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與大冬天的一場熱鬧火鍋帶來的愉悅相提並論的,大概就是大暑天的一杯冰鎮酸梅湯。
人們很早就發現了夏天的解藥——酸梅湯。我國很早以前就有酸梅湯,古籍中所載土貢梅煎,就是一種最古老的酸梅湯。南宋《武林舊事》中所說的滷梅水,也是類似酸梅湯的一種清涼飲料。 現在我們喝到的酸梅湯是清宮御膳房為皇帝製作的消暑解渴飲料,後來流傳到民間。
「酸梅湯,夏日所飲,以冰為原料,屑梅幹於中,其味酸。京師賣酸梅湯者,輒手二銅盞,顛倒簸弄之,聲鏘鏘然,謂之敲冰盞,行道之人輒止而飲之。」
「酸梅湯以酸梅合冰糖煮之,調以玫瑰、木樨、冰水,其涼振齒。」
「今人煮梅為湯,加白糖而飲之;京師以冰水和梅湯,尤甘涼。」
這些古籍中的酸梅湯今天是無緣再嘗一口了,如果實在饞得緊,可以去梁實秋懷念的「信遠齋酸梅湯」過把癮。
《本草綱目》說:「梅實採半黃者,以煙燻之為烏梅。」它能除熱送涼,安心止痛,甚至可以治咳嗽、霍亂、痢疾,神話小說《白蛇傳》就寫了烏梅闢疫的故事。該湯消食合中,行氣散淤,生津止渴,收斂肺氣,除煩安神,常飲確可祛病除疾,保健強身,是炎熱夏季不可多得的保健飲品。
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於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洩,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逆 之則傷心,秋為瘧疾,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黃帝內經》指出,針對夏季炎熱,應晚睡早起,以順應自然界陽盛陰虛的變化,飲食方面,酸味收斂,可固護體表,防止出汗過多傷氣損陽,故可多食酸梅湯。
酸梅湯是我國古老的傳統飲料之一,已有千年的歷史。「銅碗聲聲街裡喚,一甌冰水和梅湯」,這是清朝郝懿行寫的《都門竹枝詞》,描寫的就是舊時北京街頭賣酸梅湯的人手敲冰盞發出的那種清脆悅耳之聲。
傳統老北京酸梅湯是由去油解膩的烏梅,降脂降壓的山楂,清熱解毒,滋養肌膚的甘草,化痰散瘀的桂花,益氣潤肺的冰糖一併熬製。特別在傳統配方上增加了洛神花及陳皮來調節酸味,煮出的酸梅湯色澤如陳年普洱,酸甜適口。
在盛夏酷暑期間,飲用酸梅湯不僅酸甜可口,還可起到開胃、補充水分的功效。
酸梅湯屬於鹼性飲料,肉類食物吃多了喝點酸梅湯,有助於體內血液酸鹼值的平衡。含有較多酸性物質的酸梅湯還可以促進唾液和胃液的分泌,保護腸胃。
此外,酸梅湯可平肝降火,幫助消化,肝火較旺之人宜多飲用。
上海地處江南,天更濡熱,更有理由喝酸梅湯了。於是,上世紀30年代,有四個北京人合夥在上海大世界西邊開了一家鄭福齋。老上海們回憶,那時候到大世界玩,或到東頭的共舞臺看京戲,站在路邊喝一碗酸梅湯,也算老上海一景。
老報人陳詔也在一篇文章裡寫道:「想當年,大世界旁邊的鄭福齋,以專售酸梅湯聞名。每當夏令,門庭若市,生意興趣。花上一角錢喝一大杯酸梅湯,又甜又酸,帶著一股桂花的清香,真沁人心脾,可令人精神為之一爽。如果再買幾塊豌豆黃之類的北京糕點,邊喝邊吃,簡直美極了。」
當時美國的「美女」牌棒冰和「白雪公主」雪糕風靡上海,在共舞臺西側的羊城酒家也很熱銷。酸梅湯與洋冷飲擺開了擂臺,結果酸梅湯絲毫不落下風。
酸梅湯如此受到人們的青睞,那麼,怎樣才能煮出一杯好喝的酸梅湯呢?
主料:烏梅,烏棗,山楂,甘草,陳皮,幹桂花
輔料:冰糖(可依據個人口味調製)
將烏梅、烏棗、山楂、陳皮、甘草用清水洗去浮塵。 然後加純淨水浸泡半小時以上。
蓋上鍋蓋,大火燒開,慢火熬製30-40分鐘
加入冰糖繼續燜10分鐘。
待自然冷卻後,過濾去渣
放入冰箱中冷藏後可儲存1-2天。
煮過一遍的原料,可以再加適量水熬煮一次,可以分別飲用,也可以將兩次煮出的湯水兌在一起飲用。
1. 酸梅湯的熬製其實就是中藥的熬製過程,第一次熬製完成後,再添加水進行第二次熬製,才能將材料中的物質充分熬製出來,而且味道依舊酸爽。
2. 桂花最後放,桂花千萬不能熬,不然香味就沒了。
1. 烏梅酸度很高,煮的時候儘量不用鐵鍋,可以用不鏽鋼或者砂鍋。熬好的酸梅湯也要倒入玻璃器皿或者陶瓷器皿中盛放。
2. 在常溫下,酸梅湯是很容易變質的,如果看到表面有細細的泡沫浮起,就說明已經變質不能喝了。如果酸梅湯一次喝不完,最好在冰箱裡存放。
3. 過度引用酸梅湯,易腹瀉。尤其是小朋友,不宜過量飲用酸梅湯,不利於腸胃健康。
4. 孕婦慎用。因酸梅湯裡含有山楂,大量飲用的話,容易刺激子宮收縮,孕早期可能會引起流產,中期容易引起寶寶不穩定,孕晚期可起到催產作用。孕婦不宜喝市售酸梅湯(因含有山楂),如果能夠去除山楂,自製酸梅湯,孕媽咪還是可以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