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學.第五十六篇》時有否泰,運有窮通

2020-12-10 悟學十八子

《悟學.第五十六篇》論語. 雍也第六.新解讀(三)

悟學.十八子 20200205 亥-子

69 季氏使閔子騫為費宰,閔子騫曰:「善為我辭焉!如有復我者,則吾必在汶上矣。」

【譯文】季氏(通過使者徵召)讓閔子騫做費邑的長官,閔子騫(對使者)說:「好好地為我推辭了吧。如果還有再來召我的呀,那麼我必定(已經遷移)在汶水之上了。」(離開魯國躲避到齊國了。)

李炳南《論語講要》:孔安國註:「費,季氏邑。季氏不臣,而其邑宰數叛,聞閔子騫賢,故欲用之。閔子不欲為季氏宰,語使者曰,善為我作辭說,令不復召我也。復我者,重來召我也。去之汶水上,欲北如齊也。」

【集注】蓋居亂邦、見惡人,在聖人則可;自聖人以下,剛則必取禍,柔則必取辱。

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

有感:處亂世,遇惡人當政,「剛則必取禍,柔則必取辱。」 硬碰或屈從都要受害,剛中帶柔,剛柔並濟,才能應付自如;才能保存自己,才能處亂世而不驚,遇惡人而不辱。極富智慧的處世哲學也。「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

610 伯牛有疾,子問之,自牖執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譯文】冉伯牛得了重病,孔子前去慰問他,從窗口握著他的手說:「去吧,是命啊!這樣的人竟會得這樣的病啊,這樣的人竟會得這樣的病啊!」

【集解】馬曰:「伯牛,弟子冉耕。」包曰:「牛有惡疾,不欲見人,故孔子從牖執其手也。」孔曰:「亡,喪也。疾甚,故執其手曰喪之。」

611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譯文】孔子說:「顏回賢德啊!一簞飯食,一瓢飲水,住在簡陋的巷子裡,別人都忍受不了這種窮困清苦,顏回呀仍然樂在其中。顏回賢德啊!」

張居正解讀:[蓋人莫難於處貧,而回則貧之至者。他的飲食不過是一簞之飯、一瓢之飲,又居處於荒陋的巷中,其困窮一至於此。若使他人處之,有不勝其愁苦者。然顏回之心自有樂處。但見其優遊自得,不以身之困窮而遂改其樂也。大抵處富貴而佚樂,居貧賤而憂戚,乃人情之常。聖賢之所樂,蓋有超於貧富之外者,舜禹有天下而不與,孔子飯蔬飲水,樂在其中:顏子簞瓢陋巷,不改其樂:其心一也。善學者當自得之。]

安貧樂道,難哉!

《莊子讓王篇》:[孔子謂顏回曰:「回,來。家貧居卑,胡不仕乎?」顏回對曰:「不願仕。回有郭外之田五十畝,足以給粥;郭內之田十畝,足以為絲麻。鼓琴足以自娛,所學夫子之道者足以自樂也。回不願仕。」

孔子愀然變容,曰:「善哉,回之意!丘聞之:『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審自得者,失之而不懼行修於內者,無位而不怍。』丘誦之久矣,今於回而後見之,是丘之得也。」]

【譯文】:[孔子對顏回說:「顏回,來,我的家境貧困,住所簡陋,為什麼不去做官呢?」顏回說:「不願做官。我在城郭之外有五十畝田,足夠喝稀粥的;城郭之內的十畝田,足夠抽絲麻的;彈琴足以讓自己愉悅,所學先生的大道足以讓我自行其樂了。我不願做官。」

孔子面有喜色地說:「好極了,如果這是你的心意,我聽說:『知足的人不因利祿而牽累自己的形體和心意,怡然自得的人即使利益受到損失也不會放在心上。修養內心的人即使沒有爵位也不感到有何羞愧。』我聽到這話已以是很久以前的事了,現在在你身上見到,這是我的收穫呀。」]

