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秦嶺黃柏岔:這一棟半山腰的老房子,很有仙氣,而且沒人居住

2020-12-19 專業行走

黃框中的這棟老房子,雖然就在對面山上,不過卻可望而不可及。從我拍照的這個地方走過去,得先下到溝底再爬上去,沒有一個小時時間,是絕對不行的。現在已是下午13時25分,返程的路途還很遙遠,今天看來肯定是來不及了。《莊子·秋水》裡說:「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

河伯是站在河裡望洋興嘆,我卻是站在山上望「房」興嘆。黃柏岔溝溝堖這一帶,因為常年無人行走,上下山的這條捷徑,早已經荒蕪了。道路上的野草,幾乎有半人高,如果不是因為冬季草枯,根本尋不到路。行走秦嶺,只有這個時候,心情反倒平靜下來,這是山野,人跡罕至的地方,充滿野趣。

讀作家賈平凹寫商州的散文,讀到過一句「山桃夭夭」,一直不知道這「夭夭」是什麼模樣,直到從這裡看過去,終於知道了這句話的美。隨著越走越近,先前半山腰上那棟老房子,漸漸清晰起來。其實,這花兒究竟是桃花還是杏花,我並不十分確定,不過既然這麼美,我就把它當做夭夭的桃花了。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桃花怒放千萬朵,色彩鮮豔紅似火。《桃夭》這首詩非常有名,即便只讀過很少幾篇《詩經》的人,一般也都知道。雖然這花兒並非鮮豔如火,不過它卻潔白如雪。尤其是在湛藍色的天空襯託下,一個桃花一樣鮮豔,小桃樹一樣充滿青春氣息的少女形象,已躍然山野之間。

一高一矮兩間房,矮的房子蓋的是石板瓦,高的房子蓋的是火燒瓦。這戶人家的大門,開在了矮的那房子上,高的房子只有兩扇窗。看來,是先有了矮的那間房子,後來才新修了高的那間房。老房子四周的樹木尚未發芽,只有星星點點的油菜花,還在恣意地綻放著。住在這裡的人,怕已離開好多年。

下山的道路在陡降,如果不是攜帶了登山杖,如果不是長期在這樣的道路行走,恐怕早已是連滾帶爬。我們腳下的這條所謂「捷徑」,連通著黃柏岔溝溝堖和溝底,大約只有一兩裡路,不過卻相當於上百層樓高。許多年前,位於溝堖半山腰上的那十來戶人家,無論是進城還是回家,都必須走這條道路。

我們行走這樣的道路,是在尋訪和懷舊。許多年前,黃柏岔溝的人走這條路,那是不可選擇的生活。出生於山村的人,童年的記憶裡,總是少不了這樣的道路。我們背著背簍、背著柴禾走過,我們挑著糞水、挑著糧食走過,一直到了我這樣不惑之年時,仍然在睡夢中繼續走、一直走、走個不停……

遙遙望了一眼黃柏岔溝溝底,那裡的竹林青青,已經通了水泥道路,土地還有人種著,看來還有人常住。因為距離遙遠,老房子周圍那些高大的喬木,此時此刻看起來就像牙籤一樣,整整齊齊地插在陡峭的山體之上。這就是我們在大秦嶺,尋訪的中國最後的山村的真實模樣,它們深藏在群山之間。

今天行走在秦嶺,見到的多是這樣的次生林、再生林,那種到處是幾人合抱才能抱住的樹木的原始森林,其實已經是許多年前的事情了。明清時期,流民湧入,秦嶺南坡毀林開荒,大木早就被砍伐殆盡。讀民國文人的遊記,只提到秦嶺太白山附近,尚餘有少量大木。如今,秦嶺只有極少數單株的千年古木了!

