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說的六根清淨,是指的哪「六根」?都是心與身的感知

2020-12-19 墨書國學

佛家說的六根清淨,是指的哪「六根」?

很多朋友從小到大都聽過這樣一個詞,叫做六根清淨。比如說在電視劇裡面一些和尚去剃度,出家的時候都說要六根清淨,那麼這個時候很多人就有疑問了,佛教所說的六根是指什麼呢?

其實佛家用六根來說,人的六種器官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個器官,六根通過接觸和加工外物,生成六種認識色,聲,香,味,觸,法。

就是說沒有到佛家去修行的人,也就是所說的凡人,通常就是用眼睛去看色,用耳朵去探音,用鼻子去聞味道,用舌頭去感知,用身體去體驗細滑,用意念去貪圖喜樂的境界。

老子就曾在道德經中說過這樣一個話,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

所以佛家在出家的時候,修行之前,都要講究六根清淨,那麼怎麼去清淨六根呢?也就是佛家所說的,受持,讀誦解說書寫,經典五種方式,可以使六根清淨。六根清淨之後可以得到種種功德,然後就可以去修行,所謂的修身修心,進而通達無上智慧,什麼時候能達到慧這一個詞,表現的就是六根互通任何一根,都可以兼備其他五根的功效。

在佛學中,講究的有六根的說法,六根就是我們剛才所說的六根清淨。而六聲呢,就是指的眼睛能看到的深沉,耳朵能聽到的香,鼻子所能聞到的味,舌頭所能嘗到的,身體所能感覺到的,也就是說思維能感知到的東西稱為六塵。

這個其實和六根是差不多的一個道理,六根所說的是眼,耳,鼻,舌,身,意,六個器官,而六塵所說的也就是這六個器官所能感知到的一個事情。

六塵就是會汙染我們的六根,從而汙染我們清淨的一個本性,所以在佛學中修行的時候,就要通過學習佛法,驅除這六塵帶來的汙染,回復一種清淨本性的狀態。當真正的擺脫六塵六根清淨的時候,就不會再受到六塵的幹擾,也就是一種佛學的智慧和修行。

在我們所說中的俗語中,一塵不染,這一個成語來形容自己衣服環境的整潔乾淨,可以用來讚譽人的高潔的品格。但是這樣一個一塵不染的塵,指的就是一個灰塵,但是我們六塵清淨,這個城說的是我們在俗世中,需要感知到的玷汙內心的東西。

其實所說的就是用修行的這一種方式,去除自己內心的欲望,驅除自己在六根上面的清靜,不要讓自己的眼睛耳朵鼻子,舌,身,意,六個器官,感知到塵世間的汙染,修行也正是修的這些東西。

