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島記者 張文豔
聽說過很多關於啤酒的故事,也見過很多簡陋的啤酒屋,平日裡那裡人聲鼎沸,一兩碟小菜也只是「木拉木拉」(音,意為砸吧砸吧),主要是一紮啤一「菠蘿杯」地「哈酒」,喝到微醺,脫掉上衣,興致大發,大有天地萬物皆在掌握的氣概。
然而,在熱鬧的啤酒節開場之後,啤酒屋突然顯得安靜下來,因為這裡收集的不是夜夜笙歌、人聲鼎沸的狂歡,而是市井百姓掉落下來的喜怒哀樂,正因為無法全部向人訴說,才將它們塞進酒杯裡,一飲而盡,等待天明以後,把它們遺忘在某個角落。
值此啤酒節之際,為了再次感受啤酒屋的風情,於是再次踏了進去,赫然發現,一切已然悄悄改變。
南京路,心萍啤酒屋裡,上午10時,老闆娘欒心萍已經端坐在了收銀臺。等待她的,將是未來十幾個小時的忙碌。
在啤酒屋行業,欒心萍已有20年的經驗。從最早在母親的房子前支一個小棚子,準備幾個馬扎,聯繫好啤酒供應商,便正式開業了。「我從一家商場下崗失業,三十歲的年紀,再找工作很困難。平日裡就愛喝點啤酒,到現在我中午還得喝上三斤,晚上回家前在店裡拿點雞爪子,回去再喝點,趁著酒勁好睡覺」。將小癖好變成了生計,欒心萍沒有想到,一幹就是20年,現在啤酒屋已經不僅喝酒,還可以用餐,木製桌椅整齊排列。
「原來啤酒屋的老顧客有的都去世了」,怎能不感慨?當她決定開啤酒屋的時候,青島啤酒屋正處於上升期,所以啤酒屋的歷史並沒有想像中長。
1978年出生的程顯文先生現在是網紅博主,他正在致力於啤酒屋酒王大賽,他的啤酒情結是從父輩開始的,「我小時候經常給父親打酒,啤酒是從『奢侈品』過渡來的」。程顯文口中的「奢侈品」,指的是計劃時代的啤酒供應不足,人們還得憑票購買,要想喝酒還得找關係。「當時的啤酒屋就是一戶人家把窗砸開當門,放幾個小馬扎在門口,也不用菜,來了打點酒坐在那兒就喝」。
現在人們很難想像啤酒一詞如何與「奢侈品」掛鈎,程顯文說,那時父輩們掙錢主要用來養活全家,「上有老下有小,是沒有閒錢打酒喝的,後來隨著生活水平越來越高,啤酒供應也越來越多,才實現了隨便買酒喝的願望,所以我說,啤酒可以說是社會主義奔小康的典型符號」。
啤酒在時間中精釀著,啤酒屋也隨之發生了變化。
「剛開始開啤酒屋的時候,基本上沒有幾個菜,主要就是喝酒」,欒心萍說,那時候我剛開,開得還不多,也就是嘗試。結果老顧客越來越多」,時間長了,形形色色的人也就見多了,「什麼樣的人都有,來的時候都挺好的,也會聊天,等到喝到一定程度,就花樣百出了:有睡覺的,有唱歌的,有話多的,也有鬧著不走的」,見得多了欒心萍也就有了經驗,基本上憑一個人喝酒的狀態就知道他離醉酒只有一杯了,乾脆謝絕供酒,趕他回家睡覺。
返回半島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