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商報訊6月11日,北京新發地出現1例本土新冠肺炎病例。
6月12日,北京新發地董事長張玉璽在接受採訪時稱相關部門從切割進口三文魚的案板中檢測到了新冠病毒。
6月13日3時起,新發地暫時關停市場,調查市場相關人員及外部環境汙染現狀,評估感染風險,進行衛生整治和環境消殺。
6月13日下午5點40分,杭州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官方微博發布信息:杭州市範圍內大型商超銷售的三文魚是從挪威、智利、法羅群島和澳大利亞等國進口,從上海口岸進關,檢驗檢疫證明齊全。杭州市市場監管部門現已要求超市方面對刀具、砧板等工具、環境和地面進行消毒,防止風險隱患發生。
目前,世紀聯華、物美、沃爾瑪、永輝和山姆等大型商超已主動下架處理。與此同時,南京、成都等城市的商超也紛紛對在售三文魚採取緊急下架。
一石激起千層浪。一條三文魚,對日料店、刺身供應商、消費者來說,影響不小。如何應對,已有日料店開始探索破局。
日料店:三文魚全面下架
6月22日中午,中山北路上的小林刺身店門前迎客的風鈴聲照常響起,店內服務員們不斷招呼著進店來的客人。在收銀臺上的菜單攤開著,上面誘人的刺身類產品照片旁都新增了一條備註:暫時下架。
從6月13日開始,小林刺身在杭州的5家門店同時下架了所有的刺身類產品,其中三文魚更是全部銷毀。門店的負責人小黃介紹,自己從事日料經營5年以來,這是頭一回遇到無刺身可買的情況。
實際上小黃所在的小林刺身只是日料行業的一個縮影,據天眼查數據顯示,浙江省共有1302家日料企業,其中杭州就有100多家企業從事日料餐飲服務,而這些企業也都在近期下架了三文魚產品。而據業內人士估算,全杭州日料門店數量規模大約在1700多個,這次三文魚所引發的連鎖反應影響並不小。「春節原本是刺身消費旺季,但受到疫情影響,不少囤貨的日料店銷量並不樂觀,3月份之後,一些日料店陸續復工,但這次的事件直接導致部分日料店和他們的上遊企業陷入資金周轉困難、營業額較大下滑的兩難境地。」
在調查中,記者發現一些外帶類的壽司門店裡依然還有刺身類產品在售,在這些門店的外賣網店上甚至還能看到三文魚字樣。6月23日,記者來到金鮮生外帶壽司蕭山區店,工作人員正在店裡處理一些外觀與三文魚類似的魚類產品。工作人員一再解釋稱,店內所用魚類為虹鱒魚,也被稱作國產三文魚,這些三文魚並不是進口的,與北京新發地的三文魚並無關係。「虹鱒魚就是國產三文魚,這是行業裡都知道的。」這位工作人員強調,「現在不少人不敢吃三文魚,連著刺身也點得少了,這對我們的生意影響挺大的。現在店裡一些熟食類壽司銷量相對較好,但對於我們來說,市場有需求,我們肯定也會提供。」
供應商:壽司配料需求度提升
日料店暫停三文魚銷售的同時,超市、菜場、批發市場和生鮮門店也見不到三文魚的蹤跡。據杭州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官方微博發布消息稱,目前杭州的大型商場超市、兩大批發市場、都已下架三文魚。而在盒馬鮮生App上輸入三文魚也顯示無法搜索到結果。
一夜之間從餐桌上消失的三文魚讓不少從事日料食材配送的經營者有些措手不及。新農都水產市場生鮮水產供貨商袁宏峰就是其中之一。「刺身類產品一直以來是日料中的大宗產品,也是日料店裡利潤率較高的品類,現在三文魚都停止銷售了,新鮮的三文魚存貨也都放進冷庫,公司通過銷售甜蝦等產品來維持經營,但這始終不是長久之計,甜蝦的用量和三文魚等產品相比,實在不值一提。我在上海的一些合作夥伴透露,囤貨量較大的經銷商在這次事件中的損失很大,一些經銷商甚至出現較大的虧損。」
在三文魚危機中也有人穩住了陣腳。黃躍龍(音)是杭州龍誠壽司料理商行負責人。最近一段時間,每天都有幾千箱壽司配料從他的商行發往浙江各地。他說:「生意和往年同期相比基本持平,雖然三文魚等刺身的需求度減少,但鰻魚、章魚等壽司配料的需求度正在提升。」黃躍龍介紹浙江人對於日料的喜愛由來已久,雖然三文魚一事給消費者帶來了一定程度的憂慮,但壽司、烹飪後的日料消費群體依然存在。「日料的烹飪手法雖然沒有中餐豐富,但也不少,鵝肝壽司、鰻魚壽司、清新小卷壽司、天婦羅等產品都需要將食材烹熟,從我的商行和其他同行的銷售額情況來看,這部分的消費力依然強勁。」
黃躍龍的說法在數據上也有相應的佐證。據天眼查數據顯示,目前全國共有日料、壽司企業17097家,這些企業分布最密集的前三個省份分別是廣東、江蘇和浙江,這些省份的日料、壽司企業在全國同類企業中的佔比分別達到17.21%、9.82%和9.03%。
