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山文化,是華夏文明中最早的文化痕跡之一,它以西拉沐淪河、老哈河和大凌河為中心,廣泛分布於今河北、遼寧、內蒙古三省相交之處。
紅山文化始於母系氏族社會末期,文化主體形成於父系氏族社會。經碳14測定,紅山文化年代約為公元前4000至前3000年,存續近兩千年。
紅山文化遺址發掘了大量和陶器,是具有細石器特徵的新石器時代文化。紅山文化的早期人類的生產以農業為主,兼具有家畜飼養和漁獵等。
從時間上來看,紅山文化處於夏朝建立之前,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三皇五帝時期。從考古層面來講,紅山文化的源頭和去向,還在論證中。
紅山文化的彩陶和玉雕技藝相當高超,目前出土的玉器已過百件,外形以鳥、獸、龜、龍為主。遺存中還發現了坩堝殘片,這是冶銅的工具。
紅山文化居民居住的房屋為方形半地穴式,以部落氏族形式存在。紅山文化是諸多史前文化中,是唯一以玉器而著稱的文化,這是其獨特處。
但紅山文化並不是這一時期唯一的文化,與之對應的還有處於中原地區的仰韶文化。從考古研究來看,這兩種史前文化曾經相互交匯過。
那麼,紅山文化是消失了還是被別的文化所繼承?從考古角度來看,這個問題似乎並沒有得出答案,畢竟考古是以實物為基礎,來論證歷史。
但從歷史記載和時空角度來看,這個問題的答案似乎又能被推測出。
仰韶文化是黃河流域的一種新石器時代彩陶文化,它的發展要比紅山文化早一千年,兩種文化有一千年的共存時間。
從文獻記載來看,仰韶文化和紅山文化所處的年代,在學界被稱為傳說時代,時間上正好與三皇五帝所處的時代相同。
於是有學者提出,紅山文化可能就是華夷部落聯盟或者是華胥部落。從出土的古城遺址來看,紅山文化已經形成了部落聯邦制的雛形。
而仰韶文化可能就是史料中記載的炎黃部落,紅山文化的出土物要比仰韶文化更加豐富一些,據此推測華夷部落比炎黃部落文化先進。
傳說中的史前大洪水就爆發在這一時期,面對洪水的肆虐,中原地區的炎黃部落只能向更高的北方遷徙,於是兩種文化首次發生碰撞。
從文獻記載來看,華夷部落所處的紅山文化與傳說中的蚩尤活動時期相符,涿鹿之戰,可能就是黃帝率領部落北上時與蚩尤爆發的大戰。
涿鹿之戰被廣泛記載與文獻資料中,比如《史記》、《山海經》等都有記載。但這僅僅只是一種推測,這兩種文化在時間和空間上與史料記載相吻合。
商周時期流行饕餮紋飾,可能就是傳說中蚩尤的雛形,黃帝在擒殺蚩尤後,兩種文化進行了融合,孕育出了後來的華夏文明。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紅山文化就是後來北方所有遊牧部落的源頭,包括匈奴、東胡等諸部落。但這種觀點僅為學術觀點,缺乏相關的證據。
我們最後看看紅山文化玉雕的形制,出土的有雙熊頭三孔玉器、蛇形龍玉器、神龜玉器、雲形玉器和鳥玉器。
這些出土物的形制,與古文獻中記載的黃帝部落圖騰高度吻合,黃帝的五種圖騰分別是熊、龍、龜、雲、鳥。這些特徵為何與黃帝部落如此契合?
只有一種可能,就是中原的仰韶文化與北方的紅山文化交流過,這是否與黃帝和蚩尤有關,還有待考證,目前僅僅只是推測。
可以肯定的是,紅山文化是華夏文明的源頭之一,五千年的華夏文明是傳承有序的。
紅山文化可能融入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成為夏朝之前的社會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