相關焦點

  • 佛教常說六根清淨,但你可能連哪「六根」都不知道!
    老一輩人,尤其是信佛的那一輩人,可能在訓人的時候說:「你心不誠。」或者「你六根不淨,怎麼會有好結果?」雖然這些話都是順手拈來,脫口而出,但是真說到是如何追溯的,人們卻回答不出個一二三來。有些,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這樣的一知半解,對自己來說是糊塗事。糊裡糊塗的生活,不好。
  • 佛家說的四大皆空、六根清淨,是什麼意思?
    佛教之中,經常提及「四大皆空」和「六根清淨」的概念。那麼,「四大皆空」是哪四大,為什麼皆為空?「六根清淨」是哪六根,為什麼須保持清淨?1.四大皆空佛教所說的「四大」,乃是指構成世界的地水火風4種基本元素。佛教中的「四大」是從屬性上而言的,「四大」包括:堅性的地大,溼性的水大,暖性的火大,動性的風大。佛教的「四大」最早出現於佛陀所說的《四十二章經》:「佛言當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無我者。」
  • 佛家常說四大皆空,五蘊皆空,六根清淨是什麼意思?
    首先來看看「四大皆空」「四大皆空」是佛教用語,指世界上一切都是空虛的,在《道德經》中給出四大的答案是:「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佛教中的四大指的是「地、水、風、火」的四大物質因素,大乘佛教中所說的四大不是指根本元素,而指的是物態的現象,是假非實。
  • 六根清淨,六塵不染,六道輪迴,這些佛教用語什麼意思,有何聯繫
    我們提到佛教,總會想到一些成語,今天我們就來介紹下關於佛教的三個成語:六根清淨、六塵不染、六道輪迴。這三個成語都是佛教用語,他們是什麼意思,他們之間又有何聯繫呢?一、六根清淨「六根清淨」是我們經常用來形容出家人的一個成語。當然,如果一個在家人如果能夠做到不為外物所惑,也可以說是六根清淨。
  • 佛家:三世因果、六道輪迴;六根、八苦諦的含義
    佛家在詮釋「無我一如,性相平等。」的根本概念,與弘揚為善去惡的方法,必然涉及生命來源的問題。佛家用歸納的辦法,列舉生命的種類,大約分為六道:天道、阿修羅道、人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其中,阿修羅道介於天魔之際。
  • 六根清淨中的六根指什麼?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六根,是指生理學的全部範圍。佛教看宇宙人生,既不是唯物論者,也不是唯心論者,更不是唯神論者,乃是主張因緣和合的緣生論者。上面所說的六根是屬於生理學,加上六塵的物理學及六識的心理學,便是一個人的總和,六根、六塵、六識的形成,稱為十八界,十八界的三大類,構成鼎足之勢,相互為用,缺了一類,其他的二類也就不能存在。因為六塵與六識要靠六根的媒介才有作用,六塵與六根要靠六識的判別才有價值,六根與六識要有六塵的反映才有功效。如果要下一個比喻,那麼,六根是鏡子,六塵是被鏡子所照的影像,六識是判別鏡中所照影像的人。
  • 終朝打坐參禪,漸覺六根清淨,六根清淨小議
    傳統氣功文獻中,言及「六根清淨」之處頗多,其詞原為佛家之術語,後世人喻以精神意識清淨,進入穩定的松靜氣功狀態。「六根」者,謂眼、耳、鼻、舌、身、意也。「根」者,謂有生長之意也。故眼為視根,耳為聽根,鼻為嗅根,舌為味根,身為觸根,意為念慮之根。「六根清淨」,謂修鍊氣功者不染六塵,做到澄神靜慮,無私無營。《脈望》曰:「聖人以其心役眼、耳、鼻、舌、身、意,眾人以眼、耳、鼻、舌、身、意役其心;是以有聖愚之別耳。然六根者,此心出入之門戶也。因境而有,苟不制六根,欲安其心,未不可得。所謂繫心一緣,面壁三月,皆此法也。」
  • 佛教中的「六根清淨」是指什麼?
    在佛教中為什麼要強調「六根清淨」呢?而且這「六根」又是指代什麼呢?佛教中把眼、耳、鼻、舌、身、意稱為六根,把色、聲、香、味、觸、法稱為六塵,而且認為六根與六塵是有所相連的,這樣就會產生種種欲望、煩惱乃至罪孽之事。
  • 《心經》:網絡如此發達,現代人如何做到六根清淨
    佛家把達到遠離煩惱的境界稱為六根清靜,就是說已沒有任何慾念。「六根清淨」出自隋煬帝《寶臺經藏願文》:「五種法師,俱得六根清淨。」很多人膚淺的認為這個境界很容易達到,甚至針對佛門子弟,如果他們稍微沾染了一點男女錢財,一些專門喜歡「揚惡隱善」的新聞記者,就會在報紙上大做他們「六根不淨」的文章。六根是指人的六種感覺器官:眼、耳、鼻、舌、身、意。眼是視根,耳是聽根,鼻是嗅根,舌是味根,身是觸根,意是念慮之根。
