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會面臨不同的壓力,有人對這些壓力能夠很好的化解,而有人面對壓力,總是一味地抱怨:早上上班公交車太擠、合租的室友一身壞習慣、伴侶不夠體貼、老闆總是甩臉色……可抱怨的事情實在是太多太多。
當你有人可傾訴這些抱怨的時候,或許內心還能稍微緩解一點煩躁鬱悶的情緒,不過長時間向別人抱怨自己的生活,想必別人也是無法忍受的。但是如果找不到人傾訴,那麼我們通常就會在腦海中抱怨給自己聽。時間長了,抱怨就會成為一種不自覺地習慣。
當抱怨形成了習慣,整個人的狀態就是消極的,可能看誰都不順眼,對任何事都覺得不滿,最後會被怨念淹沒。所以與其不斷地抱怨生活,不如抱抱自己,給自己一點溫暖和勇氣,從容地面對那些讓我們抱怨的事。
當然了。我們不可能一輩子永不抱怨,我們要做的是少一點抱怨,多一點輕鬆,我們可以:
一、選擇性積極關注。
心理學有個概念叫做「選擇性消極」,指我們對生活中那些讓我們不如意的事物會更加關注,總是將目光放在讓自己心生不滿的人身上,放在那些消極的事物上。有時這是一種不自覺的反應,所以我們在陷入消極,想要抱怨的情緒中時,還請記得心裡那個「按鈕」調換一下,換消極為積極,去做一些刻意練習來改變這種糟糕的狀態,時間長了我們的心理就會適應性地去關注生活中那些積極正面的事情,抱怨也自然就少了。
二、給自己的抱怨設限
我們可以抱怨,但是抱怨應該有個限度。如果我們遇到了問題只會不停地抱怨,而不去思考解決的辦法,那麼這種抱怨將會無休止的存在。並且有研究表明,針對一件事情,我們如果連續抱怨四次以上,那麼事情解決的可能性就會減少一半。所以當我們對一件事情抱怨了一次、兩次的時候,就應該提醒自己停下來,去想想問題的解決辦法。
三、抱怨也要注意質量。
有些人的抱怨是帶刺兒的,尤其是伴侶之間的抱怨,真的很容易刺傷對方。或許我們的目的是希望對方改變自己的缺點,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表達想讓對方產生改變的想法時往往是在以一種批判的語氣在提醒對方,有時甚至有些尖酸刻薄。這種抱怨是毫無質量可言的,不僅不會解決問題,還會傷了對方的心,疏遠雙方之間的距離。所以與其抱怨,不如認真地告訴他,我希望你在哪方面有改進,或者我希望你怎麼做。
《修心三不》這本書也說道:與其抱怨不如改變。任何事情不會因為你的抱怨而發生變化。改變不了環境,改變不了結果,那就改變你自己的行事方法,改變自己的心情。
所以不要養成抱怨的習慣,而要養成改變的習慣,當現實擺在面前的時候,停止抱怨,通過改變自己來改變現實狀況,這是最好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