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日本奈良國立博物館的門口又排起了長隊。讓人萬分期待的,正是一年一度的「正倉院展」,這一展覽於10月27日起正式對外展出。
展覽現場
第70回正倉院展門口已排起長隊正倉院收藏有寶物9000餘件,多數為中國盛唐時期傳承至日本的文物。幾百年來,除少數達官貴胄,正倉院寶物一直秘不示人,直至1946年始,開啟了一年一度的秋季寶物展,擇其中少許文物,每年輪換著公開展出。至今年已是第70回。今年的正倉院展於10月27日至11月12日舉辦,共展出56件寶物。北倉10件、中倉16件、南倉27件,還有3件聖語藏,其中有10件是第一次展出。
為了籌備當年的展覽,在正倉院官網上都會公布一份「年度報告」(日文,附英文目錄),包括對藏品進行的保存管理,調查研究,修復計劃等。
1933年春,傅芸子先生受東方文化學院京都研究所之聘,東渡日本,同時在京都大學兼任教席,講授漢語。其間得至奈良數次參觀正倉院,親自就實物一一檢點,一一加注,寫成《正倉院考古記》一卷,按照國內文獻解說多數寶物之由來及性質。「吾嘗謂苟能置身正倉院一觀所藏各物,之不啻身在盛唐之世」,這是傅芸子先生在書中寫下的。
南倉147 櫃覆町形帯
南倉165 雜葛形裁文「竊思院藏品物豐富,在學術上所涉問題亦廣,而諸物由來之為唐為和,淺學如餘,亦不敢妄為詮定,茲姑就其為唐制有可資印證故籍者,略為推測說明,亦不過捫燭扣盤而已。此編旨在紹介院藏諸物特色,故記述詳於考證,冀為後之覽者作一導引,有志研究者備一參考,或不無微補焉。」(傅芸子 1940年)「絲綢之路」東邊的終點
正倉院正倉正倉院在日本古都奈良市東大寺佛殿之西北,是日本皇室所擁有的一座特殊寶庫,境內主要建築物,只有一個素樸無飾之木質的「校倉」而已。全倉區分北中南三部,即三倉,南北兩倉均以三稜形木材疊積而成,下承巨柱,距地甚深,可通往來。
中倉59 華嚴經論帙1998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世界文化遺產的正倉院原是日本奈良市東大寺的寶物殿,公元756年日本聖武太上天皇去世,在其去世後的七七四十九日忌日,他的皇后光明皇太后為聖武帝祈冥福,乃將他遺愛之物分批呈獻給東大寺,收藏於正倉院。到明治時代,整個正倉院連同寶物劃歸皇室專有,脫離東大寺,直接由宮內廳管理,目前以正倉院之稱聞名中外。
正倉院現今收藏的寶物數量超過9000件,其主體是以聖武天皇的遺物為基礎構成的,寶物種類包括各種材質的佛教藝術品、手工藝品和重要的佛教文書、手稿等。多數寶物的時間可追溯至公元8世紀。據悉,正倉院寶物主要來源有三:一為唐代傳入日本之中華精緻文物;二為經由中國傳入日本的西域文物;三為奈良時代日本模仿中華文物所做、或創造之物。
北倉42 平螺鈿背八角鏡正倉院被稱為是「絲綢之路」東邊的終點,其所藏寶物是日本奈良時代及中國唐朝優秀文化的代表。在奈良時期,日本吸納了中國盛唐文化,而彼時的中國因為絲綢之路貿易盛極一時,東西方的物資、思想在此碰撞,新的技術、材料、設計在此融合,而這些源自絲綢之路的文物由遣唐使、學問僧帶回日本,系統保存在正倉院,這裡可說是古代西亞、中亞、南亞、東南亞、中國、朝鮮、日本美術及社會科學的博物館。其中最重要的文物有螺鈿紫檀阮鹹、螺鈿紫檀五弦琵琶、金銀平脫背八角鏡、銀平脫八面鏡箱、黃金琉璃鈿背十二稜鏡、漆金箔繪盤、羊木藤纈屏風、樹下美人圖屏風、碧琉璃杯、漆胡瓶、伎樂面等。
中倉146 玳瑁螺鈿八角箱
中倉14 山水圖
中倉14 山水圖一年一會的盛唐之約正倉院對於中國觀眾而言意義尤為特殊。在彼處仍然可以窺得在中國大地上早已失傳的工藝和文物,因此之故,一年一度的秋季「正倉院展」也成為國人不可多得的瞻仰盛唐文物的契機,它不單是日本民眾的一次文化盛會,不少中國的文博愛好者也會不遠千裡飛赴東瀛彼岸觀展。
北倉152 繡線鞋據日本正倉院方面介紹,每年的「正倉院展」所遴選的展品都是由日本宮內廳所選出,基於「可以了解到正倉院整體輪廓,且基於本年度的調查報告,展覽相關展品」之原則。然而,每年60件上下的參展寶物,相較於9000餘件的收藏總量仍屬鳳毛麟角,考慮到這些文物的脆弱性,正倉院還有為數眾多的寶物至今仍沒有展示於人前。
北倉35 新羅琴不過正倉院這種一年一度,僅在秋季擇期兩周,於奈良國立博物館公開展示寶物的形式僅始於1946年,此前,正倉院藏寶物幾乎是秘不示人的,僅有少數皇宮貴胄才有機會一覽。在每年的「正倉院展」開始之前,也都會有一個極為莊嚴肅穆的「開封之儀」。這種規儀,在日本其他美術館展覽中無法可見,也為正倉院展增加了獨特的神秘之感。
南倉51 犀角如意正倉院所藏寶物的另一個顯著特質是它們的保存狀況良好。有別於大部分古物是通過考古發掘出土,在品相上會有所欠缺,正倉院的寶物均為傳世品,有著獨特的歷史歸屬和出處,經過正倉院專業人員長期而一貫的悉心保存,儘管當地的氣候並不適宜有機物的長期保存,這些文物仍然歷經1200多年而留存至今。
南倉114 磁鼓
中倉59 華嚴經論帙(本文部分圖文綜合自上海書畫出版社公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