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節選自《太平洋戰爭全史書系·狂飆與重挫》,作者:顧曉綠、蕭西之水、趙愷,出版社:團結出版社
提到中途島海戰,一個關於密碼的故事總是經久不衰。
1942年1月,美軍擊沉並打撈上日本潛艇伊124。根據潛艇裡繳獲的密碼本,美軍「日本通」羅切福特幫助太平洋艦隊破譯了讓人頭疼的「JN-25B」(日軍稱「D暗號」)密碼。根據日軍往來電文,美軍在4月中旬發現日軍有意在太平洋正面展開大規模作戰,並用「AF」標記進攻地點。
為了測試「AF」具體代表什麼,5月21日,美軍故意發布假消息「中途島海水過濾裝置故障,淡水不足」,同時第14海區司令布洛克少將還回電說「已派遣供水船前去供水」。之後不到一天時間,美軍便截獲日軍威克島守備隊電文:「【AF】存在淡水缺少問題,應考慮在攻擊計劃之內」,最終確定「AF」為中途島。這次讓美軍在6月4日的中途島作戰中佔據上風,成為決定戰役勝負的關鍵。
有關密碼的故事歷來迷人,破譯德國恩尼格碼的圖靈早已搬上熒幕,美軍夏威夷諜報部門軼事自然傳為佳話。但問題在於,這個故事很可能有編造成分。
·編在何處?破譯密碼的實際流程
發掘中途島作戰之前日本海軍的海量電文,並未發現有「中途島缺淡水」的類似記錄。而且按照後勤補給的思路,如果發現中途島缺少淡水,那麼日軍應該在運輸船隊裡增加淡水供給或過濾設備,但類似命令也毫無蹤跡——起碼在日軍史料方面,這一橋段缺乏實證。
其實美方資料裡很早就知道「AF」。1942年3月4日,美軍截獲一份帶有「AF」字樣的電報,而從行文來看,這個位置明顯不在南太平洋或北太平洋,也不是一個很大的島嶼,所以經過排除法,美軍很快就將「AF」暫時標註為「中途島」。到了5月2日,尼米茲前去視察過中途島駐守的海軍陸戰隊,交代屬下要明確明白日軍有可能襲擊中途島。即便5月21日那個橋段確實存在,美軍也只是在有很大把握的情況下搞了一次測試,即便日軍沒有被騙,美軍還是明白」AF「就是中途島。
必須明白,所謂「破譯暗號」,並不意味著美軍可以自由閱讀日軍每一封電文。從無線電角度講,信息以電碼為載體,以流動狀態傳遞,中間會因為各種幹擾而出現接受不良的情況,一旦接收頻率與節奏出現誤差,一封文件就會有很多地方難以辨識;而如果日軍把很多電文同時發布,那截取的電文就有可能分別來自不同的文件。嚴格來說,美軍只能從某一個無線電頻率段截取一部分交換電碼,而且也不能保證這些電碼就屬於同一封電報。
即便是日本人自己之間,發報也會遺漏。典型案例就是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前,日本海軍本希望在奇襲之前遞上宣戰布告,但電文卻因為傳輸之中出現大量錯別字而不得不反覆補充發布修改電文,這就耽誤了大量時間。
以當時效率而言,美軍夏威夷情報部門可以「撈出」60%左右的日軍電文信息流。礙於人手與時間限制,再加上日軍密碼本身的複雜性,美軍在一個固定的時間段內只能破解10%-15%左右的密碼組合。既不能保證他們都在同一句話裡,也不能保證屬於同一封電文,所以即便發出「AF」缺水的情況,也不能完全保證截獲日軍關於「AF」缺水的反應。
