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經濟觀察報
經濟觀察網 記者 張恆 1月9日凌晨,吳海病中敲下4500字長文,再指簡政放權、營商環境。吳海在文中稱,地方總是領會錯中央的意思,克強總理那麼辛苦,換來的是底下人沒有領會意圖,沒有把事情辦好。
此前的2015年3月,吳海給總理寫了一封公開信引起廣泛熱議,許多企業家覺得吳海寫出了他們不敢說的話,也因為這封信,吳海被請進了中南海。
時隔兩年,吳海的身份已經由桔子水晶酒店集團的CEO,轉變為桔子水晶執行董事長和華住集團執行副總裁。來說用他的話,桔子水晶酒店已經賣給華住,兩個職務只是榮譽性的,「已經沒那麼多好失去的了」。
經濟觀察網記者聯繫上吳海,講述再發公開信背後的故事。吳海告訴經濟觀察網,他說的事情不是每一個城市,每一個項目都在發生,但其敢保證這些事情全部發生過。「我比較氣憤的是,總理批示要辦,國務院辦公廳督辦,幾個總理、國務委員籤字,到現在沒有解決。這還了得?」
總理批示的問題未得到實質性進展
經濟觀察網:為什麼時隔兩年,再次發表公開信?
吳海:前天晚上我寫政協提議時,因為涉及民意表達,想起2015年提的那些事,並沒有得到實質性的解決。包括2017年,央視《焦點訪談》讓我說簡政放權的成就,我因不想給總理丟人婉拒。我覺得簡政放權的事情,中央想做好,但是地方政府一直沒有做好。
經濟觀察網:這五個問題是經營中遇到的新問題嗎?
吳海:這些問題是我2015年公開信上提到的,到現在沒有解決的問題。總理關注了,國務院辦公廳督辦了,但還是原來那樣。為什麼現在沒有解決,我覺得一是因為很多管理是跨部門的,部委之間互相推諉;第二,部委的規定到了地方,地方操作也存在問題。我們做酒店都是地方審批,一般都到不了市一級,所以我們遇到的問題關鍵是在地方。當然,部委可能也存在溝通、銜接的問題。總結起來就是不擔當、不作為,總理和國務院都發話了,問題還是沒有解決,我還能說什麼呢。
我提到的問題,不是每個城市都在發生,但是這樣的事情是發生了。去年一個施工人員死亡,這是事實,《焦點訪談》也播出了,但是涉及到的問題沒人管。地方有的用這個標準(衛生部門舊的酒店審批規定),有的不用這個標準,我們就得去解釋,但是有的地方就是解釋不通。當然說每家店都發生是不可能的,我寫的事情是在發生的。
經濟觀察網:具體的阻力是?
吳海:比如我們私營企業酒店施工,需要選擇施工隊只要選的隊伍有資質、圖紙符合規範也有設計院的章、施工過程規範,我願意找誰就找誰,花多少錢是我的事。有的地方主管部門非得讓我去招投標,招投標耽誤時間,還多花錢。當年住建部讓地方看著辦,現在有的地方已經取消私營企業工程招投標,但是有的地方政府就是不取消,這不是明擺著讓人送錢嗎。招投標本來的意思是免得國家企業有人拿回扣,但是私營企業用的是自己的錢,我願意花多少是我自己的事情。你要審我圖紙我都不怕,非得讓我招投標,這不是胡扯嗎。
實際發生的時候,只能託人找關係,託人找關係沒用的話就得花錢去改造。我公開信中提到的中央空調就是花錢改造的,酒店施工完工了說不符合要求,請的臨時工改造時意外死亡。我們拿著規範給主管部門理論,沒用,吵架也沒用,只能自己再花錢改。如果不按照這個規定做,我就拿不到執照,開不了業。三年前我已經說了這種做法不合理,大家也都認為不合理,但就是沒有人去改變。
希望大家一起努力,改善營商環境
經濟觀察網:從2015年到現在您看到的變化是什麼?
吳海:從2015年到現在我能看到的變化是,拿錢的少了,事更難辦了。以前是伸手公開要(錢),現在這種情況少多了,但是事也辦不了了;第二是跑腿的次數少了,但是事情照樣辦不了,原因是跑腿次數減少,但還是要各個部門去批,把證辦完之後才能去工商部門。過去還能先到工商部門去,現在證辦不完連工商都去不了,也就是說現在連時間差都打不了。所以變的只是形式,本質並沒有改變。
有問題的事情我都說出來了,但是發生的具體地點我不會說,因為說了當地政府的人要倒黴。我認為這是一個體系的問題,不是一兩個人的問題。上次紀委找我,我也沒有說事發地點。
經濟觀察網:公開信中的問題有沒有和相關政府部門反映過?接下來希望達到什麼效果?
吳海:(苦笑)我三年前向總理反映過,向中國政府最大的官員反映過,你還要我跟誰反映呢。我沒法走正常程序去反映問題,只能給總理寫信。總理說了問題都沒有得到解決,我還指望什么正常程序。國務院辦公廳督辦,這是最正常的程序,政府最高領導出面的事情,地方都沒有解決,我再去找地方反映,不是自找沒趣嗎。
說直接一點,總理要求辦,國務院辦公廳往下督辦的事情,都辦不了,我還往地方反映,會有什麼用?
我希望大家一起把營商環境做好。我的公司已經賣了,這個環境和我沒有關係,我只是希望國家好。(地方政府)不能天天學習,不幹實事,做表面文章。營商環境要搞好就要真正去搞,今天抓經濟,明天放任不管不行。
我曾有機會移民,但是放棄了,現在我更不會移民,我看好國內經濟發展。未來可能不會再創業,但會選擇在國內投資。因為我看好中國的市場,看好中國的中央政府有決心把事情做好,有些地方尤其是南方某些小城市有決心把事情做好。
我覺得大家都理解這個根本,就是中央很重視營商環境、簡政放權。但是地方政府沒有理解中央重視這個事,只做形式上的改變。我認為地方政府、各部委應該動起來,營商環境變好,老百姓、國家才能有錢。
行政審批、監督管理亟待改善
經濟觀察網:您多次提到營商環境,作為私營企業家,您認為中國的營商環境最亟待解決的是什麼?
吳海:主要是行政審批、監督管理這兩塊。因為涉及的部門太多,比如行政審批中,工商部門是最好的,因為有工商法。其他部門沒有法律,可能因為領導的一句話導致事情辦不成,甚至是窗口都不接收。所以說行政審批是讓你的事情做不了,而監督管理的問題是有的地方天天查,讓你做不下去。
中小企業經營中遇到的問題,沒有向上反映渠道,誰敢往上去反映?地方會給你穿小鞋,弄死你。最簡單的一個道理,一個人受到不公平待遇,可以在往上發洩,但是企業受到不公平待遇時,如果在網上說出來,會被各個部門弄死。因為企業要開門,要營業,如果你舉報一個人拿回扣被辦了,其他人給你穿小鞋,你怎麼辦?很多企業都遇到過這種情況。
經濟觀察網:有什麼建議?
吳海:我的建議在文中都寫了,地方要領會中央的意圖:讓人民富足、國家富強。政府部門要建立守法的行政管理體系、創造良好的營商環境、引導經濟健康持續發展。地方要勇於擔當,不要中央推一下動一下,要把過時的法規埋葬,鼓勵守法的基礎上的創新。
建議聆聽人民的心聲。服務於企業就多聽企業的聲音,建立溝通和收集信息的渠道,不要閉門造車,同時要建立監督機制。 基層、地方、中央部委建立溝通匯報聯動機制,保證一致性,不要同一政策到各地高度不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