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福布斯》網站撰文稱,中國的航空體系是蘇聯一手締造的,中國自建國開始,就一直使用著蘇系戰機。當時,蘇聯米格設計局研發的米格15、米格17和米格19在中國空軍中廣受歡迎。解放軍殲5、殲6、殲7等機型都有著蘇系戰機的影子。但是隨著蘇聯的解體,俄羅斯航空工業發展進入了「低潮期」,不少航空工業被劃歸給了其他前蘇聯成員國,加上俄羅斯自身設計人才的流失,使得俄羅斯現階段幾乎所有的戰機方案都是蘇聯時代遺留下來的。
以T-50/蘇57為例,都是在蘇聯時代完成了基本設計,然後在解體後誕生的新機型,雖然有著蘇聯遺留下來的牢固基礎,但是時代在改變,蘇聯時期的技術到現在已經或多或少地顯得落後,尤其是戰術定位難以適應當下的戰爭格局。以蘇-57為例,蘇聯時代的定位是「前線截擊」,這就使得它自身的定位就不是一款多用途機型,側重空優和快速攔截才是它的真實定位。
然而現代空戰的發展已經開拓到了超視距,中美都在尋求一種將對方戰機直接摧毀在地面的能力,為此一系列先進的偵查監測和打擊系統便進入了發展階段,遺憾的是蘇聯在這方面遺留的技術並不多,加上蘇聯和俄羅斯在這方面都存在著明顯的缺陷,使得這方面成為俄羅斯戰機最大掣肘不足。俄羅斯空軍希望的是未來的戰機仍像過去那樣雙方戰機升空然後再廝殺,這顯然是不太可能的事情了。
而為了對比中俄兩國空軍現階段發展的優缺點,《福布斯》網站以殲20和蘇57為例,比較了雙方的優缺點,這家美國媒體的觀點是中國殲20戰機在很多方面都已經超越了俄羅斯的蘇57,其核心的5點優勢現階段俄羅斯是無法完成的。像複合材料技術、有源相控陣雷達、超視距空空飛彈、戰機隱身技術以及更強的精確打擊武器都彰顯著現如今中國所掌握的技術以及今非昔比,而俄羅斯要想在這些關鍵技術追趕上中國,難度也是相當大的。要知道,這5點優勢中,有不少甚至連美國都難以企及,比如說射程200千米級的霹靂15空空飛彈,該飛彈是現階段世界上最成熟的超遠程空空飛彈,射程高,速度快。俄羅斯雖然也研發了射程超過300千米的超遠程空空飛彈,而且還給1米格31截擊機試用了一批,但這些飛彈能否在超越自身引導能力的基礎上進行精準打擊目標,還是個未知數。
除了以上信息外,美國媒體還著重講到了中國採購俄制發動機的問題,美國媒體的觀點是目前中國渦扇10B發動機的產量還沒有上升,渦扇15發動機還沒有成熟,在龐大的戰機需求面前,中國還將繼續使用俄制發動機過渡。目前中國已經停止了對俄制AL-31系列發動機的採購工作,除了倉庫庫存了一批之外,其他都已經投入使用,而一些先進的四代半戰機和五代機則優先安裝國產的渦扇10B發動機,該發動機的推力超過了俄制發動機,但是考慮到投產不久,產量還無法滿足需求,所以暫時無法成為解放軍航空兵的中流砥柱。
然而俄制發動機在解放軍中消失只是個時間問題,產量一旦提高,庫存一旦耗空,俄制發動機就再也沒有了繼續存在的價值,航空發動機並不像一般的工業產品那樣可以通過機械化流水線的方式源源不斷的生產,相反的,它在很多核心部位都需要人工的方式去組裝生產,可能僅僅只是打磨一個零部件,稍微用點力的話就會出現很大的偏差,對於講究精密的現代化航空發動機來說,產量只能依靠時間去積累,這個時間還不是以「天」為單位甚至是以「年」為單位。在產量最高的時候,國產發動機的總數超過了490臺,這樣的規模數量還是數年積攢的結果,美國和俄羅斯之前尚有餘力對外出口發動機,完全是因為它們的發動機源源不斷的生產了數十年的一個結果,其成果和規模自然都領先於中國。但是美國媒體認為依靠中國工業能力發展的速度,用不了多久就必然會追上美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