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有篇文章在網上流傳甚廣,關於科技公司加班情況的,作者主要「調查」了阿里、網易和華為的加班情況,得出來的結論應該是在所有人意料之中了:
阿里的員工下班時間集中在21:30~22:00,但0點以後還有人陸陸續續出來;
網易的員工下班時間集中在21:00~22:00。
華為的下班時間集中在23:00。
不過在我看來,這個調研十分不科學。第一,不同園區有不同的加班情況,比如阿里巴巴就有濱江、西溪諸多園區,北京還有第二總部。第二,一天的情況不能代表整體,如果你在雙十一前後去阿里園區,看到的情況應該是通宵加班,但顯然,我們不能認為阿里巴巴是一家不讓員工休息的公司。當然,這個調研的結果,本身就是帶著原先的固有印象而形成的,等於說是帶著結論去找論據。
事實上,相對於這樣的不科學調研而言,此前一些公司發布的大數據報告更有說服力。
第一份報告是高德發布的。2017年高德地圖聯合交通運輸部科學研究院、清華大學戴姆勒可持續交通研究中心等機構發布的《2016年度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顯示,年度加班時長,華為、騰訊、阿里位列前三,不過,所有上榜的網際網路公司,加班都超過3小時。高德地圖有LBS大數據,知道人群的移動情況,基於定位數據的全年度分析,顯然是比較科學的。
第二份報告是出行平臺滴滴的。其發布的《2016智能出行大數據報告》顯示,網際網路公司下班時間從晚到早排行,京東、360和阿里位居前三,當然,因為是網際網路公司,所以沒有統計華為,如果統計應該也在前面。滴滴掌握著出行數據,如果不考慮公司與公司之間員工下班出行的差異,一個公司的整體下班時間,自然可以做出科學的統計。
可以看到,各種報告裡面,阿里加班情況都是排在前面的,當然華為應該與之可一較高下。而所有網際網路公司,加班情況都比較普遍,網際網路目前是高速增長的朝陽行業,大家都要跟對手和時間賽道,不進則退,發揮員工戰鬥力,出現加班現象就在所難免。
為什麼會這樣呢?華為有著名的「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的做法,就是給員工很高的薪酬,特別是獎金,員工都像打了雞血一樣地幹活。阿里則強調價值觀考核,價值觀是KPI考核的一部分,員工在工作上自然也是拼命幹活,特別是在關鍵戰役時,阿里巴巴更是要求全員處於戰鬥狀態,有「996」作息制的要求,即一周工作6天,早9到晚9,此外58等公司出於工作需要,都推行過996工作制,一直處於創業狀態的小米甚至實行的是「朝十晚十」工作制,據說有時候還是上六天班。
如果加班是為了項目衝刺,或者做的是有價值的事情,顯然是值得也是可以理解的。對於大公司特別是網際網路公司來說,對員工的管理結果導向較多,雖然不打卡,但任務在哪裡,要保質保量的完成自然要加班了,中國網際網路行業能取得今天舉世矚目的成就,與這些任勞任怨的員工也離不開關係。不過,如果是為了加班而加班就完全沒有必要了,加班不是目的,更不應該是獲得公司認可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