勐海茶廠,是1999年開始由茶商葉柄懷訂製茶易武正山的俗稱,其獨特風格茶餅封面有一棵綠色茶樹,因此得名「」傳承至今。
99綠大樹來由葉先生當年請人收了春秋兩季的易武料,委託勐海茶廠拼配壓餅,總產量2噸共約90件,每件84片竹筐裝。成品後大部分運往臺灣。當時定製此批綠大樹採用的外包的棉紙,是手工未裁邊的特大棉紙,厚而不均勻。
廠裡各個方面的要求也不算太仔細,至於內飛背面的印章顏色有紫紅、黑藍票兩色,是因為當時廠裡就有這樣兩種顏色的印油,所以造成了後來一整件裡面可能有兩種顏色的印章。
而且兩種印油,才加印油時蓋出來的顏色深就偏紫或黑,蓋到後面淡了就偏紅或藍,所以造成了後來一件或一筒裡,都可能有兩種不同顏色的印章內飛。
這款命名為99綠大樹易武正山,實際上這批茶在2000年後才出廠面市。在當時的國營茶廠,即使同一批茶,會分不同班組的工人來壓。有的班組壓得緊,有的松,有的蓋章蓋得清楚,有的蓋得不那麼清楚,有的蓋成了紅色印泥,有的蓋成了藍黑色印泥。在同一批茶裡,都完全可能。
此後,勐海茶廠又出過多個批次的具有「綠大樹」特徵的易武正山,被後人統一俗稱為綠大樹。
99綠大樹的由來
一、葉炳懷「江湖救急」勐海茶廠葉炳懷很確切地說「喝普洱茶的風潮最初也是由廣東人帶起來,繼而傳播出去的」。
他記得約在80年代末,喝普洱茶的廣東人就慢慢多起來了。也因為這樣,葉先生也做起了普洱茶生意,而這一做 就是十數年。
1999年,雲南勐海茶廠經濟面臨問題,陷入連工人的工資都發不出去的困境,剛上任的阮殿蓉廠長經人介紹找到了葉先生,請求幫助!他親自到勐海茶廠了解到真實情況後,留下一筆預付貨款,讓勐海茶廠得以暫解燃眉之急。
▲勐海茶廠
留下大筆的預付款後,葉先生卻沒有在勐海茶廠裡找到非常滿意的茶,唯有親自去雲南的各大茶山找茶料。
憑著他86年就開始在雲南的山頭收茶料,緬甸、景洪、德宏等都跑遍了,當他來到易武時,了解易武貢茶的故事,並經過實在的考察和品飲後,葉先生萌發了要把遺失的歷史重拾回來的想法。
當他把這一個念頭轉化為行動後便開始尋找人手,一開始找了勐海茶廠供銷課課長蘇品學先生,是位制茶選料的行家。
當時他有兩噸多茶料已經收好了,葉先生去試茶,大概是落水洞一帶的茶品,後來再去看茶樹,茶樹相當雄偉。因此就決定外包裝就使用易武大樹茶的模樣當標誌,就出現了綠大樹包裝的雛形。
▲99綠大樹薄紙
包裝紙是在廣州訂購的,因為當時勐海茶廠廠內的棉紙太薄,一動就破,而這種手工棉紙比較厚但比較貴,因此葉先生從廣州自行運包裝紙、內飛送到廠內印刷。
▲99綠大樹的八中茶內飛
當時,為了防止有人仿冒,就特別刻了二個木頭印章,在內飛背部都刻上印章防偽,因此,內飛背面有一個橢圓章,蓋有「易武正山-大樹喬木精工揉造」字樣。
由於並未對印油顏色作特別說明,因此紅泥、藍泥兩個印章交替蓋,也就有了紫紅票和藍黑票的區別。
也有一種說法,當時廠裡僅有這兩種顏色的印油,所以就有藍黑票和紅紫票的區別。而且剛蓋章時,顏色就偏紫或黑,蓋到後面淡了就偏紅或藍。
這批茶一批做好就運送到廣州,整批貨從1999年開始交第一批貨,到2000年整批茶才全部交貨。一批批茶回到廣州根本無法區分全堆在一起,當時由於屬於訂製茶,廠裡並不給大票和竹簍。
「綠大樹」其實只是一個別稱,品名為「易武正山野生茶」,因為包裝紙的中間有棵綠色的大茶樹,「綠大樹」的名稱就此隨著易武茶醇和鮮爽的滋味傳播開去,成為茶人眼中的經典茶品。
「茶界很多人都說我的茶比較貴,確實也是,因為我對於茶的質量要求較高。」葉先生笑著說,就像1999年「綠大樹」當時賣40元人民幣一餅,而同年的7542才8元多一餅,因為光紙張、運輸成本就相當高,何況是精挑過的茶菁,皆是萬中選一。
「綠大樹」系列一炮而紅之後,2001年葉先生設計了另一系列「一片葉」,其標示是包裝紙中間有一片綠葉的圖案,也是質量相當優良的茶品,廣為市場認同。
因此自從當年對包裝紙上那棵綠色的大樹「一見鍾情」後,葉先生每收到一批自己認可的易武野生茶,都會以這個設計作為包裝標誌。
衝泡品鑑
餅面灑有茶芽,已金黃顯露,茶葉也變得非常深墨綠,況且茶品屬幹倉,有油亮的感覺,而餅底則條索粗壯。
幹茶香氣清甜,優雅多種的感覺,當中帶有好茶的優美,甜香,而且厚潤,確實引人入勝。
茶香帶微甜,而且有一種優雅和諧的甜潤香,像糖果的,略有輕輕陳木香味,使人明白到此茶的迷人之處。
茶湯橙黃明亮,通透、晶瑩,是幹倉好茶的茶色。
茶湯入口水厚不在話下,清新具爽朗感,也富有相當的甜潤感。
喝後生津,是那種滋潤的甜潤感,一直留在口腔,久久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