事實上尼米茲判斷日本是否要襲擊中途島,也並不是根據「AF」缺水的電文,而是根據其他情報的綜合推測。5月4日,尼米茲剛剛從中途島視察回歸,夏威夷情報部門就送來兩份破譯電文,第一份提到「6月20日之後,A部與突擊部隊將在特魯克島停留約兩周時間,請安排並標示錨地」,第二份是「該艦將在上述行動期間修理……完工日期定於5月21日左右,無法陪同你們參加戰役」。
從日軍史料推測,第一份所謂「A部」與「突擊部隊」應該是指山本主力部隊(戰列艦)與南雲忠一機動部隊(航母),第二份可能是在說航空甲板受損的航母「翔鶴」無法參加中途島作戰。兩份電報讓尼米茲堅信,日軍很可能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之間展開行動,然後向特魯克島行動。
5月6日美軍又破譯一段電文,是聯合艦隊請求東京方面「迅速提供加油管線」,明顯是要在近期發動大規模遠洋作戰(5月5日日軍發布作戰命令)。因而太平洋艦隊司令部做了一份形勢判斷:「雖然日本繼續在南太平洋發動進攻,現在卻發現他們在太平洋中部有足夠兵力,可對太平洋中部、北部發動襲擊」。
5月11日,美軍攔截日本聯合艦隊第2艦隊命令下屬幾支部隊「開往塞班島、關島地區,等候參加即將到來的戰鬥」。考慮到塞班島、關島距離北太平洋非常遠,南太平洋又已經有其他日本艦隊駐防,不需要新派軍隊,太平洋艦隊便推斷近期大規模作戰很可能會發生在中太平洋——而中太平洋要衝便是中途島。
到這個節骨眼上,就算日本人說「AF」不是中途島,美國人也不會信。
·散漫態度:日軍對保密工作的疏忽
其實從戰略上考慮,電文本身提到什麼並不重要,重要在於電文的流向如何,密度如何。假設在某一段時間裡,艦隊與前線之間的聯繫突然密切起來,還能間斷發現聯合艦隊要派遣軍艦前來,那麼任誰都能明白日本要搞個大新聞。
更麻煩的是,日本自身對於情報的保密工作非常散漫。
根據當時日本聯合艦隊第二艦隊參謀長白石萬大佐回憶:「聯合艦隊有意多少洩露一些作戰目標,引誘美軍艦隊出航」。在中途島作戰計劃中,日本人假設美國航母艦隊不會前來,但這樣一來日本艦隊就很難消滅美國航母,所以他們潛意識裡已經自大地洩露起情報,害怕「膽小」的美國人不敢出戰。
當時日本佐世保鎮守府(長崎縣)參謀野村留吉少佐回憶,參與中途島作戰的佐世保第二特別陸戰隊曾經發布過一封明文電報,要求所有寄送該部隊的郵寄物品在6月以後都要轉送到「中途島」。雖然電報不會以長波形式發送,應該不會被美國截獲,但這種散漫態度從一開始就讓中下級軍官陷入到一種盲目樂觀的情緒中。
不僅中下層軍官,聯合艦隊司令長官山本五十六也好不到哪兒去。他在給情人河合千代子的一封信裡提到:「5月29日出擊,三個星期左右指揮全軍,估計沒什麼有意思的事情吧。等到戰役結束了,就丟掉一切,好好享受二人世界吧!」
嚴格來說,日本完全有機會不讓美國知悉情報。按照日本海軍省早期計劃,日本本要在5月1日更換密碼本,如果能夠在決戰之前全部更換,那麼美國人在短時間內就不可能破譯日軍電文,這起碼會讓美國艦隊有所忐忑,打壓一下對方士氣。但由於日本通信船隻太少,密碼本並沒有在指定時間之前送達全部海外基地,為免行動受阻,日本聯合艦隊就只能用舊密碼本傳遞集結命令。
