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是二十四節氣中第十八個節氣,也是秋季的最後一個節氣,也是秋天向冬季過渡的節氣。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關於霜降說:「九月中,氣肅而凝,露結為霜矣。」可見「霜降」表示天氣逐漸變冷,水汽凝華成霜。正所謂「霜以殺木,露以潤草」,霜代表了上蒼對待萬物的態度由慈轉嚴,是摧殘,也是磨礪。霜色愈濃,秋之暮,既有「蒹葭蒼蒼,白露為霜」的深沉,「霜降水返壑,風落木歸山」的灑脫,也有「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的鮮妍,此時節反倒是秋季最多彩的時期。
霜降前後是呼吸系統疾病的發病高峰,例如慢性支氣管炎、過敏性哮喘、上呼吸道感染等常見的呼吸道疾病均易發生。為預防疾病的發生,首要注意及時增減衣服,外出時可戴口罩,避免寒冷對呼吸道的刺激。其次,還要加強體育鍛鍊,增加抗病能力。霜降後天氣轉涼,由於身體局部保暖不當,或人體為適應寒冷刺激而有所增加的新陳代謝等原因,此時慢性胃病的發生隨之增多,同時也是消化道潰瘍的高發期,加之現代人生活節奏快,飲食偏嗜,飲食不節,故而導致胃腸疾病的出現。改變不良飲食習慣,適當增加養胃食物的攝入,避免攝入對胃腸黏膜刺激性大的食物和藥物,可以預防和減少胃腸疾病的發生。
除此之外,由於氣溫下降,寒冷刺激易導致血壓升高,增加腦出血、腦梗、心絞痛和心肌梗死的發生概率。對於患有風溼、類風溼關節炎的患者,受寒會加重腿部脹痛、沉重感的症狀,造成關節疼痛腫脹、行走不便等。因此霜降後要隨時增減衣物,並注意下肢保暖。霜降時節,秋天已到了尾聲,寒霜後的萬木,褪去夏的蔥綠,更顯深沉莊重和含蓄。秋風蕭瑟,大地白霜,寒秋世界斑斕一片。不如趁著秋高氣爽,登高望遠,感受生命無言的靜美,於多彩絢爛中期待冬日的暖融與純白。
1.起居養心
古人將霜降物候描述為:豺乃祭獸,草木黃落,蟄蟲鹹俯。是說豺狼等動物從霜降開始要為過冬儲備食物;此時節草木枯黃,落葉滿地;準備冬眠的動物開始藏在洞中進入冬眠狀態。霜降開始便是衰落、是冰凍,大自然都處在一個向冬天過渡的階段。古籍《二十四節氣解》中說:「起肅而霜降,陰始凝也。」故而在日常起居方面,人們須做好保暖工作。除了要適時添加衣服之外,應格外重視腰腿部位的保暖。
2.運動養生
秋季氣候乾燥,溫度較低,易引起咽喉乾燥、口舌少津、嘴唇乾裂、鼻出血、便秘等症,運動後應及時補充水分防止秋燥;人的肌肉和韌帶在秋冬氣溫較低的情況下會處於緊縮狀態,肌肉肌腱和韌帶的彈力和伸展性也會有所降低,應做好準備防止拉傷;此時因人體陽氣正處在收斂內養階段,運動量不宜過大,以防出汗過多,陽氣耗損;中老年人晨練時要戴手套、口罩,在氣溫突降的早晨可稍晚些出門,同時運動量適宜,以微出汗即可。
3.情志養生
霜降時節,草木萬物凋敝,人的情緒易受感染而低落,同時由於日照時間縮短,陽光強度降低,人腦底部的松果體受光照影響,分泌褪黑激素相對增多,褪黑素有使人意志消沉、抑鬱不樂的作用,因此如果調理不當,極易產生不良情緒,誘發抑鬱症。故而要在保持生活規律的同時,適度參加一些有益身心的文娛活動,例如霜降時節正是秋菊盛放之時,賞菊、賞楓葉,登高會友,遊園逛景也是不錯的選擇。
4.飲食養生
民間有諺語說「補冬不如補霜降」,強調霜降進補的重要性。霜降節氣的氣候特點仍以燥氣當令,霜降屬秋末時節,此時五臟屬肺,肺主一身之氣,要防治乾燥症狀,關鍵在於養肺潤燥。除了要多喝水、多吃果蔬、避免辛辣食品刺激之外,一日三餐也可視個人症狀選擇滋補肺陰、清除燥熱的銀耳、百合、銀杏、枸杞、蓮藕、蓮子等藥材或食物入粥,以防止乾燥的發生。也可多吃些藕、白薯、山藥、蜂蜜、大棗、芝麻、核桃等生津潤燥、固腎補肺的食物。而對於乾燥症狀明顯的人群來說,則可通過進補藥粥、藥膏來達到潤肺的目的,如麥門冬粥、川貝母蒸梨羹等,都可起到養陰潤肺的功效。俗話說:「霜降吃柿子,不會流鼻涕。」霜降時節,我國很多地區都有吃柿子的習俗。柿子一般是在霜降前後完全成熟,此時的柿子皮薄、肉鮮、味美,富含維生素C,營養價值高,但忌空腹及過量進食忌食柿皮,胃功能低下者、糖年病患者、體弱及孕婦者皆忌食。在閩南有一句諺語,叫做「一年補,通通不如補霜降」,每到霜降時節,閩臺地區都有吃鴨子的習俗。除此之外,還有進食蘿蔔、牛肉等,山東有農諺「處署高粱,白露谷,霜降到了拔蘿蔔」。在廣西玉林,人們習慣在霜降這天吃牛肉,祈求在冬天裡身體暖和強健。
5.時令菜譜
蜜餞蘿蔔生薑
功效:宣肺止咳。
原料:白蘿蔔100克,蜂蜜30克,生薑30克。
製法:將白蘿蔔、生薑切成2毫米厚片,加入蜂蜜拌勻,放於碗中蒸熟即可。
用法:佐餐食用
麥門冬粥
功效:清熱潤肺,生津止咳。
製法:將麥門冬放入砂鍋,煎煮30分鐘取汁,再將粳米 原料:麥門冬30克,白粳米100克,冰糖6克。:入鍋煮粥,等半熟時加入麥門冬汁和冰糖,共煮至粥成。
用法:每日2次,早晚溫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