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仔羅咧咳噯仔羅咧噯,噯仔羅咧噯仔伊都……」,一首閩南語民謠《桃花過渡》的歌聲輕快地唱響著。時隔71年,歌仔戲業餘愛好者組織的宜蘭漳州籍後裔親人參訪團,追尋著都馬調音符來到原鄉,與漳州市歌仔戲藝術家們再續「漳州腔」。
10月24日上午,40名臺灣宜蘭歌仔戲愛好者在漳州與漳州市歌仔戲(薌劇)演員們進行文化交流。據了解,宜蘭地區是臺灣漳州籍後裔的大本營,參訪團員來自宜蘭壯圍各行各業,有小企業負責人、教師、當地長青歌仔戲團員、家庭主婦與退休人士組成,他們都有著共同愛好,就是閒暇時愛唱歌仔戲。
交流期間,臺灣宜蘭歌仔戲愛好者與漳州市薌劇團名家們重溫「漳州腔」、切磋歌仔戲技藝,共話兩岸歌仔戲傳承;探訪歌仔戲「都馬調」起源地漳州南靖縣都美村和馬公村,再敘薌劇與歌仔戲的淵源;走訪閩臺保生大帝祖廟白礁慈濟宮、南靖土樓、雲水謠、南普陀寺等歷史文化古蹟,開展了一場豐富生動的歌仔戲祖地探尋之旅。
導報記者了解到,臺灣歌仔戲唱腔於上世紀40年代加入了〔都馬調〕,即由南靖縣抗建都馬劇團傳唱至寶島,劇團留在了臺灣,改稱「都馬班」。1948年該劇團赴臺演出前,曾棲息過南靖縣都美村厚慶樓;現今這座始建於鹹豐六年(1856年)的厚慶樓,雖滄桑斑斑,卻見證了都馬班藝人們的喜怒哀樂。參訪團員同時前往馬公村馬公廟與附近的後眷樓。「錦歌生發在薌江,蠻歌野調千古傳。」清末民初,臺灣歌仔戲在臺灣宜蘭成型,由漳州錦歌唱腔演唱「歌仔冊」戲文、結合「車鼓弄」的表演程式、經過「歌仔陣」、「落地掃」、「半暝反」等發展階段,躍上戲曲舞臺而形成大戲。
據悉,上世紀20年代,臺灣歌仔戲傳入白礁、廈門;30年代盛行漳州、泉州。抗日戰爭時期,日軍侵佔廈門,閩南軍政當局,因戰時軍事政治原因,下令禁演臺灣歌仔戲,在漳州的藝人們為謀生計,重新吸收錦歌音樂,另創「改良調」新腔,更稱「改良戲」
導報記者 焦修博 通訊員 陳政虹 編輯 洪婷婷
來源:海峽導報大漳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