道路中間,生長著一株白頭翁。此花為何叫白頭翁?相傳竟與杜甫相關:杜甫困守京華之際,生活異常艱辛,一日腹部劇痛難耐,恰好碰到一位白髮老翁路過,老翁採摘了一把長著白色柔毛的野草,將其煎湯讓杜甫服下,杜甫服完之後,病痛慢慢消除了,數日後痊癒,杜甫就將此草起名為「白頭翁」。

約1個小時後,我們下到了黃柏岔溝溝底,半山腰的那棟房子,已經沒有時間前往尋訪了,好在溝底還有幾戶人家,我們待會正好路過,可以去看看。本組圖片拍攝於2020年3月14日,地址陝西省商洛市柞水縣鳳凰鎮黃柏岔溝。喜歡秦嶺圖文,請轉發、收藏、評論,歡迎關注「專業行走」。#秦嶺##遠村行走#

相關焦點

  • 尋訪秦嶺龍潭村,太浪費了,這一棟老房子新打了院壩,卻無人居住
    遠村行走,尋訪中國最後的山村,這是專業行走關於秦嶺柞水龍潭村的第11篇圖文。你不得不佩服你不得不佩服,當前脫貧攻堅的力度真的很大,即便是在龍潭村這樣的山村,這裡已經是秦嶺南坡大山深處,但水泥路也修得一板一眼的,逢山開路、遇水搭橋,有坡上坡、有房過房。
  • 秦嶺一條溝,竹林背後出現一棟老房子,門上這個符號留下時代印記
    路有分岔,人有分工,在秦嶺遠村行走,他們一直負責在前面出鏡,我一直負責在後面追蹤拍攝。說句實話,這樣的竹林子裡面,森森然,光線暗淡,時不時還會傳出來一些亂七八糟的細碎聲響,如果是單獨一個人走,內心免不了有點小恐懼,好在我們人多。不過,這點恐懼對於秦嶺來說,卻是十分必要的。
  • 秦嶺終南山什麼最美?山中秋雨後的老房子,寫滿了悠然生活的味道
    - 3 -告別主人,沿著溼漉漉的小路再往裡走不遠,視野裡出現一棟老房子。添上一座道觀或古寺,也許會有一些仙氣。但必須有上幾棟房舍,才會有溫暖的人間煙火。泥牆、青苔,屋頂的脊,枯枝、綠葉,遠處的山。這裡與別處不一樣的地方,就是因為這山中的人家。
  • 行走秦嶺:在解村行走,既不怕狗,也不怕迷路,見有巷子就往裡衝
    春日陽光照耀下,連那老房子,仿佛也煥發出了新的生命力。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遠處老房子的這一株桃花,粉裡透著紅,好看得就像剛過門的新娘子。整年都灰頭土腦的秦嶺鄉村,也只有在一年中的這個時候,才有這麼一點點難得的喜慶。這喜慶是沾了大自然的春光。有些老房子的主人已經走了,但老房子還像漢子一樣,始終堅強地站立在原處。
  • 尋訪秦嶺觀音山:山腳玉皇坪,有不少老房子,可以改造後借山而居
    山中山寺古廟極多,修行人的茅棚草庵自然也不少。上山200米之後,道路左側的巨石下,有一個小小的建築物,白牆紅頂,大門是敞開著。有數級石頭臺階可以走上去,但我們猶豫了一下,最終沒去。這是一個土地廟。沒去尋訪這個地方,其實我們後悔了。因為在這個土地廟後的石洞裡,有一個修行人搭建了一個茅棚。我們從下面路上路過時,她正朝我們這邊望過來。
  • 行走秦嶺蓮花村:這戶已搬走多年,但門窗還殘存著最後的煙火氣息
    從路面踩踏的程度分析,時常還有人從這裡進出。老房子就建在山腳腳,房前開墾了幾畝土地,屋後有許多高大的喬木。在秋日暖陽照耀下,這棟老房子是如此寧靜。唯一的亮色,是牆上那塊小紅牌。雖然這裡明顯已經沒有人居住了,但簡陋的大門和殘破的窗戶上,那褪了色的對聯和生了鏽的鐵欄,還殘存著最後的煙火氣息。雜草從院子旁邊的石頭縫裡冒出來,鬱鬱蔥蔥,充滿了生機,與行將暮年的老屋,形成了十分鮮明的對比。
