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報記者 孫唯 實習生 葉子惠 通訊員 李星灼
這是他教師生涯中第二十五載。大石中學黨總支書記、校長袁方用四個「模範」讚頌他——善於學習的模範、關愛學生的模範、團結合作的模範、不懈追求的模範。他,就是來自廣州市番禺區大石中學的劉永志老師。
在教師隊伍中,班主任所肩負的擔子更重。「班主任應該就是班級的靈魂」,袁方表示,「靈魂作用體現在,他是學生發展的引領者,同事合作的促進者,家校共育的聯結者。」 而劉永志除了是廣東省名班主任,還擁有全國模範教師、廣東省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等多項榮譽。
劉永志老師輔導學生 圖/受訪者提供
將學生個人的成長鑲嵌在集體之中
1995年7月,一位年輕人背著行囊從大學校園來到番禺大石這個城鄉接合部,任教於大石中學。這位名叫劉永志的年輕老師負責為初中同學教授英語。他細細研究學生實際情況,每天晚上都花三四個小時備課,從而使自己的課堂更加有吸引力與效率,很快,他以自己的人格魅力贏得了學生的喜愛和尊重。
「隨著教學的深入,我發現,在教學過程中,存在著大量的非智力因素。」劉永志表示,「這些非智力因素包括學生個人的想法、目標、與他人的關係等等,而單純的學科教學顯然無法涵蓋這些因素。」隨後,在2012年,劉永志的教育重心轉向了班主任工作。
成為班主任後,劉永志將學生的個人成長鑲嵌在集體建設中,根據不同時期的特點,使個人與集體同步發展,相輔相成。「例如,初一階段,要組建一個班集體,使班級『擰成一股繩』,積蓄強勁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劉永志對記者說,「初二,要發展一個班集體。此時要幫助學生理清問題,引導他們在正確的方向前進,反推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初三,要完善一個班集體。利用前兩年的沉澱,使學生在人生的轉折點——中考面前,積蓄充足的動力,團結一致地朝著同一個目標奮鬥。」
跟著學生一起學習,一起成長
劉永志說,凝聚班級的最好方式就是「身教」。他的同事,廣州市名班主任蘇雪芬老師讚揚道:「在育人的藝術方面,他更傾向於用自身的行動去感染感化學生。」
「引導」是劉永志掛在嘴邊的詞。他很少批評學生,而是就某一問題與學生開展研討,使學生加深對事物的理解,洞悉其本質。例如,在解決玩手機這個問題時,劉永志沒有「一刀切」地禁止學生使用,而是帶領學生探討手機的起源、功能、作用等問題,幫助學生認清手機的利弊,並更有效地使用。此外,他還結合家長的力量,引導親子制定手機協議。「其實在和學生討論的過程中,我也收穫了很多。」劉永志表示,「我始終跟著學生一起走,一起學習,一起成長。」
如今的學校,不僅背負著教書育人的使命,還承接了部分家庭教育的工作,上好一節主題班會課就是完善教育的有效方式之一。劉永志創造了「體悟式」班會課,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交互共生」的環境下促進班級和諧發展和學生全面發展,實現師生共同生長,在共生過程中涵養品德。
構建班主任成長的共同體
「模範兩個字,對劉永志老師可以說是實至名歸。」 校長袁方表示,面對同事,劉永志毫不藏私,通過工作研究會、群聊信息、現場交流等形式,分享自己的經驗和心得。在他的帶動下,工作室的老師不斷更新教學理念和方法,深入鑽研班主任工作。
「一人拾柴火不旺,眾人拾柴火焰高。」劉永志希望以團隊的方式,構建班主任成長的共同體,成就更多優秀的班主任。他提出了「一校一工作坊,一坊一特色」, 「我認為,老師們應該在正常教學的基礎上,通過工作坊深入研究學科特點,研究學生特點,關注自己、關注學生,從而實現共同進步。」劉永志表示。
校長袁方對此表示高度認可:「我們鼓勵工作坊的形式常態化,使其不僅是『培訓的講臺』『分享的平臺』,還是『成長的舞臺』。」
【來源:羊城晚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