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潤清韻 梁大智
牛家垣紀事2020-12-06
《鄉村記憶》第65村
清光緒九年《文水縣誌》載,馬西都在縣西南二十五裡,含馬西、河西、神堂、牛家垣、陷家溝、康家堡。牛家垣最早有牛姓人在這裡的后庄立村,漸漸地村子向南擴大,形成了上垣,再向西南擴展有了新莊,這樣形成了牛家垣村。
一
牛家垣村上垣和新莊中間有座戲臺,從戲臺向北望去,正好對著上垣村東的一座龍王廟。龍王廟坐北朝南,廟門兩旁各有一株高大的柏樹,廟內有座大鐘,東西各有三間配殿,正殿三間,殿內塑有神像,繪有彩色壁畫。村南新莊有觀音廟,村北后庄有五道廟,村北的山上有座山神廟。牛家垣雖然是因牛姓人先立村而命名,但現在沒有一個姓牛的人了。馮姓人也是較早來牛家垣的人,主要居住在后庄。村裡梁姓人最多,其次是馮、陷、郭姓等。梁姓來自梁家堡,陷姓來自陷家溝,郭姓來自孝子渠,李家來自賀家塔。梁姓人家主要居住在上垣和新莊一帶,當年梁家兄弟二人來到馬西都,一人落戶牛家垣,一人去了康家堡。上垣塄下有座坐東朝西的梁家四合院,街門朝西,西房連門三間,南房三間,正房和東房各三間窯洞。這是梁玉珍、梁玉秀兄弟的祖屋。在上垣塄上,有東、西兩座相對的四合院,東院是梁玉秀宅院,西院是梁秀珍宅院。梁玉珍西院坐北朝南,街門在院東南朝東開,院內東西廂房各五間,南房五間,正房是五間窯洞,窯洞前有簷廊,當地人也叫串樓。梁玉秀東院坐北朝南,街門在院西南朝西,院內東西廂房各三間,南房五間,正房五間窯洞,窯洞前有簷廊。梁玉秀是個非常愛琢磨、愛創新的人,村裡人稱他是秀才,他經常做出一些不符常規的事。別人種土豆怕種子失去水分,種子直接下種,而他覺得要提高種子溫度,太陽曬後才下種。據說有時曬過的出苗確實快,但也有是曬過頭了根本出不了苗。梁玉珍的兒子梁廷棟是個商界精英,他不僅是村裡最大商號「全順堂」的股東,而且在汾陽縣城的商號裡也有股份。梁廷棟的弟弟梁廷英「跑西路」做生意。梁玉理在村裡開著「德厚昌」雜貨店,他在上垣有坐東朝西二進宅院。磚雕街門較大,進去是磚雕照壁,有西房兩間。磚雕垂花二街門,南北廂房各三間,東面是二層窯洞,每層三間。第一層窯洞頂是第二層窯洞的院。梁廣榮曾在天津做生意,村裡有座坐北朝南二進宅院,大門進去是東西廂房各兩間,倒座南房連大門三間。二街門木雕精緻,裡院東西廂房各三間,正房五間窯洞,前有簷廊。「全順堂」在村中心上垣處,是村裡最大的股份制雜貨商號,主要股東有梁廷棟、李應林、李永申。李姓人家原來在賀家塔生活,也許是人口發展後,當地養活不了這麼多人,便有人在清順治年間來到土地相對廣袤的牛家垣,上垣的西部基本上全是李家宅院。李應林、李應泉的宅院就在這裡,坐北朝南,磚雕街門,倒座南房連街門五間,東西廂房各兩間,精緻的木構格柵二街門,上有陽雕匾額,兩旁是木雕對聯。裡院東西廂房各三間,正房五間窯洞,窯洞前明堂有簷廊。李應林主要經營「全順堂」,「全順堂」店鋪就在他宅院的東面。而李應泉是個傳奇人物,是牛家垣最早加入共產黨的黨員。抗日戰爭時期,李應泉跟著遊擊隊長李魁年和區長王華參加抗日活動。後來他參與八路軍貿易局工作,主要負責八路軍糧食、布匹等後勤保障。李應泉經常頭戴禮帽,身穿長袍,腰裡藏著金銀和手槍,臉上架一副墨鏡,行走在冀村一帶的集市上,為八路軍購置糧食和布匹。天長日久,冀村商業街流傳著「冀村市場上的糧價李應泉說了算」的言論。「全順堂」東面是李永申二進位宅院,大門朝南,進去東西廂房各三間,木構格柵二街門,一進去就是三間正房,沿東巷到後院,東窯洞三間,西房兩間,正房三間,前有簷廊。李永申也是「全順堂」的股東之一。牛家垣村東原來有個叫百紆的地方,李姓遷來後成了李家墳地,他們在地頭載了一棵松樹。隨著松樹越來越高大,這裡被稱為松樹地。漸漸地,村子發展到了松樹邊,這棵具有六百多年的高大松樹,成了村口標準的迎客松,給牛家垣帶來一道靚麗風景。三
