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倉院展」海報
第72回正倉院展海報
正倉院
今年的展覽有什麼特別的看點?:其實每年的正倉院寶物展是沒有固定主題的。每年選擇出展寶物的基準,是確保當年展出的寶物能夠從某種程度上展現出正倉院寶物的全貌。因此一般都會從藝術品、日常生活用品、古代文書等各類裡,分別挑選寶物進行展出。
但是今年與眾不同的地方是,我們展出了較多的藥物與武器裝備。另外,聽起來或許會讓人有些失望,今年我們沒有展出聖武天皇的寶物。在總計約9000多件的正倉院寶物中,屬於聖武天皇的寶物僅有不到100件。我們有著這樣的規定:聖武天皇的某件寶物一經展出,將待至少十年之後,才會再向公眾呈現。由於去年已經展出了許多,所以今年一件也沒有選用。作為補償,今年展出了許多與聖武天皇寶物同時代被收藏進正倉院寶庫的藥物。
「正倉院展」展品
第72回「正倉院展」展出的中倉169 墨繪彈弓
第72回「正倉院展」展出的中倉131 烏犀把漆鞘樺纏黃金珠玉荘刀子
第72回「正倉院展」展出的南倉101 紫檀槽琵琶(正面)
第72回「正倉院展」展出的南倉101 紫檀槽琵琶(反面)
開展後,館方將採取那些防疫措施?:就在今年日本疫情最嚴重的四五月份,我們必須決定今年是否要舉行正倉院寶物展。當時負責展出的奈良國立博物館與負責寶物管理的宮內廳都遲疑不決。但是,我們最終還是認為,如果因為疫情而中斷了已經延續了71年的辦展傳統,實在可惜。正倉院展不能輸給疫情。因此我們奈良博物館向宮內廳提議,今年還是要繼續開展。
奈良博物館門前 澎湃新聞資料 圖
1946年首次展出正倉院寶物,人流如織的展覽空間 澎湃新聞資料 圖
我們的措施,首先是減少每日參觀的遊客人數。按照過去的經驗來說,在每屆為期17天的展覽期間,博物館要接納約23萬人次的遊客,平均每天1萬3千人。但今年我們大幅減少入館人數,每個小時最多進入300人,每天大概是2400人左右。從整體上來說,今年的觀眾人數大概是以往人數的五分之一。因此今年我們開始在網上預約售票。網上售票這件事在中國來說或許再平常不過,反而是日本在這方面或許有點落後了。
第72回「正倉院展」展出的北倉150 花氈
第72回「正倉院展」展出的北倉70 五色龍歯
我們開設了販賣正倉院展畫冊與周邊產品的線上購物網站。這或許對於中國人來說也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情,但對於奈良博物館來說卻是從來沒有做過的。以前顧客都是使用傳真來訂購,然後通過郵寄現金才能購買。但現在其實已經幾乎沒有人還在使用傳真了。可這樣的做法卻延續了20多年沒有改變過。現在,博物館像亞馬遜一樣在網上販賣周邊產品。我覺得,疫情真的是一次讓博物館浴火重生的絕好機會。
不應該總想著回到過去,而是應該考慮如何來改變,才能做出更符合未來情況的展覽。
「正倉院展」展品
是否開拓更多方式或途徑展示藏品?
:我們拍攝了大部分正倉院寶物展的文物並製作成視頻發布到社交平臺上。近幾年有關正倉院展寶物錄像的限制也慢慢開始放寬。為了準備正倉院展,我們把工作人員在對寶物進行點檢以及運輸時的場景都用攝像機記錄了下來,之後也會上傳到社交平臺上。
不僅是寶物本體,各種具體的工作場景能夠以視頻的形式呈現出來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這也是我們之前從來沒有過的做法。
第72回「正倉院展」展出的中倉174 桑木木畫碁局
第72回「正倉院展」展出的中倉174 桑木木畫碁局(局部細節)
近距離接觸寶物,有什麼深刻的感觸?:研究正倉院相關內容的學者中,能夠真正接觸到寶物的人其實少之又少。管理寶物的宮內廳也設有很嚴格的限制,除了奈良國立博物館之外,無論是文部科學省,還是普通的博物館或者私立美術館,平時都沒有機會接觸這些寶物。
對於研究者來說,能夠近距離觀察甚至親手去觸摸和感受這些寶物(比如各類樂器),與站在遠處觀察的感受是完全不一樣的。比如說,在手裡掂量樂器的時候,就能夠更準確地判斷它的音色和材質。還有許多寶物的細節,也只有在近距離時才能夠觀察到。
第72回「正倉院展」展出的中倉12 馬鞍 (局部)
此次講座的主題和內容?:能夠使大眾認知到以往對正倉院寶物的誤解,不被誇張的宣傳所誤導,是我想通過這次講座達成的目的之一。我還想讓大家知道,原來還有這樣值得關注的文物存在。中國古代唐朝的文物能夠如此完整地保存到現在,這些文物是從中國的哪個地區傳來的? 是誰在什麼時候帶來日本的? 如果有機會,其實我更想把寶物一個一個展開來,仔細介紹。
第72回「正倉院展」展出的中倉157 粉地彩繪箱
第72回「正倉院展」展出的中倉157 粉地彩繪箱(局部)
平螺鈿背圓鏡(局部)
平螺鈿背圓鏡(局部)
平螺鈿背圓鏡(局部)
2019年,第71回「正倉院展」展出的平螺鈿背圓鏡
第72回「正倉院展」展出的中倉95 紫皮裁文珠玉飾刺繡羅帶殘欠
第72回「正倉院展」展出的南倉101 紫檀槽琵琶(正面)
本文來源:南京大學繆斯基金,受訪學者:內藤榮,張曉娟(日本奈良國立博物館中文館員、翻譯),原標題《正倉院寶物展策展人內藤榮:當下也許是博物館重新思考的好機會》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