  • 六根清淨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六根清淨,六根:佛家語,指眼、耳、鼻、舌、身、意。佛家以達到遠離煩惱的境界為六根清靜。比喻已沒有任何慾念。出自:隋 隋煬帝《寶臺經藏願文》:「五種法師,俱得六根清淨。」近義詞有:六根清靜,反義詞有:六根不淨,六根清淨是中性成語,主謂式成語;可作謂語、定語;比喻已沒有任何慾念。六根清淨的詳細解釋:成語名稱:六根清淨(liù gēn qīng jìng)成語釋義:六根:佛家語,指眼、耳、鼻、舌、身、意。佛家以達到遠離煩惱的境界為六根清靜。
  • 什麼是六根?了解六根,才能做到六根清淨,煩惱不生!
    無論你是否學佛,都可以先去了解,六根與六塵,當你了解了六根、六塵,你現在的煩惱,一定會減輕。如果你對佛教還一點不了解,就更應該先去了解六根、六塵,因為六根、六塵是很好的佛學入門知識,當你了解以後,一定會增添你對學佛的興趣。
  • 六根清淨——經常見到卻不明所以的佛系詞彙,原來是這意思
    「六根」都有食取的對象:「眼根」以眠為食,「耳根」以聲為食,「鼻根」以香為食,「身根」以細骨為食,「舌根」以味為食,「意根」以法為食——總稱「六根食」。強調「六根清淨」,便是要消除「六根」無始以來的罪垢,以無量的功德使之莊嚴,使之清淨潔白。而這清淨的功德,由「六根」各發出無礙的妙用,而且得到「六根互用」的自在。
  • 六根清淨皆具足
    六根為眼、耳、鼻、舌、身、意,相對應的事物色、聲、香、味、觸、法為六塵。我們眼睛看到、耳朵聽到、鼻子嗅到、舌頭味到、身體觸到和意識覺到的一切皆源於內心具足,生活中萬物聚集、相互交融共存,想要做到「六根清淨」,必須從源頭抵得住誘惑、懂得持戒心,管控自己的心性。
  • 孫悟空終於想六根清淨、一心向佛了
    這時路邊卻跳出了六賊,分別是「一個喚做眼看喜,一個喚做耳聽怒,一個喚做鼻嗅愛,一個喚作舌嘗思,一個喚作意見欲,一個喚作身本憂。」喜旳喜,怒的怒,愛的愛,思的思,欲的欲,憂的憂。這六賊在佛教中便是人的六根。所謂的六根清淨,就是要摒除六塵,斷了六根,丟掉人間一切的物慾誘惑,清清靜靜,無牽無掛一心向佛。
  • 虛雲禪師:佛法世法無二無別 六根清淨處處是道
    六根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我這業障鬼騙佛飯吃了數十年,還是摩頭不得尾,現在又不能陪大家勞動,話也沒有可說的,勉強應酬講幾句古人的話,擺擺閒談,志公和尚《十二時頌》中辰時頌曰:「食時辰,無明本是釋迦身,坐臥不知元是道,只麼忙忙受苦辛。識聲色,覓疏親,只是他家染汙人,若擬將心求佛道,問取虛空始出塵。」既然坐臥都是道,開田自然也是道,世法外無佛法,佛法與世法無二無差別;佛法是體,世法是用。
  • 西遊記:孫悟空六根清淨之緣由
    謝肇淛稱:「《西遊記》蔓衍虛誕,而其縱橫變化,以猿為心之神以豬為意之馳,其始之放縱,上天下地,莫能禁制,而歸於緊箍一咒,能使心猿馴服,至死靡他,蓋亦求放心之喻,非浪作也。《西遊記》為三教合一心學也。」今天以《西遊記》中的孫悟空去六根為話題,看修心的前提條件。
  • 願力的功效有多強,六根清淨只是開始
    目睹其色,鼻知其香,口嘗其味,身觸其光,心以法緣,皆得甚深法忍,住不退轉,至成佛道,六根清澈,無諸惱患。十方眾生,如果有緣聞到寶樹所發出來的妙音,立刻就能獲得地上大菩薩所證得的三種忍法(音響忍、柔順忍、無生法忍),和住於三種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之中,一直到他成佛,耳根都很清澈,沒有任何的苦惱和災患。
  • 道家常言「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這「三界」分別指啥?
    五行我們自然知道,他指代的是五元運行之意,這五元分別是金木水火土。不論佛道都是如此作解。那麼,三界又指的是啥呢?今天我們便來了解一番佛家中何為三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會聽到三界皆苦,在電視劇中,我們也會稱西遊記中孫悟空是超脫三界。
  • 多少修佛的人,都領悟錯了,獨劉慈欣說得很對!
    空,四大皆空,佛教的用語,何為四大皆空,相信很多人都知道,指世界上一切都是空虛的,道空、天空、地空、人空。誰能真正做到四大皆空,那麼也就可以一心一意去修佛了,佛教還講究「六根清淨」,四大皆空的人就能做到六根清淨。那麼六根清淨是哪六根呢?六根是指人的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所引起的慾念,以達到無煩無惱的境界。
  • 聊聊佛經上所說的「四大」「六根」「六塵」
    依金聖歎所說,這個「我」在人類歷史長河中何其渺小,何其不起眼。一個人一輩子不停地執著於這個渺小的肉體的我,豈不是太可悲了嗎?南懷瑾先生認為,人生修道,證道,為什麼不能成佛?因為首先身見去不掉,總覺得有「我」,有這個身體,因而把身體看得很牢。禪宗教人直接認識「我」是什麼。南懷瑾先生解釋說,什麼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