  • 行走秦嶺坪溝:到處是無人住的老房子,牆倒門爛,竹林卻依舊青青
    翠竹林中間,圍著一戶人家,這戶人家的屋頂蓋了新瓦,瓦是磚紅色的,牆也刷了白,看樣子日子過得不錯。一條毛石路,就通向這半山腰,路邊已有白色的花盛開,許是杏花吧。即便是疫情期間,住在這個地方的人,肯定也是清淨極了。在山裡行走,遇到這種風水極好的房子,是一定要過去看看的。踩著露出水面的大石頭,過了坪溝這條淺淺的河,順著毛石路向前走。
  • 尋訪秦嶺進仕溝:山裡老房子不住人,只在幹農活時落腳,浪費不
    對面有一塊地,地裡擺滿了種木耳的菌袋。還有一條路,路就在這棵老核樹背後。還還有一棟房,房就建在遠處密林之中。還還還有一個人,人就站在院壩裡。戴著帽子的人在忙碌著,背後的老房子真好看,尤其是那片樹林子,不但有一大片翠竹,還有一棵開花的大樹。
  • 秦嶺人文故事|荒山十室九已空,他獨孤身居其中——尋訪鐵佛寺
    唐朝距今雖然已經有1000多年,但秦嶺深山中的老房子,其建築的基本元素,卻幾乎沒有改變,還是泥土、石頭、茅草和木材。如今,鐵佛寺剩下的數間老房子,大多已經沒人了。不過,只有一棟房子還有人住,下文會詳述。鐵佛寺給人留下的第一印象怪可怕的。如果無人指引,你是想像不到在這樣的地方,還曾經有過小村莊,也曾經也有人家在此生存。歲月向前,人們在此留下的痕跡,正在隨著時間漸漸消失。
  • 行走秦嶺:「有蔥!」友人指著右邊的菜地說,這裡肯定還住得有人
    它們甚至不再避人,安靜地在小道上穿行,勝似閒庭信步。當最後一代秦嶺人離開之後,這大山是不是真的會回到大自然的懷抱中去,成為野生動物的樂園?每一次徒步秦嶺,我們都會跟著村民提供的線索,走到無路可走之處。可這一次,我們懷疑是否真的還有人家。因為這道路,幾近於廢棄的狀態。就在即將放棄的時候,我們終於看到了一棟老房的一角。你看,就在箭頭所指的高山之上!
  • 秦嶺人文故事|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尋訪老茅屋
    如今行走秦嶺,交通相對便宜,來去十分方便,夜晚降臨之時,已經不再需要投宿農家。不過,每每於山中望見一棟房子,心裡卻常常穿越回到古代。吳承恩《西遊記》第十四回,行者悟空道:「那壁廂樹木森森,想必是人家莊院,我們趕早投宿去來。
  • 秦嶺人文故事|山腰細路如絲直,三兩漁樵行落日——尋訪山居人
    進入溝口,再行半個小時,就可以到達這條溝的溝堖。站在椒源溝溝堖,往右側看,就會發現前方有一條細路,一直通往半山腰,而半山腰上面,隱隱露出一叢青青的翠竹,那裡還有一戶人家。這戶人家,還住著人沒?暫時還不好說。
  • 行走秦嶺:如果你有一個借山而居的夢想,可以去秦嶺南坡轉轉
    當地人介紹說,溝內原有不少人,以前住著過好多戶人家。進溝後不久,就碰到了第一戶人家,老房子鐵將軍把門,屋內黑乎乎,起碼已經有兩三年無人居住了。這房子的地基是石頭壘成的,牆體全部是泥巴拌上小碎石夯打而成,當初建造時,想必也花費了不少人力物力。房屋旁是餵養牲口的棚子。繼續向前,沒有雞鳴犬吠,沒有牛羊牲口,滴水巖溝安靜得讓人害怕,不知道前面會不會有人居住?
  • 秦嶺人文故事|雪晴墟裡竹欹斜,蠟屐徐吟到陸家——尋訪梨園村