牛家垣經商的人較多,有在北京經商的陷朋禮、韓永和、梁照恆等,有在天津經商的梁模則、梁廣榮等,有在青島經商的李順成、李定成、李三兒等,有跑西路的梁廷英、李永豐等……陷家溝遷來的陷姓人家都知道陷家的故事,從陷姓的演變到陷財主的傳說,以及陷家祖輩的傳奇。陷福寧小名二鐵則,是當地有名的秧歌師傅,他是個「全把式」,最特長的是正旦。民國期間,牛家垣秧歌在當地十裡八村很有名氣,常常出現在婚喪嫁娶和滿月開鎖的現場,農閒時也有村過來寫戲邀請去演出。當時主要演員有二鐵則、梁壽福、梁玉琢、梁國柱、梁志遠、溫長和、魏保華、李長富、馮寶海等;文場有梁殿寶、梁福元等;武場有郭宗禮、馮寶海、梁再楚、梁國安、梁廷元等。主要曲目有《趕子》《算帳》《開店》等。後來,二鐵則在村裡培養了大批秧歌骨幹,有李生金、梁永旺、梁福本、梁興恭、郭改心等。他還在汾陽小相寨等地招收徒弟,培養了不少秧歌人才。四
牛家垣地處文水汾陽交界,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這裡是進入頭道川的進山口,也是八路軍山區根據地與平川聯繫的必經之路。八路軍在牛家垣的頻繁出沒,引起了日軍的注意,便實施了火燒牛家垣,梁家塄下老宅、李永申宅院以及「全順堂」等一大批房屋被燒。為保衛家鄉,村裡成立了民兵組織,馮立成任民兵隊長,民兵有郭萬越、梁志遠、郭萬章、梁廣玉等。他們配合八路軍送情報,鋤漢奸。一天,日軍從平川進攻我縣政府所在地康家堡,當他們行進到石盆溝時正好進入牛家垣民兵的伏擊圈,民兵們順利地打了一場伏擊戰,既阻擊了日軍,又掩護了我政府人員安全轉移。村裡有位日軍鐵桿漢奸,民兵配合八路軍將其除掉。一次,村裡安排為八路軍做軍鞋,有一村民因八路軍除掉他的漢奸母親懷恨在心,極力抵製做軍鞋,受到村幹部的批評。他便把擁護八路軍的村幹部報告給了日軍。村長梁廷泉、副村長韓狗牛以及韓應孩、梁照益、李富貴、梁玉忠等村幹部被抓捕。日軍對他們行刑毒打後捆在一條繩子上去野外槍決,在即將開槍之際,捆在最後一個的梁玉忠掙脫繩子跳進溝裡後逃脫,其餘人員都壯烈犧牲。八路軍得知這一事件後,很快確定了那名告密的漢奸,利用日軍多疑的特點,採用反間計,借他們的手,除掉了牛家垣的這名漢奸。後來,日軍駐紮在牛家垣梁家東、西院,在西院牆後修築了炮樓,便住進了炮樓裡面。從炮樓裡就能監視頭道川進山口和文水到汾陽的太汾公路。炮樓裡日軍不太多,有時六、七人,有時三、四人,偽軍較多。剛開始日軍小隊長是個瘸子,人們稱拐隊長,後來是個毛隊長接替了拐隊長。日軍要求周邊36個村莊都配備情報員,每天要到炮樓匯報各村情況,並且輪流負責為炮樓提供糧食和物資保障。負責接收物資的支應所所長就是牛家垣本村的梁國厚,他頭腦機靈,又有文化,經常和八路軍遊擊隊有接觸。梁國厚發現日軍毛隊長並不是日本人,而是日軍從東北強徵來的,便有意無意地試探他的思想動態。果然,在梁國厚牽線搭橋,毛隊長有意投誠八路軍,梁國厚親自把毛隊長護送到與牛家垣相鄰的汾陽山頭莊八路軍所在地,成為一名八路軍戰士,後來毛隊長在戰鬥中犧牲。一九四八年農曆五月十二日,正當群眾搶收小麥之際,閻軍不斷出來搶糧。八路軍動用一個師的兵力,分布在汾陽山莊頭、武家垣和文水牛家垣一帶展開保衛夏收戰,八路軍侯師長在牛家垣指揮戰鬥。巧的是閻軍的師長也姓侯,戰鬥在牛家垣村西南的狼窩溝打響後,八路軍很快佔了優勢,閻軍節節敗退。閻軍侯師長的戰馬被打死,看見形勢不妙,只好自殺。戰鬥結束後,牛家垣村民李應全在狼窩溝砍回來一隻閻軍侯師長坐騎的馬腿,讓村民享了一回口福。村民王貴璞撿回一副馬鞍的皮捆肚,改制成一條腰帶,據說用了一輩子都沒壞。迎客松
座談人員
高樹林 陷士傑 梁廣清
任啟富 李瑞通 郭萬吉
和慶元 李寶香 李連梅
梁和平 任潤仙
作者簡介
牛家垣隨拍
請點擊左下方「閱讀原文"查看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