評析:顏子時值春秋亂世,上無明天子,下無賢方伯,禮崩樂壞,世亂時危,故仁政王道不行也;魯國之政亦然,魯君無德失政,三恆大夫執國命,季氏又無道,不可輔以仁政;道既不能行,故仁者不仕焉。非不為也,時運不濟也。君子深知,時有否泰,運有窮通。

時有否泰,運有窮通

《否卦象》:天地不交,否;君子以儉德闢難,不可榮以祿。

《泰卦象》:天地交,泰;後以財(裁)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

拓展閱讀:《莊子釣於濮水》

莊子的處世哲學

莊子在濮水釣魚,楚王派兩位大夫前往表達心意,(請他做官),(他們對莊子)說:「希望能用全境(的政務)來勞煩您。」

莊子拿著魚竿不回頭看(他們),說:「我聽說楚國有(一隻)神龜,死的時候已經有三千歲了,國王用錦緞將它包好放在竹匣中珍藏在宗廟的堂上。這隻神龜,(它是)寧願死去為了留下骨骸而顯示尊貴呢?還是寧願活在爛泥裡拖著尾巴爬行呢?」

兩位大夫說:「寧願活在爛泥裡拖著尾巴爬行。」

莊子說:「你們回去吧!我寧願(像龜一樣)在爛泥裡拖著尾巴(活著)。」

有感: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不改其樂。」即貧賤不能移的精神!理想與現實,物質我所欲也,精神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何之?人總是要有一點精神的。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斷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頓也能自得其樂矣。

《悟學》的宗旨:通過領悟、參悟、感悟上下五千年的國學經典,取其精華,結合當下社會實踐,學以致用。讓國學中深邃的哲理及豐富的人生成功與失敗經驗總結,指引我們現實的工作、生活。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本帳號,看《悟學》系列之第五十七篇……

