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全球旅遊業的不斷發展,山地旅遊業正在快速崛起,成為推動全球旅遊業發展的重要力量。
據了解,2018年、2019年,遊客對山地旅遊的關注度持續增長,山地旅遊產品的消費人次逐年增加,相較2018年,2019年消費同比增幅達34.93%。而中國約有1.3億戶外運動愛好者,極大的帶動了戶外用品的消費。山地旅遊成為最具前景、發展最蓬勃的全球旅遊業領域之一。在後疫情時代,遊客的消費需求將轉向親近自然、體育、探險、養生等綜合性戶外度假項目,山地旅遊將有望成為新的增長熱點。
目前國內遊客赴山地旅遊還是偏向選擇一座名山或單獨某個知名山地景點的玩法。這與山地旅遊資源的分布以及開發狀況有關。中國的山地旅遊集中在廣大的中西部地區,交通、生態以及各項旅遊配套設施不足都成為制約山地旅遊系統性整體化發展的桎梏。不過正因如此,山地旅遊資源的開發對於當地的全域旅遊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那麼發展山地旅遊要如何突破桎梏,全新發展呢?
用文化來加碼
中國的山川河流大都被賦予精神、能量等神聖文化內涵,本身具有的文化基因又是對山地旅遊的天然補充,「山地」不僅造就了自然景觀,同時也是文化景觀的根源。在旅遊品牌定位的過程中,不能單純推廣「山地旅遊」而忽視了對當地文化資源的挖掘,因此,山地旅遊在發展過程中,一定要把文化落到「地」上,這樣才具有真正的地域性、差異性和民族性。要以區域的人脈、地脈和文脈為根本,去塑造區域獨特的文化魅力和人文價值,與遊客建立情感上的聯繫,挖掘原生價值,從而喚起本地遊客和外來旅居者對區域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最終實現商業價值的持續化升值。
多產業融合
山地旅遊的發展涉及較廣,可以融合的產業也有很多。山地旅遊如何做好,最關鍵的是要把優勢資源轉變為產品和業態,做山地旅遊要形成多產業融合,要把觀光、生態、休閒、養生、養老等作為度假旅遊的重要內容,融休閒度假、避暑納涼、康體養生、生態旅遊為一體。
向休閒度假轉變
中國山地旅遊的發展目前仍處於初期階段,根據旅遊市場消費需求的變化,未來要朝著休閒度假轉變。山地資源一般都分布在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中,山間清新的空氣、舒適的溼度、優美的風景、靜謐的氛圍等都是康體休閒活動依賴的基礎,因此要開發山地休閒度假旅遊產品,應當注重充分挖掘這些資源,以開展康體、休閒、療養、運動等旅遊產品。
四季全時
山地旅遊的優點在於它幾乎可以全年吸引遊客。因而,如何讓山嶽資源體現出四季分明的特色,給遊客帶來截然不同的四季體驗,也是山地旅遊勝地自我打造的一大落腳點。如春季賞花踏青,夏季避暑納涼,秋季登高賞色,冬日滑雪泡湯。要找準資源特色,發展春、夏、秋、冬四季旅遊,聚集遊客,擴大旅遊消費,形成全時四季旅遊結構。
服務配套可持續
由於山地生態系統結構單一,比較脆弱,一旦破壞很難恢復,而且人地關係能否達到和諧主要取決於人。山地旅遊只有與文化、體育、康養等內容相加,才能真正解決未來可持續發展的問題。
對偏遠貧困地區來說,還需逐步配套道路、供水、電力、衛生、休閒和體育等基礎設施,這就要求山嶽旅遊景點要不斷創新,同時切忌「走得太遠太快」,規劃建設前必須想清楚模式是否可持續,能否在發展和保護中求得平衡。
「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而這也恰恰道出了山地旅遊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