5月12日,聯合艦隊開始向各部隊傳達集結命令。但由於日軍的中途島作戰與阿留申群島作戰同時打響,涉及上百艘艦船的瑣碎事宜,篇幅就不免冗長,兩份計劃直到5月20日還沒有傳達完畢。也正因如此,日本海軍更換密碼本的計劃不得不推遲到5月27日——高密度信息流、舊密碼本,這就等於是讓美軍截獲日軍計劃。
5月20日,美軍罕見地截獲了日軍電報長文,明確日軍要同時進攻「AF」(中途島)、」AO」(阿留申群島)兩方面。通過這份長文情報,美軍才第一次確切知悉日本軍隊進攻的日期與時間:日軍將在美國西部時間6月3日進攻阿留申群島,6月4日襲擊中途島。
5月24日,美軍發現日軍「赤城」、「加賀」、「蒼龍」、「飛龍」4艘航母與1艘無法確定的航母正在更換乘組人員,同時知道了日軍即將更改密碼本。到5月27日,美軍又明確日軍攻擊部隊(登陸部隊)準備在北緯27度、東經170度集結。而從5月28日開始,由於日軍密碼本更換,美軍無法再收穫任何消息。但靠著5月28日之前的情報,美國人已經足以了解日本海軍的各項行動,做到了知己知彼。
·早已知曉:開戰前日本航母艦隊的情報狀況
歷來認為,南雲忠一率領日本航母艦隊在5月28日出發以後就對前線動向一無所知,直到6月4日決戰當天才恍然大悟。但事實上,這也不符合史實。
如前所述,情報發送是一種信息流狀態,所以即便無法解讀密碼,只要能夠明確情報流向與情報密度,這本身也是一種情報。當時東京方面注意到夏威夷方面發送電報的密度明顯增加,而且截獲到180份電報之中有72份是急電。而且5月30日,聯合艦隊旗艦「大和」相繼截獲一封美軍潛艇發給中途島的長篇加密電報。對比偷襲珍珠港時期夏威夷方面幾乎沒有任何動靜,這一次美軍卻開足馬力發電報,即便完全不了解電文內容是什麼,任何人動一動腦子就會明白事態不對。
按照《中途島》作者、航母部隊航空參謀淵田美津雄中佐回憶:「旗艦【赤城】無線電接收能力有限,而且日本軍隊保持無線電靜默,山本(五十六)大將在聯合艦隊旗艦上收到的情報並沒有傳達給南雲(忠一)中將。」正因這份記錄,一般的太平洋戰爭歷史書籍中都會認為航母艦隊對於美軍來襲一無所知。
雖然「赤城」的接收能力確實有限,但整個航母部隊的情報接受並不僅靠「赤城」。事實上,跟隨航母部隊護航的高速戰艦「榛名」、「霧島」,重巡洋艦「築摩」、「利根」都擁有很先進的無線電設備。各艦均將無線電接收器調製接聽東京情報的頻率,並對情報進行甄別分析,將有用的情報直傳給「赤城」。
從航母「赤城」保留下的報告來看。5月29日,「赤城」收到護航船隊情報:「美軍在中途島外的空中巡邏、艦艇數量均有增加」。5月31日,「赤城」再度收到位於東京的軍令部電報:「大量敵軍艦船與太平洋飛機基地的通信系統取得聯繫,而且艦船通信系統總部可能位於火奴魯魯。」既然消息來自「軍令部」,那也就是說,「赤城」有能力直接從東京獲取消息,不一定需要聯合艦隊轉發。
那麼航母部隊知道什麼呢?一是夏威夷與外海艦艇往來電文頻繁,二是美軍在中途島附近的布防逐漸嚴密。就憑這兩點,任何一個普通人都可以做出判斷:美軍很可能已經得知日軍的動向,但日軍無法詳細了解美軍動向。最負責任的做法,就是迅速調整作戰計劃。
然而悲劇在於,由於中途島作戰是山本五十六一手炮製的計劃,日本等級森嚴的官僚體系已經讓南雲忠一無法提出任何反對意見,只能帶著自己的部隊走向中途島海域,也將一批優秀的指戰員送入地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