度、搭建「企業之家」交流新平臺,在發揮企業幫扶「資金池」效用、對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實施行政執法「零檢日行動」等方面做出探索和嘗試,鬆綁企業的創新壓力,讓營商環境和科技創新形成良性互動。
如今的璧山,種種措施讓這裡創新創業環境為之一新,企業創新顯露精彩。截至2020年底,全區新培育入庫科技型企業333家,累計達到822家,新培育154家科技型企業申報高新技術企業,有效期內高新技術企業預計超過220家。
以開放協同打造「強磁場」
創新創業引力不斷增強
作為重慶「西擴」第一站、西部(重慶)科學城「一核四片」中的「一片」,近年來璧山已成功獲批「科技部科技服務業試點單位」、成功創建國家智慧財產權試點城區,國家農業科技園通過驗收,璧山高新區快速發展,在國家級高新區排位上升35位……正逐漸成為我市科創資源高度集聚的地方,成為吸引創新的重要引力。
「2020年對於我們來說,最重要的選擇就是走出高校,落戶璧山。」重慶鼎旺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重慶文理學院教授李璐說,璧山對科技環境生態的重視,讓他和他的團隊將這裡作為柔性光電膜科研成果轉換的的重要陣地,如今同他一樣來自全市各大高校的科研團隊還有。
籌劃在全市範圍產教研的合作,璧山已設立了重慶高新技術產業研究院等一大批轉化平臺,啟動建設了重慶產教融合生態區(大學城西區),聯合77家骨幹企業組建璧山區企業科技創新聯盟……
除此之外,璧山的開放式創新,不但對內開放,也對外開放,讓創新的「朋友圈」可以在更大範圍內集聚、配置創新資源和要素。
伴隨著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立足成渝地區協同科技創新,璧山按下了「加速鍵」。
政府搭臺,市場主導,企業唱戲。今年以來,從璧山高新區與四川廣安比亞迪雲軌西南生產基地圍繞補鏈強鏈,共同做強做大雲巴項目展開合作,到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科技創新聯盟正式落戶,從引進四川新尚集團「新創智谷項目」、新希望集團「數字科創園項目」、希望教育集團「高職院校項目」、天立教育集團「K12教育和高職院校項目」等項目,到引進國科量子打造量子保密通信網絡「成渝幹線」……璧山正打造集聚成渝創新資源的「強磁場」、創新成果的「原產地」。
如今的璧山,不斷的嘗試正讓合作共生、協同共進成為現實。
「站上新的臺階,璧山將以更大的決心和力度抓住關鍵環節,聚力突破、加速前進,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高質量發展和國家創新驅動戰略的貫徹實施作出更大貢獻。」璧山區相關負責人表示。
連結
什麼是「1+3+N」科創體系?
「1」即打造大學城創新生態區,藉助重慶大學城創新資源,以西部(重慶)科技創新小鎮、重慶產教融合生態區、大學城創新生態社區為載體,構建文化生態、人才生態、研發生態、產業生態、金融生態五個生態」,創建科技創新聯盟,推動跨界融合、協同創新,形成引領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升級、引領人才集聚的創新生態。
「3」即建好3種不同類型的科技創新平臺,通過建好以重慶高新技術產業研究院為代表的科技成果產業化平臺,以重慶康佳光電技術研究院、比亞迪動力電池研究院為代表的專業技術平臺,以重慶大學璧山先進技術研究院為代表的「政產學研」融合平臺,實現從原始創新、基礎研究、成果孵化三個方向同時發力,打造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區。
「N」即推動若干企業自主創新。通過大力實施「企業成長計劃」,建設數字工廠、數字車間,用智能化為產業賦能,推動企業轉型升級;採取「後補助」等資助方式扶持創新活動;鼓勵民營企業建立研發機構等方式實現企業創新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