相關焦點

  • 《悟學.第八篇》悟學.每日三問
    《悟學.第八篇》悟學.每日三問悟學.十八子 20191225 子時有人問蘇格拉底:世上什麼最難?我們通過《悟學.第七篇》,輔以西方的現代人格理論,以及自己的父母、妻子、親朋好友、同事的評價。讓我們對自己的性格做深入分析,清晰地知道自己性格優點及缺點。在對自己的性格及能力有了深入了解之後,那我們接下來該做些什麼呢?
  • 《悟學.第98篇》利與命與仁
    《悟學.第98篇》論語. 子罕第九.新解讀(一)悟學.十八子 20200317 亥-子91 子罕言利與命與仁。【譯文】孔子很少談論利,天命和仁。而雲顏回「三月不違仁」,及雲管仲「如其仁」,則是說與人仁時也。【集注】子罕言利與命與仁。罕,少也。程子曰:「計利則害義,命之理微,仁之道大,皆夫子所罕言也。」92 達巷黨人曰:「大哉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子聞之,謂門弟子曰:「吾何執?執御乎?執射乎?吾執御矣。」【譯文】達巷這個地方有人說:「孔子真偉大啊!他學問淵博,因而不能以某一方面的專長來稱讚他。」
  • 《悟學.第二十六篇》敏於事而慎於言!
    《悟學.第二十六篇》論語.學而第一.新解讀(十二)悟學.十八子 20200107 亥時14、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有道,是有道德而學有專長之人。君子所學如有疑問,則去請問有道德有專學的人,求其指正。朱子曰:不求安飽者,志有在而不暇及也;敏於事者,勉其所不足;慎於言者,不敢儘其所有餘也;然猶不敢自是,而必就有道之人,以正其是非,則可謂好學矣。凡言道者,皆謂事物當然之理,人之所共由者也。
  • 《悟學.第209篇》忠信篤敬
    《悟學.第209篇》論語. 衛靈公第十五.新解讀(五)悟學.十八子 20200422 亥-子156 子張問行。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裡,行乎哉?站著就仿佛看到忠信篤敬這幾個字顯現在面前,乘車時就好像看到這幾個字刻在車轅前的橫木上,這樣才能使自己到處行得通。」子張把這些話寫在腰間的紳帶上。
  • 《悟學.第119篇》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悟學.第120篇》論語. 鄉黨第十.新解讀(四)悟學.十八子 20200404亥-子106 君子不以紺(gàn)緅(zōu)飾,紅紫不以為褻服。在家私居時所穿之裘,較出門所穿者稍長,又把右袂裁短些。夜睡必有寢衣,其長過身一半,下及兩膝。冬天把狐貉皮來做坐褥。除去在喪事中,大帶上沒有不佩一切備用的玉器的。除非朝祭用正幅的帷裳,其餘所穿裳,總是開剪斜幅縫製的。弔喪不穿黑羔裘,不戴玄色冠。每年正月歲首,必穿著朝服上朝去。」107 齊,必有明衣,布。齊必變食,居必遷坐。
  • 《悟學.第四十三篇》如心曰恕,中心曰忠
    《悟學.第四十三篇》論語.裡仁第四.新解讀(八)悟學.十八子 20200117 亥-子414 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唐以前古注】皇疏:「時多患無爵位,故孔子抑之也,言何患無位,但患己才闇無徳以處立於位耳。又言:若有才伎則不患人不見知也,故云:「不患莫己知也。」若欲得人見知,唯當先學才伎,使足人知,故云「求為可知也」。」
  • 《悟學.第197篇》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悟學.第197篇》論語. 憲問第十四.新解讀(二十三)悟學.十八子 20200419 亥-子1426 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悟學》的宗旨:通過領悟、參悟、感悟上下五千年的國學經典,取其精華,結合當下社會實踐,學以致用。讓國學中深邃的哲理及豐富的人生成功與失敗經驗總結,指引我們現實的工作、生活。
  • 《悟學.第259篇》唯上智與下愚不移
    《悟學.第259篇》論語. 陽貨第十七.新解讀(三)悟學.十八子 20200503173 子曰:「唯上智與下愚不移。」遇善則清升,逢惡則滓淪【唐以前古注】皇疏:「前既曰性近習遠,而又有異,此則明之也。夫降聖以還,賢愚萬品,若大而言之,且分為三,上分是聖,下分是愚,愚人以上聖人以下,其中階品不同而共為一,此之共一則有推移。今雲上智謂聖人,下愚愚人也。夫人不生則已,若有生之始,便稟天地陰陽氛氳之氣。氣有清濁,若稟的淳清者則為聖人,若得淳濁者則為愚人。愚人淳濁,雖澄亦不清。聖人淳清,攪之不濁。故上聖遇昏亂之世,不能撓其眞。下愚値重堯迭舜,不能變其惡。
  • 《悟學.第121篇》君命召,不俟駕行
    《悟學.第121篇》論語. 鄉黨第十.新解讀(六)悟學.十八子 20200404 亥-子1018 君賜食,必正席先嘗之。君賜腥,必熟而薦之。君賜生,必畜之。侍食於君,君祭,先飯。當君政祭食之時,而臣先取飯食之,故云先飯。飯,食也。所以然者,示為君先嘗食,先知調和之是非者也。【唐以前古注】皇疏: 疾,謂孔子疾病時也。孔子病而魯君來視之也,此君是哀公也。東首,病者欲生,東是生陽之氣,故眠首東也,故《玉藻》雲「君子之居恆當於戸,寢恆東首者」是也。加,覆也。朝服,謂健時從君日視朝之服也。拖,猶牽也。紳,大帶也。
