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齋志異之義鼠:老鼠的同伴被蛇吃掉,它的做法很機智
在《聊齋志異》中描寫過許多有情有義的動物,它們都有一顆善良之心,不僅同伴之間互相幫助,對待人類也十分友好,我們今天要說的這個故事就是如此。
有一個名叫楊天一的人曾經說過這樣一個故事:有兩隻老鼠一同從洞中鑽出來,一隻被蛇吞下,另一隻看見後表現得十分憤怒,眼睛瞪得像花椒粒,但是它不敢上前,只能遠遠地看著。蛇吃飽了以後,慢慢地朝自己的洞穴爬去,剛爬進一半,那隻老鼠突然猛地撲上來,狠狠地死咬住蛇的尾部。
蛇被它這麼一咬,急忙退出洞來。老鼠的行動非常敏捷,飛快地跑開了。蛇追不上它,只好又進入洞中。老鼠又跑回來和上次一樣咬住蛇的尾巴不放。就這樣,只要蛇想進入洞中,老鼠就咬它的尾巴,想出洞來,老鼠就快速地跑開。最後,蛇爬出洞來,把剛才吞下的老鼠吐在地上,那隻老鼠才作罷。它用鼻子嗅了嗅自己的同伴,吱吱叫著表達自己的悲傷之情。然後,它用嘴銜著死去的同伴離開了。後來,有一個叫張歷的人為此作了一篇名叫《義鼠行》的文章。
老鼠在人們的形象當中是以奸詐、狡猾的形象出現的,但是它們其實對待同伴是很友好的,就想文中所說的老鼠,見到同伴遇難並沒有離去,而是想辦法對付蛇,最後帶回了同伴的屍體。這不僅體現了它的智慧,。更體現出它身上難得的情義。
蒲松齡寫這篇故事就是在諷刺一些人,平時和朋友關係要好,但是遇到了危險或是利益的衝突就可以把友情拋在一邊,獨自離去,這樣的人不值得與之為友。《義鼠行》中曾對這隻老鼠做出這樣的評價:「莫吟黃鵠歌,不唱猛虎行。請為歌義鼠,義鼠令人驚!」
其實動物和人一樣都是有感情的,只是我們和它們語言不通,表達的方式也不同,所以很多時候體會不到。這則故事雖然算不上,但是感人肺腑,讀了很都益處。《聊齋志異》中像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蒲松齡是想告訴世人,草木皆有情,做人也應當有情有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