    - 2 -過年前後走進秦嶺深山,景致與平時並無二樣,唯一的區別是,寂寞了一年的秦嶺,這時候突然變得熱鬧起來。原先那些鎖了門的老房子,這時刻終於開了門,有了人進人出。中國人講究一個團圓,在外忙碌了整整一年的人們,過年總是要回來看看的。
  • 秦嶺人文故事|時乎易失年加我,來者安知畏後生——尋訪村中心
    即便是在山區最偏僻的地方,其實也會有一個中心地帶,這就好像矛盾具有普遍性與特殊性,而在眾多矛盾之中又必有一個主要矛盾。一條秦嶺的山溝溝,裡面居住的這些人家,並不會嚴格按照等距離進行分布,在那些土地肥沃之所、飲水方便之域、道路交叉之地,自然會積聚起更多的人家。
  • 行走秦嶺熊家溝:山實在太大,坡實在太陡,老房子無法用詞語形容
    柴家坡大,是一個村,共計有100多戶人家;熊家溝小,是下屬的一個組,只有10來戶人家。熊家溝就在山對面,但道路沿著山體,卻凹進去很大一塊。兩個黃色的框裡,每個框有兩棟老房子,不知道還有沒有住得有人。在高清衛星地圖上,山裡的這些老房子,只能看見小小一個房頂。原本以為走近了,它們就會清晰起來,沒想到即便站到正對面,它們也隱藏得很好。
  • 行走秦嶺:是什麼原因,讓他在窗戶上寫下四個字「飛得更高」?
    沿著山谷往裡走,不多久後,視野漸次開朗,一棟一棟的老房子出現在眼前。在古代,正溝村這裡連接著秦嶺柞水和鎮安兩縣,是兩地之間的交通要道之一。如今,時代發展、空山冷漠,唯有蒼涼和悽冷,還沉沉地駐紮在這裡。之前的文章提到過,秦嶺山中的任何一棟老房子,無論住著人還是已經荒廢了,都有值得記錄和拍攝的地方。眼前這棟泥牆灰瓦的老房子,是進入正溝村深處後碰到的第一棟房子,這戶人家會有怎樣的故事?轉到老房子正面,進入視野中的一切物件,無論是大門、窗戶和泥牆,都是如此簡陋。這樣的人家,恐怕即便是在這秦嶺山中,也是相對貧窮的。
  • 焦作孟州市有1棟超過200年的老房子,至今有2人居住,古色古香
    最近,老馬在焦作孟州市西虢鎮西窯村見到了一棟220年前的老房子,為土木結構,古色古香,青磚青瓦,挺漂亮,目前還有人居住,房子被孟州市住建局鑑定為B級,房子建造年份為1800年,房子出了磚瓦結構以外,外面還有出廈,用木頭做柱子,窗格也是花式建築。
  • 徒步秦嶺|天空很藍,陽光很足,農家小院很美
    秦嶺對於大家並不陌生,秦嶺是中國中部東西向延伸的巨大山系,陝西境內為秦嶺中段,山體高大,山高坡陡,成為南北交通的一大險阻。略陽就位於秦嶺南麓,這裡也屬於三地交通要道,而且生態環境優良,物種豐富,森林覆蓋率高,植被豐茂,氣候溫和非常適合居住。
  • 秦嶺人文故事|山大雲深且留步,請君細酌甘蔗酒——偶遇釀酒人
    - 2 -行至半山腰,我們把車停到路邊。下了車,往後看腳下的老房子。白牆黑瓦、老樹枯枝,畫面很動人。到了這地方,我們算是已經入村了。晉安村會有怎樣意想不到的故事呢?車剛停住,我們一行人剛從車裡鑽出來,突然就聽到下方遠遠的地方,有人朝著我們這邊大聲喊了起來!只見三五個村民,正在兩棟老房子跟前幹著活。我們往前後左右看了看,再次確定他們沒喊別人,因為此時這裡就我們一波人。但為什麼喊我們呀?這是我們第一次尋訪晉安村,異地他鄉的,絕對一個熟人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