  • 《悟學.第150篇》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
    《悟學.第150篇》論語. 顏淵第十二.新解讀(十七)悟學.十八子 20200211 亥-子1222 攀遲問仁。子曰:「愛人。」問知。子曰:「知人。」樊遲未達。舜有天下,選於眾,舉皋陶,不仁者遠矣。湯有天下,選於眾,舉伊尹,不仁者遠矣。」【譯文】樊遲問(怎麼做才是)仁。孔子說:「愛人。」樊遲問(怎麼做才是)智,孔子說:「了解人。」樊遲還是不明白。孔子說:「把正直人提拔出來,位置在邪惡人之上,這樣就能使邪者歸正。」
  • 《悟學.第311篇》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
    《悟學.第311篇》論語.子張第十九.新解讀(十九)悟學.十八子 202005101921 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日全食【唐以前古注】皇疏:「日月之蝕,非日月故為,君子之過,非君子故為,故云如日月之蝕也。
  • 《悟學.第120篇》食不語,寢不言
    《悟學.第120篇》論語. 鄉黨第十.新解讀(五)悟學.十八子 20200406 亥-子109 祭於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譯文】即使是粗米飯、蔬菜湯,也必須在飯前向先祖獻祭,而且要像齋戒時那樣虔誠。
  • 《悟學.第253篇》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
    《悟學.第253篇》論語. 季氏第十六.新解讀(十一)悟學.十八子 202005021611 子曰:「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吾見其人矣,吾聞其語矣。隱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達其道。《悟學》的宗旨:通過領悟、參悟、感悟上下五千年的國學經典,取其精華,結合當下社會實踐,學以致用。讓國學中深邃的哲理及豐富的人生成功與失敗經驗總結,指引我們現實的工作、生活。
  • 《悟學.第376篇》深根固柢.帛書老子.59
    《悟學.第376篇》帛書老子.59悟學十八子 20200607《德經》 第59章【原文】「治人事天,莫若嗇。深根固氐,長生久視《悟學》的宗旨:通過領悟、參悟、感悟上下五千年的國學經典,取其精華,結合當下社會實踐,學以致用。
  • 《悟學.第185篇》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
    《悟學.第185篇》論語. 憲問第十四.新解讀(十一)悟學.十八子 20200415 亥-子1412 子路問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矣。」
  • 《悟學.第247篇》益者三樂,損者三樂
    《悟學.第247篇》論語. 季氏第十六.新解讀(五)悟學.十八子 20200501165 孔子曰:「益者三樂,損者三樂。樂節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樂驕樂,樂佚遊,樂晏樂,損矣。」物慾橫流 享樂主義南懷瑾解讀:「前面三點,是人生最快樂的,也是說快樂要建在品行上,一個人最快樂的事情,就是研究學問(禮樂),作人規矩,這是與第一篇《學而》
  • 否極泰至 爻變速達
    否字是有口不言或閉塞不通的狀態,否卦與泰卦寓意相反,否態是小人得勢,其卦辭大往小來,表明天地不交而萬物不通,內陰外陽,內柔外剛,內小人外君子,實為小人道長君子道消的環境。否卦象辭說,否態下的君子應以儉德闢難,不可榮以祿,也就是道不同不相為謀,一旦順應了否的環境,就可能幫小人招惡果。否卦下坤,初六爻辭,拔茅其以其匯貞與泰卦相同,但用力向下,意為退守裝傻。六二爻包承小人吉,大人否亨,意為堅守正道,警惕不為上所亂。六三爻柔居剛位,提防與上合流蒙羞。九四爻有命無咎,疇離祉,聽上面指令並少出餿主意就無咎。
  • 《悟學.第134篇》四子侍坐
    《悟學.第134篇》論語. 先進第十一.新解讀(十一)悟學.十八子 20200407 亥-子1126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 《悟學.第363篇》禍莫大於不知足.帛書老子.46
    《悟學.第363篇》禍莫大於不知足.帛書老子.46悟學十八子 20200601《德經》 第四十六章【原文】「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有戰馬在郊野(戰場)產仔。罪莫大於放縱慾望,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慘於貪得無厭。所以,懂得滿足、知道適可而止,恆足矣。」
  • 《悟學.第262篇》恭、寬、信、敏、惠
    《悟學.第262篇》論語. 陽貨第十七.新解讀(六)悟學.十八子 20200503176 子張問仁於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 」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