袁宏峰說:「當下的情況的確有些難熬,短期內三文魚的突發情況對整個行業產生了一定影響,但從長期來看,刺身類產品的需求依然存在,我和合伙人正好趁著這段時間放個假,等行情好轉。」
全國多地對三文魚叫停的同時,整個消費端也對吃三文魚有了一定的顧慮,甚至連刺身重度愛好者張慕磊開始勸說身邊的朋友暫時忍住,不要貪吃。「三文魚腩一直是我的心頭好,每次去自助餐廳,我都能吃半斤以上,一些朋友都覺得我太能吃,管我叫三文魚殺手,但自從切割進口三文魚的案板中檢測到了新冠病毒之後,我就開始強迫自己不去刺身,平時也都吃些煮熟的海鮮解饞,畢竟健康比一飽口福更重要。而且現在網上還傳出挪威養殖的三文魚質量問題,我就更不敢吃了。」
和張慕磊持有相同態度的消費者也不在少數。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日料店創始人告訴記者,他和不少老顧客一樣,都饞刺身,但現在還是不吃為妙。「刺身類的產品對於一些腸胃功能不好的消費者來說,並不適合。現在我已經建議店裡的常客暫時不要生食,我還在微信群裡承諾,等三文魚得到正名後,店裡將專門對刺身類產品的愛好者提供優惠價。」
不過對於另一部分消費者來說,三文魚已經成為一種談之色變的食物。「之前我看了一段央視播放的視頻,視頻畫面裡,不少挪威養殖的三文魚生活環境相當差,一些魚身上出現潰爛,還有一些魚出現畸形。我在家人群裡分享了這些視頻,家裡不少親戚也都說今後不敢吃三文魚了。」
6月23日,記者在延安路、鳳起路、中山北路等地對20位市民做了隨機調查,這些市民中有16位表示,依舊對刺身感興趣,並將在相關部門為三文魚正名後繼續食用所有刺身類產品。4位消費者則表示,今後不再品嘗生魚片等食物。
中國海關:共檢測樣品32174個結果均為陰性
受到三文魚影響,一些人在暫停食用三文魚的同時,開始擔心其他進口生鮮食品是否也存在風險。
記者從海關總署網站了解到,6月19日海關總署發布信息稱,2020年6月11日至17日,全國海關對進口肉類、水產品、蔬菜、水果、水生動物、短時或低溫運輸工業品等貨物及其包裝和操作環境取樣實施新冠肺炎病毒監測,共檢測樣品32174個,其中貨物樣品8274個,內外包裝樣品20833個,環境樣品3067個,結果均為陰性。
據杭州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官方微博發布信息顯示,經排查了解,杭州兩大水產批發市場此前銷售的三文魚是從丹麥、挪威、智利和法羅群島等國進口,直接從上海口岸進關,檢驗檢疫證明齊全。杭州市範圍內大型商超此前銷售的三文魚是從挪威、智利、法羅群島和澳大利亞等國進口,從上海口岸進關,檢驗檢疫證明齊全。
中國疾控中心研究員馮錄召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目前還沒有發現通過食用食物、包括海鮮產品經過消化道感染的證據。研究顯示,新冠病毒傳播感染的主要途徑還是近距離呼吸道飛沫和間接接觸傳播,在相對封閉的環境內長時間暴露於高濃度的氣溶膠也可能發生氣溶膠傳播風險,還沒有證據證明其他途徑的傳播。
日料行業:絕處尋生,突圍行動開始
面對當下日料行業的情況,杭州日料界一位資深創業導師認為,當下市場急需的是適合當下的經營思路和強大的信心。他介紹。從春節以來,不少日料店的營業額都較往常有所下降,這直接導致了這些日料店和他們上遊企業的資金鍊緊張,此時在日料消費還未強勢恢復之時,他建議各家企業應當開源節流,切勿盲目擴張,保持現金為王的策略。「目前在日料行業有不少技藝高超的大廚在流動,從人力資源的角度來看,部分有菜品質量提升需求的日料品牌可以在此時對人才結構進行優化,提升自己的競爭力。」他說。
小林刺身負責人小黃說:「對於日料店來說,刺身類產品是門店的重頭戲,缺少了刺身,大廚們只能在熟食上下功夫,為了彌補消費者吃不到刺身的遺憾,店內烏龍麵的材料比往常更足些,牛舌、鵝肝等食材的數量也相應增加了。」
除此之外,以前從來不接觸外賣生意的日料店也開始在外賣平臺開出門店,小黃解釋說:「日料吃的就是新鮮,相差一分鐘都會對食物的口感產生影響,但在現在的情況下,不少日料店也只能選擇外賣來增加銷售量,我非常同意行業前輩的說法,只有讓企業火下去,才能見到春暖花開時。」
【來源:杭州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